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去对冲高效整流器,主要涉及流体整流技术领域,包括整流管,在所述整流管一端设有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沿整流管轴线对称,在介质流向,所述进气支管I与整流管轴线夹角为150度,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的长度为4倍的支管直径,所述整流管长度为10倍的整流管直径,在所述整流管内部设有导流板,所述挡流板将整流管分隔开沿着流体方向,在6倍直径长度至10倍直径长度处导流板进行圆弧过渡,能够简化机械,解决直接对冲问题,增加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去对冲高效整流器
本技术主要涉及流体整流
,具体是去对冲高效整流器。
技术介绍
大气治理作为环保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排放标准参数主要有氮氧化物、硫化物及烟尘,现阶段对热电厂锅炉及工业炉窑等烟气处理方法众多,其中以化学、物理等原理为基础的方式为主。环保行业经过多年的野蛮生长,本行业内工艺较为成熟,但与其他机电、化工等行业的融合中依旧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间。以物理、化学为基础的处理工艺大多需要添加反应剂作为反应原料或氧化剂、催化剂,在添加反应剂时大多通过混入流体内通过管道等封闭性运输形式进行输入,在介质作为载体对反应剂进行输送时涉及到材料、能源(电能、水能、热能)、人力等方面,因结构或者流程的缺陷及不合理,在介质输送过程中造成材料、能源、人力等资源的损失。传统反应剂的调配多以反应剂原料储存设备、稀释介质存储设备、调配后反应剂储罐及输送系统组成,用原料泵将反应剂原料、稀释介质输送至调配后反应剂储罐内,再用泵将调配后的反应剂输送至使用处,导致流程繁琐。而传统整流形式以两种介质管道直接汇流,在汇流处对冲现象较为严重,严重影响反应剂浓度控制,导致反应剂浓度可控性降低,影响后续工艺效果。传统整流因压力的不断变化,需要频繁对泵频率进行调整及出现的泵调整不及时将会对变频器及泵系统产生影响,缩短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简化机械,解决直接对冲问题,增加稳定性的去对冲高效整流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去对冲高效整流器、包括整流管,在所述整流管一端设有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沿整流管轴线对称,在介质流向,所述进气支管I与整流管轴线夹角为150度,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的长度为4倍的支管直径,所述整流管长度为10倍的整流管直径,在所述整流管内部设有导流板,所述挡流板将整流管分隔开,沿着流体方向,在6倍直径长度至10倍直径长度处导流板进行圆弧过渡。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板这只在整流管轴线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与整流管等直径。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导流板长度与整流管等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1)可明显解决减轻对冲问题,使反应剂浓度更易控制,保证后续工艺效果。(2)可使压力更加稳定,避免了因为一路管道压力过高导致另一路管道无法排出介质。(3)减少了因流量不稳定导致的频繁调节输送系统,更好的保证了输送系统的使用寿命。(4)同时兼备了混流作用,使两种介质混合更加均匀。(5)可替代介质储罐,在工程领域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减小造价。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去对冲高效整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去对冲高效整流器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整流管;2、进口支管;3、进口支管;4、导流板。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理解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技术去对冲高效整流器的结构示意图,包括整流管,在所述整流管一端设有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沿整流管轴线对称,在介质流向,所述进气支管I与整流管轴线夹角为150度,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的长度为4倍的支管直径,所述整流管长度为10倍的整流管直径,在所述整流管内部设有导流板,所述挡流板将整流管分隔开,沿着流体方向,在6倍直径长度至10倍直径长度处导流板进行圆弧过渡。图2为本技术去对冲高效整流器导流板的结构示意图,沿着流体方向,在6倍直径长度至10倍直径长度处导流板进行圆弧过渡。优选的,所述导流板这只在整流管轴线处。优选的,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与整流管等直径。优选的,所述导流板长度与整流管等长。两种不同的介质分别由进口支管1、进口支管2进入整流器,在内部导流板的作用下,在6倍直径的距离内不产生混合,使介质流通更加顺畅,从6倍的管径开始,导流板面积逐渐减小,两种介质缓慢混合,到达10倍管径时,导流板消失,介质完全混合到一起。可明显解决减轻对冲问题,使反应剂浓度更易控制,保证后续工艺效果。可使压力更加稳定,避免了因为一路管道压力过高导致另一路管道无法排出介质。减少了因流量不稳定导致的频繁调节输送系统,更好的保证了输送系统的使用寿命。同时兼备了混流作用,使两种介质混合更加均匀。可替代介质储罐,在工程领域最大化的降低成本,减小造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去对冲高效整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管,在所述整流管一端设有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沿整流管轴线对称,在介质流向,所述进气支管I与整流管轴线夹角为150度,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的长度为4倍的支管直径,所述整流管长度为10倍的整流管直径,在所述整流管内部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整流管分隔开沿着流体方向,在6倍直径长度至10倍直径长度处导流板进行圆弧过渡。
【技术特征摘要】
1.去对冲高效整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整流管,在所述整流管一端设有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沿整流管轴线对称,在介质流向,所述进气支管I与整流管轴线夹角为150度,所述进气支管I、进气支管II的长度为4倍的支管直径,所述整流管长度为10倍的整流管直径,在所述整流管内部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将整流管分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凯,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中航天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