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电路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1974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6 03: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驱动电路单元。在驱动电路单元(26)中,密封部件(150)具有第1接触部(202),该第1接触部(202)与规定通孔(122)的壳体壁部(120)的内表面(210)接触。在密封部件(150)被配置在通孔(122)内的状态下,在密封部件(150)的插入方向(A1)上的从内表面(210)的外侧端部(240)到第1接触部(202)的第1距离(L1)比在插入方向(A1)上的密封部件(150)的外侧表面(250)与罩(160)之间的第2距离(L2)长。据此,能够在防止密封部件脱落或确保壳体气密性的方面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电路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驱动电路的驱动电路单元(drivecircuitunit:驱动电路装置),其中驱动电路对来自电源的电功率进行转换或调整来提供给马达。
技术介绍
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34343号中,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易于进行将罩(cover)拆下的作业,且不容易损伤收容壳体的电功率转换装置([0008]、摘要)。所述收容壳体收容构成电功率转换电路的多个电子零部件([0002])。另外,所述罩被安装于收容壳体的通孔,其中所述收容壳体的通孔形成于通过紧固部件对电子零部件的电极端子进行紧固的紧固部位附近([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34343号(摘要)的电功率转换装置1具有装置主体部10和收容壳体2。在收容壳体2的壁部贯穿形成有通孔20。通孔20被树脂制的罩3封闭。罩3具有被粘结部30、一对薄壁部(thinwallpart)31和厚壁部(thickwallpart)32。被粘结部30通过粘结剂23被粘结于通孔20的开口周边部的壳体外表面。一对薄壁部31形成于被粘结部30的内侧。薄壁部31的厚度比被粘结部30薄。厚壁部32与薄壁部31相邻形成。厚壁部32的厚度比薄壁部31厚。其中说明了通过如上述那样构成,能够易于进行拆下罩3的作业。即,根据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34343号的图7~图9和[0038]段,能够使用爪钩状的一对夹具4刺破薄壁部31且保持厚壁部32。接着,将夹具4向壳体外侧拉起,据此能够将被粘结部30从收容壳体2剥离,而将罩3从收容壳体2拆下。这样一来,能够由夹具4牢固地保持厚壁部32,因此,能够以强力将罩3撕下。因此,能够易于进行将罩3拆下的作业。另外,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34343号([0026]、[0027]、图3)中公开了,在罩3上设置用于将罩3固定于收容壳体2的固定爪36。
技术实现思路
如上所述,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34343号中公开了用于易于进行拆下罩3的作业的结构(被粘结部30、薄壁部31、厚壁部32等)。另外,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34343号中公开了:为了将罩3固定于收容壳体2而对被粘结部30涂布粘结剂23和使用固定爪36(摘要、图3等)。然而,在日本专利技术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3-034343号所公开的技术中,在防止罩3(密封部件)脱落或确保收容壳体2(壳体)的气密性的观点上存在改善的余地。本专利技术是考虑上述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防止密封部件脱落或确保壳体气密性方面进行改善的驱动电路单元。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驱动电路单元具有驱动电路、壳体、密封部件和罩,其中,所述驱动电路对来自电源的电功率进行转换或调整来提供给马达;所述壳体具有形成有通孔的壳体壁部,并且收容所述驱动电路;所述密封部件密封所述通孔;所述罩在比所述密封部件靠外侧的位置上,在所述密封部件的插入方向上与所述密封部件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所述驱动电路单元的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具有第1接触部,该第1接触部与规定所述通孔的所述壳体壁部的内表面接触,在所述密封部件被配置于所述通孔内的状态下,所述插入方向上的从所述内表面的外侧端部到所述第1接触部的第1距离比所述插入方向上的所述密封部件的外侧表面与所述罩之间的第2距离长。根据本专利技术,在密封部件被配置于通孔内的状态下,密封部件的插入方向上的从壳体壁部的内表面的外侧端部到密封部件的第1接触部的第1距离比插入方向上的密封部件的外侧表面与罩之间的第2距离长。据此,即使在假设伴随着壳体内部的温度上升而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由此密封部件被向外侧推压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罩来防止密封部件脱落。除此之外,在密封部件被向外侧推压而使得密封部件与罩接触的情况下,密封部件的第1接触部与壳体壁部的内表面的接触被保持。因此,能够通过密封部件来确保壳体的密封性。所述密封部件还可以具有第2接触部,该第2接触部与所述壳体壁部的所述内表面接触。据此,在密封部件被配置在通孔内的状态下,第1接触部与第2接触部双方均与壳体壁部的内表面接触。因此,能够更可靠地保持壳体的密封性。所述密封部件还可以具有插入部和凸缘,其中,所述插入部被插入到所述壳体壁部的所述通孔内,所述凸缘与所述壳体壁部的外侧表面接触。另外,所述插入部还可以具有轮廓比所述通孔小的插入基部;和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其中,所述第1接触部和所述第2接触部从所述插入基部突出,且轮廓比所述通孔大。据此,在第1接触部与第2接触部之间配置有轮廓比通孔小的插入基部。因此,与插入部作为整体来构成接触部的情况相比较,各接触部(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易于变形,因此,易于将密封部件插入通孔。除此之外,与插入部作为整体来构成接触部的情况相比较,易于使来自壳体壁部的内表面的应力集中在第1接触部和第2接触部。因此,能够提高壳体的密封性。所述密封部件也可以具有第3接触部,在所述密封部件被配置于所述通孔内的状态下,所述第3接触部与所述壳体壁部的内侧表面接触。据此,即使在假设伴随着壳体内部的温度上升而壳体内部的压力上升的情况下,通过第3接触部被卡在壳体壁部的内侧表面,也易于防止密封部件脱落。所述密封部件也可以具有受力面,该受力面在比所述通孔靠所述壳体的内侧的位置承受所述壳体内部的推压力。据此,能够在比壳体壁部靠壳体的内侧的位置承受朝向通孔的推压力。因此,能够通过避免壳体内的推压力(压力)集中于通孔来进一步提高壳体的密封性。所述密封部件的所述凸缘也可以在所述密封部件的插入方向上,具有向所述壳体壁部的所述外侧表面突出而与所述外侧表面接触的外周凸部。据此,能够防止过度地向通孔推压密封部件,易于进行插入方向上的密封部件的定位。也可以为:针对所述驱动电路的一个端子,所述壳体壁部的所述通孔和所述密封部件被各设一个。另外,所述罩也可以横跨多个所述通孔和多个所述密封部件而配置。据此,在没有安装罩和密封部件的状态下,能够目视确认驱动电路的端子的状态、将所述端子与其他端子连接等。另外,罩横跨多个通孔和多个密封部件而配置。换言之,由1个罩来覆盖多个通孔和多个密封部件。据此,与分别对1个通孔和1个密封部件的组合设置罩的情况相比较,能够简化结构。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在防止密封部件脱落或确保壳体气密性的方面加以改善。根据参照附图对以下实施方式进行的说明,上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应易于被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包括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电路单元的功率控制单元(以下称为“PCU”。)的车辆的概略结构的电路图。图2是分解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所述PCU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所述PCU的外观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上壳体及其周边一部分的剖视图。图5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密封部件被插入到通常位置的状态(正常状态)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的所述密封部件通过所述上壳体内的压力上升而位移的状态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A.一实施方式<A-1.结构>[A-1-1.整体结构]图1是表示包括作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电路单元的功率控制单元26(以下称为“PCU26”。)的车辆10的概略结构的电路图。车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驱动电路单元(26),其具有驱动电路(90)、壳体(70、72)、密封部件(150)和罩(160),其中,所述驱动电路(90)对来自电源(24)的电功率进行转换或调整来提供给马达(20);所述壳体(70、72)具有形成有通孔(122)的壳体壁部(120),并且收容所述驱动电路(90);所述密封部件(150)密封所述通孔(122);所述罩(160)在比所述密封部件(150)靠外侧的位置上,在所述密封部件(150)的插入方向(A1)上与所述密封部件(15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所述驱动电路单元(26)的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150)具有第1接触部(202),该第1接触部(202)与规定所述通孔(122)的所述壳体壁部(120)的内表面(210)接触,在所述密封部件(150)被配置于所述通孔(122)内的状态下,在所述插入方向(A1)上的从所述内表面(210)的外侧端部(240)到所述第1接触部(202)的第1距离(L1)比在所述插入方向(A1)上的所述密封部件(150)的外侧表面(250)与所述罩(160)之间的第2距离(L2)长。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7.13 JP 2017-1372761.一种驱动电路单元(26),其具有驱动电路(90)、壳体(70、72)、密封部件(150)和罩(160),其中,所述驱动电路(90)对来自电源(24)的电功率进行转换或调整来提供给马达(20);所述壳体(70、72)具有形成有通孔(122)的壳体壁部(120),并且收容所述驱动电路(90);所述密封部件(150)密封所述通孔(122);所述罩(160)在比所述密封部件(150)靠外侧的位置上,在所述密封部件(150)的插入方向(A1)上与所述密封部件(150)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所述驱动电路单元(26)的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150)具有第1接触部(202),该第1接触部(202)与规定所述通孔(122)的所述壳体壁部(120)的内表面(210)接触,在所述密封部件(150)被配置于所述通孔(122)内的状态下,在所述插入方向(A1)上的从所述内表面(210)的外侧端部(240)到所述第1接触部(202)的第1距离(L1)比在所述插入方向(A1)上的所述密封部件(150)的外侧表面(250)与所述罩(160)之间的第2距离(L2)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电路单元(26),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150)还具有第2接触部(204),该第2接触部(204)与所述壳体壁部(120)的所述内表面(210)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电路单元(26),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部件(150)具有插入部(180)和凸缘(182),其中,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友影良二大槌泰弘岛田昌浩后藤成一保西直纪大村尚史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