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935270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9 04: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所述支架包括安装在前大梁上由金属板加工成一体的用于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第一支架和用于固定制动软/硬管的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面和位于第一支撑面一侧的第一翻边,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穿过第一固定孔;第一翻边上设有用于安装卡扣的卡扣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由卡扣固定在第一翻边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加工成一体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两个支架,能够同时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和制动软/硬管。第一支架通过设置位于第一支撑面一侧的第一翻边,使轮速传感器线束具有两个固定点,比现有的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多了一个固定点,使线束固定更牢靠。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
本技术属于汽车制造
,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
技术介绍
轮速传感器是用来测量汽车车轮转速的传感器。对于现代汽车而言,轮速信息是必不可少的,汽车动态控制系统、防抱死制动系统、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等都需要轮速信息。所以轮速传感器是现代汽车中最为关键的传感器之一。汽车轮速传感器通常安装在车轮处,轮速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需要通过很长的线束送到信号数据处理单元。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设置一个安装支架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一般采用多功能安装支架,例如,在轮速传感器安装支架上设置用于固定制动软/硬管的卡槽,一个支架便可同时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和制动软管。图1是现有的一种多功能安装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1中右侧设有用于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圆形卡槽,左侧设有用于固定制动软管的圆形卡槽。所述支架采用板状结构,厚度为2.5~3.0mm。左侧的圆形卡槽采用翻边结构用于制动软管的安装导向及限位,由于空间限制,翻边高度小于3.8mm,回弹难以控制;且翻边冲压方向自上而下,制动软管装配方向为自下而上,存在安装困难的问题;右侧轮速传感器线束的固定点只有一个,线束固定的稳定性不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包括安装在前大梁上由金属板加工成一体的用于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第一支架和用于固定制动软/硬管的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面和位于第一支撑面一侧的第一翻边,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穿过第一固定孔;第一翻边上设有用于安装卡扣的卡扣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由卡扣固定在第一翻边上。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孔上设有卡在其边缘上、套在轮速传感器线束外面的线束套。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孔在第一支撑面的一侧设有一缺口。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撑面和位于第二支撑面一侧的第二翻边,第二支撑面上设有第二固定孔,制动软/硬管穿过第二固定孔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撑面上;第二翻边焊接在前大梁焊合件的封板上。更进一步地,第二支撑面上的第二固定孔两侧设有筋条。优选地,所述筋条的深度大于5.5m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出的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通过设置包括安装在前大梁上由金属板加工成一体的用于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第一支架和用于固定制动软/硬管的第二支架,实现了同时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和制动软/硬管的目的。第一支架通过设置第一支撑面和位于第一支撑面一侧的第一翻边,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穿过第一固定孔,第一翻边上设有用于安装卡扣的卡扣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由卡扣固定在第一翻边上,使第一支架上有两个轮速传感器线束固定点,比传统支架增加了一个固定点,使线束固定更牢靠。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多功能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的结构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的安装图。图中:11-第一支撑面,12-第一固定孔,13-第一翻边,14-卡扣固定孔,21-第二支撑面,22-第二固定孔,23-第二翻边,24-筋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的结构图如图2所示,所述支架包括:安装在前大梁上由金属板加工成一体的用于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第一支架和用于固定制动软/硬管的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面11和位于第一支撑面11一侧的第一翻边13,第一支撑面11上设有第一固定孔12,轮速传感器线束穿过第一固定孔12;第一翻边13上设有用于安装卡扣的卡扣固定孔14,轮速传感器线束由卡扣固定在第一翻边13上。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安装在前大梁上,采用板状结构,包括一体的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第一支架用于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第二支架用于固定制动软/硬管。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面11和位于第一支撑面11一侧的第一翻边13,第一支撑面11水平放置,第一翻边13近似垂直于第一支撑面11。第一支撑面11上设有第一固定孔12,轮速传感器线束穿过第一固定孔12,实现对轮速传感器线束的第一次固定。第一翻边13上设置一个卡扣固定孔14,卡扣固定孔14用于安装卡扣,由卡扣将轮速传感器线束固定在第一翻边13上,实现对轮速传感器线束的第二次固定。如图3所示,轮速传感器线束先穿过第一固定孔12,然后向上折,由卡扣固定在第一翻边13上。本实施例通过设置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两个支架,能够同时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和制动软/硬管。第一支架通过设置位于第一支撑面11一侧的第一翻边13,使轮速传感器线束具有两个固定点,比现有的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多了一个固定点,使线束固定更牢靠。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孔12上设有卡在其边缘上、套在轮速传感器线束外面的线束套。在实施例中,设置一个卡在第一固定孔12边缘上的线束套,线束套套在轮速传感器线束外面,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支撑面11的厚度较薄,轮速传感器线束与第一固定孔12的接触面积较小,导向限位效果不佳,通过设置线束套,既能防止轮速传感器线束被第一固定孔12磨损,又能提高第一固定孔12的导向限位效果。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固定孔12在第一支撑面11的一侧开有一缺口。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定孔12为一带有缺口的圆孔。如图2所示,第一固定孔12在第一支撑面11的一侧开有一缺口,可以方便地将轮速传感器线束置入第一固定孔12。作为一种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支架包括第二支撑面21和位于第二支撑面21一侧的第二翻边23,第二支撑面21上设有第二固定孔22,制动软/硬管穿过第二固定孔22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撑面21上;第二翻边23焊接在前大梁焊合件的封板上。本实施例给出了第二支架的一种技术方案。第二支架主要由第二支撑面21和第二翻边23组成。如图2所示,第二支撑面21与第一支撑面11等高且水平放置,第二翻边23近似垂直于第二支撑面21。第二翻边23用作焊接面,与前大梁焊合件的封板焊接在一起。第二支撑面21上设有第二固定孔22,制动软/硬管穿过第二固定孔22通过螺栓固定在第二支撑面21上。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面21上面是制动硬管,下面是制动软管。作为上一实施例的一种可选实施例,第二支撑面21上的第二固定孔22两侧设有筋条24。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支撑面21上的第二固定孔22两侧设置筋条24,用于提高第二固定孔22对制动软/硬管的限位高度,如图2所示。所述筋条24是通过对第二支撑面21进行冲压形成的。筋条24成型工艺简单,向下凹的深度容易做得较大,从而提高限位效果,能够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翻边限位高度小(小于3.8mm,如图1)的问题。优选地,所述筋条24的深度大于5.5mm,明显大于现有技术采用翻边限位的高度3.8mm。上述仅对本技术中的几种具体实施例加以说明,但并不能作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凡是依据本技术中的设计精神所做出的等效变化或修饰或等比例放大或缩小等,均应认为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前大梁上由金属板加工成一体的用于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第一支架和用于固定制动软/硬管的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面和位于第一支撑面一侧的第一翻边,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穿过第一固定孔;第一翻边上设有用于安装卡扣的卡扣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由卡扣固定在第一翻边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前大梁上由金属板加工成一体的用于固定轮速传感器线束的第一支架和用于固定制动软/硬管的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包括第一支撑面和位于第一支撑面一侧的第一翻边,第一支撑面上设有第一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穿过第一固定孔;第一翻边上设有用于安装卡扣的卡扣固定孔,轮速传感器线束由卡扣固定在第一翻边上。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轮速传感器线束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孔上设有卡在其边缘上、套在轮速传感器线束外面的线束套。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轮速传感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书权欧阳洋钟富胡川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