锁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12431 阅读:1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车辆门锁闩的锁机构,包括:一个锁致动器,其与一个锁连杆驱动耦连,使锁连杆在对应于锁闩的锁定状态的第一位置和对应于锁闩的解锁状态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一个超锁致动器,其与一个可滑动地设置的超锁连杆驱动连接,使超锁连杆在对应于锁闩的超锁状态的第三位置和对应于锁闩的非超锁状态的第四位置之间的运动;一个固定的支承座结构和一个内侧锁杆,使锁连杆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在第四连杆位置处可以实现,并且在第三位置处,内锁杆和超锁连杆和支承座表面之间的相对位置为阻止锁连杆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锁闩的锁机构。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一种超锁功能的锁机构。
技术介绍
公知的锁闩用于可释放地确保车辆门处于关闭位置处。锁闩安装在门上,包括一个固定板,该固定板上设有一个用于容置撞针的开口,而撞针一般安装在车辆的一个固定结构上。锁闩插销是具有一开孔的可旋转的爪状件,其一般可枢转地设置于固定板上,并设有完全插上支承座和第一保险支承座,一可枢转地安装到固定板上的棘爪可与这些支承座接合。因此,当门关闭时,撞针进入开口和爪状件的开孔,使爪状件旋转,并使棘爪与其中一个支承座接合,因此可释放地保持爪状件并使门维持在一个关闭位置。现有的锁闩或把手、按钮和类似的装置设有机械或电控连接装置来控制它们动作。不同车辆上的锁闩,特别是特殊车辆的不同的锁闩具有不同的安全/工作模式,因此,一个锁闩可以是a)通过操作内侧门把手来打开,b)通过操作外侧门把手来打开,c)通过操作内侧窗台钮或类似装置来锁定,d)通过操作外部钥匙孔或类似装置来锁定,e)通过操作遥控无钥匙门锁(RKE)装置来锁定,f)通过操作摇控无钥匙门锁(RKE)装置或外部钥匙孔来进行超锁。特殊锁闩的状态可以包括下面模式中的一个或多个a)解锁b)锁定(即操作外侧门把手打不开锁闩,但操作内侧门把手可以打开锁闩)c)超锁(不管以哪种顺序,操作几次内侧或外侧门把手都打不开锁闩)d)儿童安全装置启用(操作内侧门把手不会打开锁闩,而依据车门是锁定或是解锁的,操作外侧门把手可以或不可以打开锁闩)进一步,一定的事件顺序可以用来实现所需的功能a)因此,对于已锁定的锁闩,操作内侧门把手可以打开该锁闩,同时解除该锁闩的锁定。因此在关上门之后,门处于解除锁定的状态,可以通过操作外侧门把手打开门。这是公知的人控解锁方式,可防止车钥匙锁到车内。在儿童安全系统启用的模式下,这种操作有益于为一个已锁定的门的开启做准备,因为,当外侧门把手的操作不是打开锁闩的时候,其仍然解除锁闩的锁定,因此,随后再对内侧门把手的操作能够使锁闩打开。b)与某些类型的锁闩(通常是驾驶员门的锁闩)相联系的窗台钮,在当门打开时不能按下。这也可防止车钥匙锁到车内。从外面将这样的锁闩锁上的唯一办法是将门关上,将钥匙插入到钥匙孔中或使用遥控无钥匙门锁将锁闩锁定。c)当门是开启状态时,某些其它类型的锁闩需要将外侧门把手抬起,以使当随后门完全关闭时,窗台钮可以按下将门锁定。因此,司机不得不作一系列特别顺序的动作(即,抬起外侧门把手,然后按下窗台钮)来将门锁定。这又一次起到了防止车钥匙锁到车内作用。可以看出,公知的门锁有若干操作模式,且实现这些功能的方法由一个门锁闩的机构(机构与门锁闩遥相面对)执行。最后,不管使用何种机构,只有在当棘爪从与爪状件的配合中移出时才会将门打开。因此,锁定、超锁和儿童安全模式都涉及门把手、或由在来自RKE装置或门把手的信号影响的驱动下的电动致动装置(如电机)与棘爪之间的连接,以移动棘爪,或为了阻止棘爪的移动而中断或阻止这样的连接。车门锁闩一般安装于在前端可枢转地装设的车门的后方。一般内侧门把手安装在车门内侧,朝向前端,因此需要在内侧门把手和门锁闩之间有一个连接装置。取决于内侧门把手的位置和门把手与锁闩之间的连接装置的特性(例如在一些情况下,连接装置只是具有打开车门的特性,在其它的情况下,连接装置具有用于解锁并打开车门的特性),不同的锁闩需要不同类型的连接装置和连接装置的定向以致动门锁闩。在设置有窗台钮或其它指示特定锁闩的锁定状态及锁定状态的改变的可视装置的车门中,以前已有超锁锁闩的例子,其可手动操作窗台钮或其它可视状态指示装置,提供一个对应特定锁闩被解锁的指示,但实际上锁闩仍是超锁状态。这种情况是我们不希望出现的,因为它使车辆的使用者头脑中不确定锁闩是处于超锁、锁定还是解锁状态。反过来,在锁闩不是处于解锁状态而误认为其已解锁时,这将导致使用者用力拉车内门把手或车外拉门把手以打开锁闩,这可能对锁闩或相关连接装置造成损坏。本专利技术寻求克服或至少减少现有技术的缺点的方法。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辆门锁闩的锁机构,包括一个锁致动器,其与一个锁连杆驱动耦连使锁连杆在对应于锁闩的锁定状态的第一位置和对应于锁闩的解锁状态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机构还包括一个超锁致动器,其与一个可滑动地设置的超锁连杆驱动连接,使超锁连杆在对应于锁闩的超锁状态的第三位置和对应于锁闩的非超锁状态的第四位置之间的运动;一个固定支承座构造和一个内侧锁杆,装设成使锁连杆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在第四连杆位置处可以实现,并且在第三位置处,内锁杆和超锁连杆和支承座构造之间的相对位置为阻止锁连杆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车门锁闩的儿童安全机构,包括一个内侧释放连杆,一个楔形块和一个楔形块支撑物,楔形块在楔形块支撑物上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可以移动,在该第一位置,内侧释放连杆位于儿童安全装置关闭位置处并可由一个内侧门把手的连接装置致动以允许释放锁闩,在第二位置,楔形块的楔形作用使释放连杆位于儿童安全位置,这样释放连杆不能由连杆装置致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以举例的方式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结合有锁机构的锁闩安装到乘员门上时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锁闩的已部分装配部分的立体图;图3是图2所示的锁闩在装配后期的立体图;图3A是图3的锁闩部分的侧视图;图4是图1的锁闩处于锁定状态,从图1中的A方向看锁闩的另一部分的侧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处于超锁状态时,锁机构的侧视图;图6是图4的锁机构处于解锁状态的详细的侧视图;图7是图5所示的锁机构的锁连杆和内锁杆的立体图;图8是图5所示的机构的超锁臂的下侧的立体图;和图9是图5所示的机构的超锁连杆的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图1,一个锁闩10安装在一车辆侧面乘员门12上,位于车辆侧面乘员门12的关闭面14(位于门翼后缘)和内侧面16的交叉处。将门切去了一部分形成一个横跨交叉处的开口18,该开口18可以容置安装于车辆的一个固定部分(如门柱10(未图示))上的撞针(未图示)。锁闩10的一个固定板22上也设有一个大致相同尺寸的开口20。当锁闩安装在门12上时,从平面视图来看其大体是L形的,包括一个靠近于门翼后缘14设置的第一区域10a和一个靠近于门的内侧面16设置的第二区域10b。参照图2可以看出,一个爪状件24(在图1中部分可见)通过一个枢转销26可枢转地装设在锁闩的第一区域10a的固定板22的内侧面上,并设置为在其上的一个开孔28中容置撞针。图1和图2所示的爪状件处于释放状态。爪状件24通过如弹簧(未图示)的弹性装置偏置到开启位置。但是,因为在车门12的关闭过程中,由撞针和锁闩10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爪状件转动,通过棘爪借由其上的棘爪齿32与爪状件的外缘上的一个第一安全支承座34或一个完全闩上支承座36的配合,可保持住该爪状件24。正如已知的,棘爪30绕着一个第二枢转销38可枢转地装设,并通过一个弹簧40弹性地偏置到与所述爪状件24相接触。再参照图3和图3A,一个盖板42设置于锁闩上,将爪状件24部分地盖住并将棘爪30完全盖住。盖板42还将固定板22的开口20遮住以减少通过该开口进入到锁闩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门锁闩的锁机构,包括:一个锁致动器,其与一个锁连杆驱动耦连,使所述锁连杆在一个对应于锁闩的锁定状态的第一位置和一个对应于锁闩的解锁状态的第二位置之间运动;所述机构还包括一个超锁致动器,其与一个可滑动地设置的超锁连杆驱动连接,使所述超锁连杆在一个对应于锁闩的超锁状态的第三位置和一个对应于锁闩的非超锁状态的第四位置之间运动;一个固定的支承座结构和一个内侧锁杆,使锁连杆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在所述第四连杆位置处可以实现,并且在第三位置处,内锁杆和超锁连杆和支承座之间的相对位置为阻止锁连杆在第一和第二位置之间的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彼得科尔曼格宾德S凯尔西
申请(专利权)人:美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US[美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