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后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508513 阅读: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3-05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其不受车型限制且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比以往优异。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车辆后部结构(S)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后侧车架(2),其配置在车体后部两侧;以及后横梁(3),其将所述后侧车架(2)彼此之间连结起来,所述后侧车架(2)具备:前后部(2a),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倾斜部(2b),其从所述前后部(2a)的前端以越朝向前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外侧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所述倾斜部(2b)具备封闭截面积最窄的最窄部,所述后横梁(3)将所述最窄部彼此连结起来。

Vehicle rear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provides a rear structure of a vehicle, which is not limited by the vehicle type and has better absorption performance of collision energy than before. The rear structure (S) of the vehic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 rear frame (2), which is arranged on both sides of the rear body; and a rear cross beam (3), which connects the rear frame (2) with each other. The rear frame (2) has a front and rear frame (2a), which extends in the front and rear direction of the vehicle body; and a tilt part (2b), which moves forward from the front end of the front and rear part (2a). The inclined part (2b) has the narrowest and narrowest enclosed section area, and the rear cross beam (3) connects the narrowest parts to each oth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后部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介绍
以往,公知匹配后轮拱的形状而弯曲的后侧车架的前部与侧梁的后端连接的车辆后部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车辆后部结构中,在侧梁的后方,在后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配置有后轮。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5286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关于以往的车辆后部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由于应用了该车辆后部结构的车型的设计变化,可能后轮拱越接近地板侧(车宽方向内侧),后侧车架就越纤细。并且,后侧车架在纤细部分处的刚性降低。在这样的车辆后部结构中,假设当车辆从后方受到碰撞时的碰撞载荷输入到后侧车架时,后侧车架中间弯折。于是,当后侧车架中间弯折时,车辆后部结构不能从后侧车架侧向侧梁侧高效地传递碰撞载荷。因此,车辆后部结构的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不充分。本专利技术的课题在于,提供不受车型限制且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比以往优异的车辆后部结构。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解决所述课题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后侧车架,其与配置在车体两侧的侧梁各自的后端连接;以及后横梁,其将所述后侧车架彼此之间连结起来,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前后部,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倾斜部,其从所述前后部的前端以越朝向前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外侧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所述倾斜部具备封闭截面积最窄的最窄部,所述后横梁将所述最窄部彼此连结起来。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提供不受车型限制且碰撞能量的吸收性能比以往优异的车辆后部结构。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的车辆的后部仰视图。图2是在图1中省略了后副车架、电池壳及支架的车辆的后部仰视图。图3是包括图1的III-III截面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包括图1的IV-IV截面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局部立体图。图5是包括图1的V-V截面的后横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标号说明1:侧梁;2:后侧车架;2a:后侧车架的前后部;2b:后侧车架的倾斜部;3:后横梁;4:后副车架;4a:后副车架的前后部;4b:后副车架的倾斜部;5:隔壁;6:保险杠梁;6a:保险杠梁延伸件;7:支架;8:电池壳;13:轮拱;15:最窄部;16a:前地板;16b:后地板;17:角撑板;20a:后副车架的第1安装部;20b:后副车架的第2安装部;20c:后副车架的第3安装部;20d:后副车架的第4安装部;30a:支架安装部;S:车辆后部结构;Wb:后横梁的底壁;Wf:后横梁的前壁;Wr:后横梁的后壁。具体实施方式适当参照附图,对实施本专利技术的方式(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详细地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是这样的结构:在车体两侧的后侧车架(rearsideframe)的倾斜部分别具有最窄部,这些最窄部彼此通过后横梁连结。以下,以应用于搭载了驱动装置用电池的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等中的车辆后部结构为例,具体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然而,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还能够应用于具有用后横梁连结一对后侧车架的结构的各种车辆。图1是搭载了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S的车辆12的后部仰视图。图2是在图1中省略了后副车架4、电池壳8及支架7的车辆12的后部仰视图。以下的说明中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与从落座于车辆12的驾驶员观察的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一致。另外,左右方向与车宽方向一致。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S具备:侧梁1,其在车体10的两侧分别沿前后方向延伸;后侧车架2,其从侧梁1的后端部向后方延伸;后横梁3,其将后侧车架2的后述的倾斜部2b彼此连结起来;以及后副车架4,其配置于后侧车架2的下方。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车体10还具备电池壳8和支架7,该支架7使该电池壳8支承于后横梁3。<侧梁>各个侧梁1由分别配置在车宽方向内外的侧梁内构件(省略图示)和侧梁外构件(省略图示)连接而成,形成为中空,在其内侧配置有侧梁补强板(省略图示)。此外,侧梁1延伸到车体前部的未图示的仪表板下构件附近。<后侧车架>如图2所示,后侧车架2构成为主要具备前后部2a和倾斜部2b。前后部2a配置在接下来说明的倾斜部2b的后方,在比侧梁1靠车宽方向内侧的位置沿前后方向延伸。具体而言,前后部2a与车轴大致平行且大致水平地延伸。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前后部2a在仰视图中沿前后方向以大致一定宽度延伸。前后部2a具有大致矩形的封闭截面结构。在前后部2a的各个后端部,经由保险杠梁延伸件6a连接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保险杠梁6的两端部前表面。倾斜部2b与前后部2a的前端连接,并且从前后部2a的前端以越朝向前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外侧渐渐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2b在剖视图中具有向车宽方向外侧打开的未图示的帽形状。倾斜部2b中,与帽形状的凸缘部对应的上下的凸缘(省略图示)通过焊接等与轮拱13的车宽方向内侧面连接。与轮拱13连接的倾斜部2b与轮拱13协同形成大致矩形的封闭截面。倾斜部2b的前端部在侧梁1的车宽方向内侧,以在前后方向上与侧梁1的后端部搭接的方式配置并连接。此外,虽然省略了在车体10的侧视图中的图示,但倾斜部2b从与侧梁1连接的连接部以越朝向后方就越渐渐朝向上方(图2的纸面背侧)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倾斜部2b的后端部与前后部2a的前端部连接。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部2b的末端部形成有缩径部14。该缩径部14是由于倾斜部2b在从前后部2a侧向侧梁1侧渐渐缩窄横宽(与延伸方向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并延伸的中途,相反地扩宽横宽并延伸到与侧梁1连接的连接部而形成的。缩径部14是在相邻于与侧梁1连接的连接部的位置处,倾斜部2b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缘向车宽方向的斜前方内侧凹陷成圆弧状而形成的。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缩径部14被设定成,包括在后侧车架2的延伸中途封闭截面积最窄的最窄部15,但只要设定成至少包括在倾斜部2b的延伸中途封闭截面积最窄的最窄部15即可。顺便提及,本实施方式中的后侧车架2的封闭截面积由与后侧车架2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封闭截面积定义。在这样的后侧车架2形成有后述的后副车架4(参照图1)的第1安装部20a、第3安装部20c、以及第4安装部20d。对于这些安装部20a、20c、20d,后面会详细地说明。图2中,标号16a是前地板,标号16b是后地板。<后横梁>如图2所示,后横梁3在后地板16b的下表面侧沿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于后侧车架2。图3是包括图1的III-III截面的车辆后部结构S的局部立体图。但是,图3中省略了后副车架4(参照图1)的记载。如图3所示,后横梁3在剖视图中呈向上方打开的帽形状。具体而言,后横梁3具有:底壁Wb;前壁Wf,其从底壁Wb的前缘向上方立起;后壁Wr,其从底壁Wb的后缘向上方立起;前凸缘3a及后凸缘3b,它们形成帽形状的凸缘部。而且,前凸缘3a与后凸缘3b通过焊接等与后地板16b的下表面连接。另外,与后横梁3连接的后地板16b经由从与前地板16a连接的连接部向上方立起的纵壁18向后方延伸,从而具有阶差。后横梁3以跨越该阶差的方式与后地板16b连接。由此,后横梁3的前壁Wf被设定成在上下方向上比后壁Wr短,后壁Wr被设定成比前壁Wf长,以吸收后地板16b的阶差。由此,与后地板16b连接的后横梁3与后地板16b协同形成大致矩形的封闭截面。图3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该车辆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后侧车架,其与配置在车体两侧的侧梁各自的后端连接;以及后横梁,其将所述后侧车架彼此之间连结起来,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前后部,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倾斜部,其从所述前后部的前端以越朝向前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外侧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所述倾斜部具备封闭截面积最窄的最窄部,所述后横梁将所述最窄部彼此连结起来。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8.29 JP 2017-163830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该车辆后部结构的特征在于,其具备:后侧车架,其与配置在车体两侧的侧梁各自的后端连接;以及后横梁,其将所述后侧车架彼此之间连结起来,所述后侧车架具备:前后部,其在车体前后方向上延伸;以及倾斜部,其从所述前后部的前端以越朝向前方就越向车宽方向外侧移位的方式倾斜地延伸,所述倾斜部具备封闭截面积最窄的最窄部,所述后横梁将所述最窄部彼此连结起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梁具备:前壁,其从底壁的前缘向上方立起;以及后壁,其从所述底壁的后缘向上方立起,所述前壁或所述后壁配置在所述最窄部彼此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最窄部设置有配置在所述后侧车架的下方的后副车架的第1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藤泽耕太山田誉金子贯志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