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的纵梁前段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的碰撞吸能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碰撞吸能效果好的汽车纵梁前段。
技术介绍
人们常将汽车的碰撞分为“一次碰撞”,而将人体与车内部件地碰撞成为“二次碰撞”。这样来分的话汽车可分为两类区域,即乘员安全区和缓冲吸能区。“一次碰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次碰撞”的剧烈程度,因此控制好“一次碰撞”,对减少人体损伤有重要意义,合理设计汽车结构的缓冲与吸能特性是控制好“一次碰撞”的关键。仅从乘员不被汽车碰撞变形后产生挤压受伤的角度看,乘员安全区在碰撞中的变形越小越好。要使乘员安全区变形小,就要求缓冲吸能区有较大的总体刚度,但缓冲吸能区的刚度过大又会影响汽车的缓冲吸能性能。从缓冲吸能角度看,缓冲吸能区的刚性应足够小,变形应足够大,这就导致了乘员安全区变形小与缓冲吸能区变形大的矛盾。因此汽车的缓冲吸能区应当被设计成适中的刚性,缓冲吸能区能够在有限的变形空间内充分变形,以吸收更多的碰撞能量。某型汽车在受到碰撞时,主要通过前防撞梁、纵梁前段的内板和纵梁前段的外板等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以降低乘员的伤害。现有的纵梁前段由外板和内板焊接成为一个长腔体,所述长腔体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的纵梁前段,包括内板(1)和外板(2),所述内板(1)弯曲成槽状,所述外板(2)与所述内板(1)相扣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段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凹槽板(3),所述凹槽板(3)上布置有凹槽(4),所述凹槽板(3)的一端与所述外板(2)相连接,并且所述凹槽板(3)与所述内板(1)相扣连接在一起,构成另一段腔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纵梁前段,包括内板(1)和外板(2),所述内板(1)弯曲成槽状,所述外板(2)与所述内板(1)相扣连接在一起,构成一段腔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凹槽板(3),所述凹槽板(3)上布置有凹槽(4),所述凹槽板(3)的一端与所述外板(2)相连接,并且所述凹槽板(3)与所述内板(1)相扣连接在一起,构成另一段腔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纵梁前段,其特征在于,制成所述凹槽板(3)的材料的强度低于制成所述外板(2)的材料的强度。3.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锡松,刘昌东,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小康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