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0048035 阅读:64 留言:0更新日期:2019-01-09 05: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包括第一衬底,第一衬底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N阱、第一P阱和第二N阱,第一N阱上设置有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接入电学阳极,第一P阱上设置有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连接第一N+注入区,第二N阱上设置有第三N+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均接入电学阴极。本发明专利技术触发电压小,鲁棒性高,导通电阻小,可以对集成电路进行有效的ESD防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属于集成电路领域。
技术介绍
自然界的静电放电(ESD)现象对集成电路的可靠性构成严重的威胁。在工业界,集成电路产品的失效37%都是由于遭受静电放电现象所引起的。而且随着集成电路的密度越来越大,一方面由于二氧化硅膜的厚度越来越薄(从微米到纳米),器件承受的静电压力越来越低;另一方面,容易产生、积累静电的材料如塑料,橡胶等大量使用,使得集成电路受到静电放电破坏的几率大大增加。静电放电现象的模式通常分为四种:HBM(人体放电模式),MM(机器放电模式),CDM(组件充电放电模式)以及电场感应模式(FIM)。而最常见也是工业界产品必须通过的两种静电放电模式是HBM和MM。当发生静电放电时,电荷通常从芯片的一只引脚流入而从另一只引脚流出,此时静电电荷产生的电流通常高达几个安培,在电荷输入引脚产生的电压高达几伏甚至几十伏。如果较大的ESD电流流入内部芯片则会造成内部芯片的损坏,同时,在输入引脚产生的高压也会造成内部器件发生栅氧击穿现象,从而导致电路失效。因此,为了防止内部芯片遭受ESD损伤,对芯片的每个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衬底,第一衬底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N阱、第一P阱和第二N阱,第一N阱上设置有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接入电学阳极,第一P阱上设置有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连接第一N+注入区,第二N阱上设置有第三N+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均接入电学阴极。

【技术特征摘要】
1.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衬底,第一衬底上设置有依次连接的第一N阱、第一P阱和第二N阱,第一N阱上设置有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第一P+注入区接入电学阳极,第一P阱上设置有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第二P+注入区连接第一N+注入区,第二N阱上设置有第三N+注入区,第三N+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均接入电学阴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一衬底为P型衬底。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一P+注入区和第一N+注入区之间、第一N+注入区和第二P+注入区之间、第二P+注入区和第二N+注入区之间、第二N+注入区与第三N+注入区之间均设置有浅槽隔离,横向方向上,第一P+注入区靠外的一侧也设置有浅槽隔离。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成电路静电防护的二极管触发可控硅,其特征在于:第二P+注入区与第一N+注入区金属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树荣徐泽坤沈宏宇郭维胡涛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昆山创新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