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半导体元件与其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半导体元件与其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功率半导体仍是许多电力电子系统的主要元件。在现今功率半导体的应用领域中,低导通电压与逆向电压的高乘载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指标。为了进一步改善功率半导体的各项特性,相关领域莫不费尽心思开发。如何能提供一种具有较佳特性的半导体,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亦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技术态样是在提供一种半导体元件与其制造方法,通过适当的结构设计,使半导体元件具有较低的导通电压且可以承载较高的逆向电压。另外,利用特殊的制程设计,将能有效降低制造成本。根据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式,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骤。首先,形成磊晶层于基板上。然后,形成第一沟渠于磊晶层中。之后,依序形成第一介电层、第二介电层以及第三介电层于磊晶层上,其中第三介电层形成第二沟渠,第二沟渠位于第一沟渠中。再来,形成屏蔽层于第二沟渠中。然后,移除第三介电层的上半部分,以使屏蔽层的上半部分凸出于第三介电层。之后,形成第四介电层于屏蔽层的上半部分。再来,移除未被第三介电层覆盖的第二介电层与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形成一磊晶层于一基板上;形成一第一沟渠于该磊晶层中;依序形成一第一介电层、一第二介电层以及一第三介电层于该磊晶层上,其中该第三介电层形成一第二沟渠,该第二沟渠位于该第一沟渠中;形成一屏蔽层于该第二沟渠中;移除该第三介电层的一上半部分,以使该屏蔽层的一上半部分凸出于该第三介电层;形成一第四介电层于该屏蔽层的该上半部分;移除未被该第三介电层覆盖的该第二介电层与该第一介电层,以裸露该磊晶层;形成一第五介电层;形成一栅极于该第三介电层上,并使该第五介电层介于该栅极与该磊晶层之间;以及形成多个掺杂区于该栅极的四周的该磊晶层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形成一磊晶层于一基板上;形成一第一沟渠于该磊晶层中;依序形成一第一介电层、一第二介电层以及一第三介电层于该磊晶层上,其中该第三介电层形成一第二沟渠,该第二沟渠位于该第一沟渠中;形成一屏蔽层于该第二沟渠中;移除该第三介电层的一上半部分,以使该屏蔽层的一上半部分凸出于该第三介电层;形成一第四介电层于该屏蔽层的该上半部分;移除未被该第三介电层覆盖的该第二介电层与该第一介电层,以裸露该磊晶层;形成一第五介电层;形成一栅极于该第三介电层上,并使该第五介电层介于该栅极与该磊晶层之间;以及形成多个掺杂区于该栅极的四周的该磊晶层中。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四介电层为通过热氧化该屏蔽层而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屏蔽层的顶面高度低于该磊晶层的顶面高度。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该多个掺杂区包括:形成一第一掺杂区,于位于该栅极的四周的该磊晶层中,以做为一基体区;以及形成一第二掺杂区,于位于该栅极的四周的该第一掺杂区的上面部分中,以做为一源极区。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该第二掺杂区后,还包括:形成一凹槽于该第二掺杂区中;以及根据该凹槽位置,形成一第三掺杂区于该第一掺杂区中。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形成该第二掺杂区后,还包括:形成一第三掺杂区于该第一掺杂区中,其中该第三掺杂区的底部深度大于该第二掺杂区的底部深度。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导体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四介电层的顶面高度大于或等于该磊晶层的顶面高度。8.一种半导体元件,其特征在于,包含:一基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修文,叶俊瑩,倪君伟,罗振达,
申请(专利权)人:帅群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