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053857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9 09: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活性组分和成核剂按照摩尔比10‑500在溶剂A中接触获得催化剂组分备用;催化剂组分为以活性组分为壳、成核剂为核的,半径为100‑2000nm的核壳结构颗粒;(2)向反应釜内加入烯烃单体、共聚单体、助催化剂、聚合溶剂、步骤(1)中的催化剂组分以及聚倍伴硅氧烷,聚倍伴硅氧烷与产物的重量比0.1‑5wt%,制备低密度聚乙烯。本方法不需对催化剂预先负载,通过聚合过程中引入活性中心和高分子链的稳定剂/结晶成核剂,即可保证乙烯和α‑烯烃共聚时无粘釜现象的发生。

Preparation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or Anti-sticking Vessel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preparation method of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for anti-sticking kettle, which compris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contacting the active component and nucleating agent in solvent A according to the molar ratio of 10 500 to obtain the catalyst component reserve; the catalyst component is a core-shell structure particle with the radius of 100 2000 nm, with the active component as the shell and nucleating agent as the core; (2) adding olefin monomer, copolymer to the reaction kettle; Low 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was prepared by co-catalyst, solvent, catalyst component in step (1) and weight ratio of polyploidy parasiloxane to product 0.1 5 wt%. This method does not need to pre-load the catalyst. By introducing the active center and the stabilizer/nucleating agent of the macromolecule chain in the process of polymerization, the non-sticking kettle phenomenon can be guaranteed in the copolymerization of ethylene and alpha olefin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烯烃聚合
,涉及一种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在该聚乙烯制备过程中不会产生黏釜现象。
技术介绍
低密度聚乙烯具有强度高、韧性好、刚性强、耐热、耐寒等优点,还具有良好的耐环境应力开裂、耐撕裂强度等性能,并可耐酸、碱、有机溶剂等,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乙烯与α-烯烃共聚是制备低密度聚乙烯常用的方法之一。工业上乙烯与α-烯烃共聚通常采用负载型催化剂制备。负载型催化剂中的载体通过其表面的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基团,与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以化学键相键合,能够将催化剂牢固地固载在催化剂表面,避免聚合过程中的粘釜现象,有利于工业上的连续生产。尤其是,随着共聚单体(α-烯烃)含量的增加,聚乙烯的密度逐渐下降,其在生产过程中更易发粘、发胀,更易形成粘釜现象。因此,在传统的负载型催化剂中,活性中心的稳定负载是避免低密度聚乙烯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最近,专利CN201811091225.7公开了一种新型的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方法。该催化剂利用痕量的成核剂与催化剂活性组分相互作用,诱导活性组分在成核剂稳定地吸附在成核剂周围,形成团簇结构。聚合时,该团簇结构能够稳定活性中心,避免活性中心脱落至反应溶液中,进而有效地抑制了粘釜的形成。该催化剂无需使用任何载体,即可达到传统的负载型催化剂的聚合效果(产品颗粒粒径大、无粘釜、低助催化剂用量等)。然而,该催化剂在进行乙烯和α-烯烃共聚时,随着共聚单体插入量的增多,一方面催化剂有存在脱落的风险,另一方面,聚乙烯的密度逐渐下降,在聚合溶剂中容易溶胀、发粘,因此,利用该催化体系生产低密度聚乙烯时,容易出现粘釜的现象,在清理反应釜费时费力,影响传热控温效果;其次,在工业反应上,粘釜发生了,传热效率就跟不上了,工业反应器必须停车检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避免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其特点是选用对催化剂无影响的高分子链的结晶成核剂,聚合时原位分散在分子链周围,加快高分子链的成核速率,促进高分子结晶结构的形成,进而抑制粘釜现象的发生。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1)将活性组分和成核剂按照摩尔比10-500在溶剂A中接触获得催化剂组分备用,催化剂组分为以活性组分为壳、成核剂为核,半径为100-2000nm的核壳结构颗粒;(2)向反应釜内加入烯烃单体、共聚单体、助催化剂、聚合溶剂、步骤(1)中的催化剂组分以及聚倍伴硅氧烷;反应温度-40-160℃;聚倍伴硅氧烷与产物的重量比0.1-5wt%,制备低密度聚乙烯。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所述的聚倍伴硅氧烷的分子式为(RSiO1.5)n,其中R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丁基、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所述的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860-0.940g/cm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所述成核剂选自醚、酯、烷氧基化合物、聚硅氧烷和硅烷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所述溶剂A选自甲苯、正庚烷、正己烷和环己烷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活性组分与溶剂A的比例为1-90μmol/1mL。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所述助催化剂选自烷基铝、烷基锂、烷基锌和烷基硼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助催化剂与催化剂组分的金属摩尔比为1-100。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所述的烯烃单体为乙烯;步骤2)中的反应时间为5-120min;反应压力为3-20bar。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所述的共聚单体为1-丁烯、1-己稀和1-辛烯的一种或多种,共聚单体与烯烃单体的摩尔比为0.2-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其中活性组分选自Ziegler-Natta催化剂的活性组分、茂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后过渡金属催化剂的活性组分、FI催化剂的活性组分和铬基催化剂的活性组分中的一种或多种.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地优选方案为:所述的聚合溶剂选自正己烷、正庚烷、甲苯中的一种或几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提供一种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利用对催化剂无影响的高分子链的结晶成核剂。在保证催化剂乙烯聚合活性的前提下,加速初生的高分子链的结晶。高分子链的结晶成核剂原位分散在活性中心周围,成核剂中的强极性官能团吸附于活性中心周围,增强了活性中心的稳定性,避免了聚合过程中活性中心脱落至反应体系中,抑制了粘釜现象的发生;进一步,随着乙烯单体在活性中心上的插入增长,增长的分子链边聚合边结晶,分散在活性中心周围的高分子链结晶成核剂,加速了分子链的成核速率,提高了初生链段的结晶度,缓解了初生链段在溶剂中的溶胀效应,进而更加有利于消除粘釜现象。本方法简便易行,实现了无粘釜现象的低密度聚乙烯的生产。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限制。图1对比例1中聚合过程不加入聚倍伴硅氧烷聚合后反应釜的内壁图片;图2实施例1中聚合过程加入聚倍伴硅氧烷聚合后反应釜的内壁图片。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但本专利技术并不受下述实施例限定。所有空气敏感物质(催化剂、溶剂和成核剂)的操作均采用标准真空双排线无水无氧操作方法。所用试剂均需精制处理后使用。密度测试方法按照ASTM-D-1248-84执行。对比例1用高纯氮气吹扫反应装置,除去反应装置中的空气和水。将900μmol的催化剂TiCl4(Ziegler-Natta催化剂)溶于10ml的正庚烷(90μmol/ml),加入10μmol的聚倍半硅氧烷,搅拌1h,形成粒径为375nm的催化剂组分颗粒。将浆液聚合反应釜调整至60℃,加入400ml庚烷,加入上述催化剂组分溶液1ml,搅拌10min,90μmol的助催化剂三乙基铝(助催化剂与催化剂组分中金属的摩尔比为1),乙烯(3bar),1-丁烯1bar(共聚单体与乙烯的摩尔比为0.3)聚合15min,得到密度为0.930g/cm3的聚乙烯103.0g,反应釜黏壁现象严重,如图1所示,反应釜的内壁具有粘釜现象。实施例1用高纯氮气吹扫反应装置,除去反应装置中的空气和水。将900μmol的催化剂TiCl4(Ziegler-Natta催化剂)溶于10ml的正庚烷(90μmol/ml),加入10μmol的聚倍半硅氧烷,搅拌1h,形成半径为375nm的催化剂组分颗粒。将浆液聚合反应釜调整至60℃,加入400ml正庚烷,加入上述催化剂组分溶液1ml,搅拌10min,90μmol的助催化剂三乙基铝(助催化剂与催化剂组分中金属的摩尔比为1),乙烯(3bar),1-丁烯1bar(共聚单体与乙烯的摩尔比为0.3),加入0.1g聚倍伴硅氧烷(RSiO1.5)n,R为异丁基。聚合15min,得到密度为0.930g/cm3聚乙烯100.0g,反应釜无黏壁现象。如图2所示,反应釜的内壁光滑,无粘釜现象。实施例2用高纯氮气吹扫反应装置,除去反应装置中的空气和水。将10μmol的催化剂TiCl3(Ziegler-Natta催化剂)溶于10ml的正己烷,加入1μmol的乙醚,搅拌1h,形成半径为100nm的催化剂组分颗粒。将浆液聚合反应釜调整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1)将活性组分和成核剂按照摩尔比10‑500在溶剂A中接触获得催化剂组分备用,催化剂组分为以活性组分为壳、成核剂为核,半径为100‑2000nm的核壳结构颗粒;(2)向反应釜内加入烯烃单体、共聚单体、助催化剂、聚合溶剂、步骤(1)中的催化剂组分以及聚倍伴硅氧烷;反应温度‑40‑160℃;聚倍伴硅氧烷与产物的重量比0.1‑5wt%,制备低密度聚乙烯。

【技术特征摘要】
1.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具体步骤:(1)将活性组分和成核剂按照摩尔比10-500在溶剂A中接触获得催化剂组分备用,催化剂组分为以活性组分为壳、成核剂为核,半径为100-2000nm的核壳结构颗粒;(2)向反应釜内加入烯烃单体、共聚单体、助催化剂、聚合溶剂、步骤(1)中的催化剂组分以及聚倍伴硅氧烷;反应温度-40-160℃;聚倍伴硅氧烷与产物的重量比0.1-5wt%,制备低密度聚乙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聚倍伴硅氧烷的分子式为(RSiO1.5)n,其中R为甲基、乙基、丙基、异丁基、苯基中的一种或几种。3.根据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0.860-0.940g/cm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核剂选自醚、酯、烷氧基化合物、聚硅氧烷和硅烷偶联剂中的一种或多种。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黏釜的低密度聚乙烯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溶剂A选自甲苯、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琦惠磊岳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