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34836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2-16 1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它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封闭腔以及所述抗凹结构,所述车门内板通过包边与所述车门外板相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所述封闭腔,所述抗凹结构设置在所述封闭腔中且连接在所述车门外板上,所述抗凹结构包括装设在所述车门外板上的防撞杆、外板支撑板以及外窗框加强板,所述外窗框加强板与所述外板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还设置有粘胶使得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相粘结,所述连接板上还设置有加强筋。在制造该车门时,连接板、外窗框加强板和外板支撑板三者之间可以构成一个总成来安装在车门外板的内侧,使得车门制造更为高效、便捷。加强筋提高了车门的抗凹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的车门,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
技术介绍
车门是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车身侧面最富变化和最受人关注的对象。车门作为车身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造型风格、强度、刚度、可靠性及工艺性等必需满足车身整体性能的要求。其中,车门的侧面抗凹性能是其中重要的一项性能指标。目前各大车型的外板抗凹形式主要为防撞杆、外板支撑板和外窗框加强板这三部分组成用于支撑外板,以满足抗凹性能的要求,但这个形式的结构容易受到外观造型的影响,经常出现外板支撑板与外窗框加强板间隙过大,在抗凹不满的情况下就会选择增加补强贴片。公告号为CN205498566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抗凹结构,包括防撞梁、外板支撑板、车门内板加强板、车门外板加强板以及其它部件,在外板支撑板和车门内板加强板之间焊接有车门外板抗凹加强板,车门外板抗凹加强板的设置是为了提高车门的外表面抗凹性能。不幸的是,其存在这样的缺点:车门外板抗凹加强板两端分别连接在外板支撑板和车门内板加强板上,但是外板支撑板是粘贴在车门外板上的,而内板加强板是焊接在车门内板上的,也就是车门外板抗凹加强板是交叉设置在车门外板和车门内板之间,这不利于车门组装,也即增加了车门制造的难度。另外,由于车门外板抗凹加强板的强度仍然有一定的要求,该文献所公开的车门外板抗凹加强板结构仍显得不够坚固。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解决了如何更易于制得具有良好抗凹结构车门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它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封闭腔以及所述抗凹结构,所述车门内板通过包边与所述车门外板相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所述封闭腔,所述抗凹结构设置在所述封闭腔中且连接在所述车门外板上,所述抗凹结构包括装设在所述车门外板上的防撞杆、外板支撑板以及外窗框加强板,所述外窗框加强板与所述外板支撑板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还设置有粘胶使得所述连接板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相粘结,所述连接板上还设置有加强筋。优化地,所述加强筋由所述连接板弯曲形成。优化地,所述加强筋上还间隔分布有至少一个粘胶,使得所述连接板的加强筋所在部位与所述车门外板之间相粘结。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上间隔设置有面向所述车门外板的至少一个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用于容纳粘胶。优化地,所述加强筋沿着所述连接板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两侧的所述连接板部分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还设置有沿所述连接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一个粘胶。进一步地,所述加强筋两侧的所述连接板上还设置有沿所述连接板长度方向间隔分布的至少一个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用于容纳粘胶。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技术的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连接板弥补了外板支撑板与外窗框加强板之间间隙过大造成的车门外板抗凹不满缺陷;并且由于连接板设置在外窗框加强板与外板支撑板之间,因此在制造该车门时,连接板、外窗框加强板和外板支撑板三者之间可以构成一个总成来安装在车门外板的内侧,使得车门制造更为高效、便捷;另外由于在连接板上设置有加强筋,使得连接板的强度增大,提高了车门的抗凹性能。附图说明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中部分抗凹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面图;图3是图1中B-B’剖面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连接板;11、加强筋;12、第一凹槽;13、第二凹槽;2、外板支撑板;3、外窗框加强板;4、粘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所示抗凹结构的一部分,抗凹结构一般包括防撞杆(图1中未示)、外板支撑板2以及外窗框加强板3,该抗凹结构固定在车门外板(图1中未示)内壁以增强车门外板的抗凹性能。但是由于车门外板的面积较大,在有些车门外型造型中,经常会出现外板支撑板2和外窗框加强板3之间的间隙过大,如大于400mm,这时会出现车门外板的抗凹不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选择采用增强补强贴片,贴于车门外板的内壁上,但是这会较大程序地增加车门的重量,从而增加油耗,有悖于如今所提倡的环保节能概念。防撞杆可以是常规的各种形式。本技术的方案中,在外窗框加强板3和外板支撑板2之间增设了连接板1,连接板1的两端分别焊接在外窗框加强板3和外板支撑板2上,且连接板1与车门外板之间还设置有粘胶4,粘胶4将连接板1和车门外板之间相粘结在一起。这样连接板1可以增加车门外板的抗凹性能,弥补了外板支撑板2与外窗框加强板3之间间隙过大造成的车门外板抗凹不满缺陷。并且,连接板1、外窗框加强板3和外板支撑板2可以构成一个总成,然后将该总成整体安装在车门外板上,这有利于提高生产制造的效率。如图1所示,在连接板1上还设置有加强筋11,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加强筋11由连接板1弯曲形成,该弯曲由机械冲压连接板1形成。而且加强筋11沿着连接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加强筋11有利于提高连接板1的强度,从而提高车门外板的抗凹性能。其它技术方案中,加强筋11还可以不由连接板1弯曲形成,比如可以是实心的且凸起在连接板1表面,但是这样会显著增加连接板1的重量,不利于节能降耗,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1由连接板1弯曲形成,可以在不增加连接板1的重量前提下提高连接板1的强度。其它技术方案中,加强筋11还可以不是机械冲压连接板1形成,任何常规的能制得弯曲连接板1的方法均可,比如挤压成型。本实施例中,加强筋11沿着连接板1的长度方向延伸,有利于均匀增加连接板1的强度,但是本技术中并不限制加强筋11的形式,比如加强筋11可以贯穿连接板1的整个长度,也可以不贯穿连接板1的整个长度,又比如加强筋11可以是线性弯曲、环形、方形或其它多边形的分布形状,加强筋11还可以只设置在连接板1一个表面或者两个表面上,加强筋11还可以是纵向或横向设置在连接板1上。如图1以及图3所示,在加强筋11上还间隔分布有两个粘胶4,粘胶4还可以是其它数量,如1个、3个或4个等等,粘胶4使得连接板1的加强筋11所在的部位与车门外板之间相粘结,进一步加强了加强筋11的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它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封闭腔以及所述抗凹结构,所述车门内板通过包边与所述车门外板相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所述封闭腔,所述抗凹结构设置在所述封闭腔中且连接在所述车门外板上,所述抗凹结构包括装设在所述车门外板上的防撞杆、外板支撑板(2)以及外窗框加强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窗框加强板(3)与所述外板支撑板(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板(1),所述连接板(1)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还设置有粘胶(4)使得所述连接板(1)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相粘结,所述连接板(1)上还设置有加强筋(11)。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它包括车门内板、车门外板、封闭腔以及所述抗凹结构,所述车门内板通过包边与所述车门外板相连接并在二者之间形成所述封闭腔,所述抗凹结构设置在所述封闭腔中且连接在所述车门外板上,所述抗凹结构包括装设在所述车门外板上的防撞杆、外板支撑板(2)以及外窗框加强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窗框加强板(3)与所述外板支撑板(2)之间还设置有连接板(1),所述连接板(1)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还设置有粘胶(4)使得所述连接板(1)和所述车门外板之间相粘结,所述连接板(1)上还设置有加强筋(1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1)由所述连接板(1)弯曲形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具有优化抗凹结构的车门,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11)上还间隔分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小东聂建华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龙创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