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湘潭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地下停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0986380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4-29 20: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停车装置,包括主机架、泊车板、导向杆、拉力杆、驱动杆、支撑杆、旋转卡块机构,其中:所述主机架固设于所述基坑内;所述首层泊车板、中间层泊车板和底层泊车板水平设置于所述主机架内;所述导向杆、拉力杆、驱动杆三者的上部分别与所述首层泊车板下部固接;所述导向杆、驱动杆活动地依次穿过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底层泊车板;所述卡块卡设于各段所述拉力杆或支撑杆上,共同构成了一种地下停车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为结构简单紧凑、经济适应性好、可高效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停车空间可按需合并和拆分,适用于停放不同车型;各层泊车板可按需分级升降,高效节能,且响应速度快。

An Underground Park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underground park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main frame, a parking plate, a guide rod, a pull rod, a driving rod, a support rod and a rotating chuck mechanism. The main frame is fixed in the foundation pit, the first parking plate, the middle parking plate and the bottom parking plate are horizontally arranged in the main frame, and the upper part of the guide rod, a pull rod and a driving rod is separated. The lower part of the first parking plate is fixed, the guide rod and the driving rod move through the middle parking plate and the bottom parking plate in turn, and the chuck is clamped on the pull rod or the support rod in each section, thus constituting an underground parking device. The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and compact structure, good economic adaptability, high efficiency and full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to effectively alleviate parking difficulties; parking space can be merged and split on demand, and is suitable for parking different types of vehicles; parking panels of each layer can be graded up and down on demand, high efficiency and energy saving, and fast response spee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下停车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地下停车装置,尤其涉及一种位于路边停车位和停车坪下方且具备分级升降和空间合并功能的小型地下立体停车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私家车数量正呈几何倍剧增。这使得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老住宅小区、商业金融街区等区域停车难问题凸显。表面上来看,上述区域停车难问题源自如下方面:1、该区域地价极其昂贵,导致停车位资源稀缺。比如北京四环到五环内的停车位就卖到了40万到50万,相当于一辆进口豪华轿车的价格,地价昂贵导致开发商不愿将商业用地开发成地下车库或停车场。2、该区域建设规划陈旧,导致停车位配置不合理。比如,大多数一线城市的老城区(部分存在文物保护价值),在建设之处并未规划建设大型地下停车场,或者提前预留出可设置地上立体车库的空间;此类老城区车位增设改造困难,且改造成本极高。3、该区域内车流密集,导致人均可用车位数过少,且停车位供不应求。4、该区域内用户都想将车辆停放在离目的地较近的地方,从而产生了区域性的停车难问题。上述停车难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现有停车技术方案仍存在较大局限性,没有有效缓解停车难等问题。例如,可自动存取车的自动化立体停车库虽然空间利用率高,但需要提前规划用于布设立体停车库的专用场地,且建设成本极高,同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此外,自动化立体停车库一般对车型尺寸(尤其是高度方向尺寸)有严格要求,灵活度低,如用于停放小轿车的停车单元一般不能停入具有较高车身的SUV型汽车、越野车或中巴车等,若按照SUV型汽车、越野车或中巴车等车型高度标准来设计的话,则会导致立体车库的空间资源利用率降低。值得补充说明的是,考虑到建设成本和盈利周期,现有立体停车装置一般设置于大型建筑物的地下层,广场公园等大型公共活动区域的地下层、高层建筑之间的大片开阔地带、大型建筑体内部等区域,极少应用于诸如道路行驶区域(尤其是住宅小区内道路)的两侧停车位、洋房别墅车库前停车坪等小型分散区域。为了充分利用前述小型分散区域,中国专利(公开号:105822107A)专利技术了一种路边地下立体停车库,包括车库建筑体、升降搬运机构和自动化控制系统,所述车库建筑体是由钢架结构构成的立体框架;该立体框架每层设有两列多排泊位,其中一列为停车泊位,一列为搬运泊位,每个停车泊位上包括一履带式载车平台;搬运泊位底部设有供升降搬运机构移动的轨道。该技术方案的局限性在于,搬运泊车位较为浪费空间,空间的利用率大大降低,并且该装置为露天结构,对环境要求较高,对环境的美化也存在一定的影响。综上来看,考虑到现有停车技术方案的局限性,针对住宅小区内道路两侧停车位等小型碎片化区域,开发出一种高效利用该区域空间的小型地下停车装置,可有效缓解部分停车难问题,尤其对于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的中心城区而言,所述地下停车装置的开发,具有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地下停车装置,包括主机架、泊车板、导向杆、拉力杆、驱动杆、支撑杆、旋转卡块机构,其中:在地表向下挖设基坑,所述主机架固设于所述基坑内。所述泊车板包括首层泊车板、中间层泊车板和底层泊车板,其中:所述首层泊车板、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水平设置于所述主机架内,且依次垂向等间隔高度地向下布置;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数量n大于或等于1块,并将所述主机架围成的地下空间分割成n+1层初始停车空间;所述n+1层初始停车空间包括分别位于最上层和最下层的首层初始停车空间和底层初始停车空间,以及中间层初始停车空间。初始时刻(本装置处于地下且未停有任何车辆时),所述首层泊车板与地表齐平。作为优选,所述首层泊车板、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之间的间隔高度不小于规划设计的可一次停入车型的最大高度。所述导向杆、所述拉力杆、所述驱动杆三者的上部分别与所述首层泊车板下部固接;所述导向杆、驱动杆活动地依次穿过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作为优选,所述驱动杆可与所述液压缸的活塞杆固接,也可直接为液压缸的活塞杆;所述液压缸的缸体与所述基坑底部固接;所述液压缸通过所述驱动杆为所述泊车板提供举升动力;其中所述驱动杆采用多级伸缩式液压缸驱动。所述n+1层初始停车空间中每层初始停车空间设置一组所述支撑杆,对应地称之为首层支撑杆、中间层支撑杆和底层支撑杆(所述首层初始停车空间、所述中间层初始停车空间、所述底层初始停车空间分别对应所述首层支撑杆、所述中间层支撑杆和所述底层支撑杆),用于为所处的初始停车空间提供支撑力。所述支撑杆的上部设置有小径段阶梯轴;所述支撑杆的下部设置有大径段杆座;所述大径段杆座下部开设有套接孔。除所述首层泊车板外的所有泊车板上部都开设有杆座止动孔;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下部还开设有腰形孔I,其几何中心与所述杆座止动孔共轴,且所述腰形孔I与所述杆座止动孔相通;所述腰形孔I的最大孔径不大于所述杆座止动孔。除所述首层泊车板外的所有泊车板上还贯通地开设有与所述腰形孔I相同尺寸的腰形孔II;且所述拉力杆活动地依次穿过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的所述腰形孔II。所述旋转卡块机构包括卡块;所述卡块为腰形块状结构,其几何尺寸同所述腰形孔I;所述卡块中心开设有转轴孔,且所述卡块的最大长度不长于所述腰型孔I的最大直径;所述卡块绕自身轴线旋转给定角度。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小径段阶梯轴与所述首层泊车板固接;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大径段杆座活动地插入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杆座止动孔,且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大径段杆座端面抵住所述杆座止动孔的底面。除所述首层支撑杆外的其它所述支撑杆的小径段阶梯轴活动地穿过所述卡块的转轴孔、所述腰形孔I、再活动地插入位于上一初始停车空间内的所述支撑杆的套接孔内,大径段杆座端面抵住所述杆座止动孔的底面。所述卡块卡设于所述腰形孔I的端面与所述小径段阶梯轴的轴肩端面之间(轴向固定,周向移动自由),其中,所述卡块的初始位置与所述腰型孔I、所述腰型孔II外轮廓相垂直。在位于所述腰形孔II正下方的所述拉力杆的局部杆段上开设有一段阶梯轴;所述阶梯轴活动地穿过所述卡块的所述转轴孔,使得所述卡块同样地卡设于所述腰形孔II的端面与所述阶梯轴的轴肩端面之间。作为优选,为了提高所述拉力杆的制造装配工艺性,所述拉力杆采用分段式结构,包括分别设置于所述首层初始停车空间、中间层初始停车空间和底层初始停车空间的首层拉力杆、中间层拉力杆和底层拉力杆,以及挡块;所述首层拉力杆、所述中间层拉力杆、所述底层拉力杆依次通过销钉铰接成一个整体。作为优选,为了合理降低所述卡块转动的阻力矩,保证所述卡块动作的可靠性,初始时刻,与所述拉力杆相配合的所述卡块上表面与与其相对的所述泊车板的下表面存在间隙。作为优选,所述导向杆、所述拉力杆、所述驱动杆、所述支撑杆各有四组,均分别对称地布置于所述首层泊车板上的四个角处。作为优选,为了优化本装置的动力学特性(如为减少车身刚进入停车装置时,倾覆力矩对本装置造成破坏),所述导向杆、所述拉力杆、所述驱动杆、所述支撑杆沿所述首层泊车板的长边由外向内依次排列布置。作为优选,所述首层泊车板与所述导向杆、所述拉力杆、所述驱动杆、所述支撑杆相配合的孔分别为圆锥孔、T形阶梯孔、倒T形阶梯孔、倒T形阶梯孔。作为优选,为了优化所述导向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下停车装置,包括主机架、泊车板、导向杆、拉力杆、驱动杆、支撑杆、旋转卡块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地表向下挖设基坑,所述主机架固设于所述基坑内;所述泊车板包括首层泊车板、中间层泊车板和底层泊车板,其中:所述首层泊车板、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水平设置于所述主机架内,且依次垂向向下布置;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数量n不小于1块,并将所述主机架围成的地下空间分割成n+1层初始停车空间;所述n+1层初始停车空间包括分别位于最上层和最下层的首层初始停车空间和底层初始停车空间,以及中间层初始停车空间;初始时刻,所述首层泊车板与地表齐平;所述导向杆、所述拉力杆、所述驱动杆三者的上部分别与所述首层泊车板下部固接;所述导向杆、驱动杆活动地依次穿过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所述n+1层初始停车空间中每层初始停车空间设置一组所述支撑杆,对应地称之为首层支撑杆、中间层支撑杆和底层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部设置有小径段阶梯轴;所述支撑杆的下部设置有大径段杆座;所述大径段杆座下部开设有套接孔;除所述首层泊车板外的所有泊车板上部都开设有杆座止动孔;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下部还开设有腰形孔I,其几何中心与所述杆座止动孔共轴,且所述腰形孔I与所述杆座止动孔相通;除所述首层泊车板外的所有泊车板上还贯通地开设有与所述腰形孔I相同尺寸的腰形孔II;且所述拉力杆活动地依次穿过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的所述腰形孔II;所述旋转卡块机构包括卡块;所述卡块为腰形块状结构,其几何尺寸同所述腰形孔I;所述卡块中心开设有转轴孔;所述卡块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给定角度;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小径段阶梯轴与所述首层泊车板固接;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大径段杆座活动地插入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杆座止动孔,且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大径段杆座端面抵住所述杆座止动孔的底面;除所述首层支撑杆外的其它所述支撑杆的小径段阶梯轴活动地穿过所述卡块的转轴孔、所述腰形孔I、再活动地插入位于上一初始停车空间内的所述支撑杆的套接孔内,大径段杆座端面抵住所述杆座止动孔的底面;所述卡块卡设于所述腰形孔I的端面与所述小径段阶梯轴的轴肩端面之间,其中,所述卡块的初始位置与所述腰型孔I、所述腰型孔II外轮廓相垂直;在位于所述腰形孔II正下方的所述拉力杆的局部杆段上开设有一段阶梯轴;所述阶梯轴活动地穿过所述卡块的所述转轴孔,使得所述卡块同样地卡设于所述腰形孔II的端面与所述阶梯轴的轴肩端面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下停车装置,包括主机架、泊车板、导向杆、拉力杆、驱动杆、支撑杆、旋转卡块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地表向下挖设基坑,所述主机架固设于所述基坑内;所述泊车板包括首层泊车板、中间层泊车板和底层泊车板,其中:所述首层泊车板、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水平设置于所述主机架内,且依次垂向向下布置;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数量n不小于1块,并将所述主机架围成的地下空间分割成n+1层初始停车空间;所述n+1层初始停车空间包括分别位于最上层和最下层的首层初始停车空间和底层初始停车空间,以及中间层初始停车空间;初始时刻,所述首层泊车板与地表齐平;所述导向杆、所述拉力杆、所述驱动杆三者的上部分别与所述首层泊车板下部固接;所述导向杆、驱动杆活动地依次穿过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所述n+1层初始停车空间中每层初始停车空间设置一组所述支撑杆,对应地称之为首层支撑杆、中间层支撑杆和底层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上部设置有小径段阶梯轴;所述支撑杆的下部设置有大径段杆座;所述大径段杆座下部开设有套接孔;除所述首层泊车板外的所有泊车板上部都开设有杆座止动孔;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下部还开设有腰形孔I,其几何中心与所述杆座止动孔共轴,且所述腰形孔I与所述杆座止动孔相通;除所述首层泊车板外的所有泊车板上还贯通地开设有与所述腰形孔I相同尺寸的腰形孔II;且所述拉力杆活动地依次穿过所述中间层泊车板和所述底层泊车板的所述腰形孔II;所述旋转卡块机构包括卡块;所述卡块为腰形块状结构,其几何尺寸同所述腰形孔I;所述卡块中心开设有转轴孔;所述卡块可绕自身轴线旋转给定角度;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小径段阶梯轴与所述首层泊车板固接;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大径段杆座活动地插入所述中间层泊车板的杆座止动孔,且所述首层支撑杆的大径段杆座端面抵住所述杆座止动孔的底面;除所述首层支撑杆外的其它所述支撑杆的小径段阶梯轴活动地穿过所述卡块的转轴孔、所述腰形孔I、再活动地插入位于上一初始停车空间内的所述支撑杆的套接孔内,大径段杆座端面抵住所述杆座止动孔的底面;所述卡块卡设于所述腰形孔I的端面与所述小径段阶梯轴的轴肩端面之间,其中,所述卡块的初始位置与所述腰型孔I、所述腰型孔II外轮廓相垂直;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魁杨长廖慧强王林杰李文晴吕伟伟徐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