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330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0: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上述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安装时,先将第一防撞板、第二防撞板依次焊接在吸能盒上,然后将减震弹簧固定在第一防撞板和第二防撞板之间,再将连接板固定在吸能盒的自由末端,最后通过螺钉连接连接板上的固定孔和前纵梁上的装配孔,以将连接板固定在前纵梁上,当汽车的前端发生碰撞时,第一防撞板受到冲击力,冲击力传递到两个吸能盒和减震弹簧上,这个过程中消除部分冲击力,并将剩下的冲击力通过减震弹簧均匀的传递到第二防撞板上,进一步消除冲击力,通过设置两个防撞板和多个减震弹簧,使第一防撞板上的冲击力均匀的分散到第二防撞板上,吸能效果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
,特别涉及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技术介绍
目前,前防撞梁主要功能是为了保护某些事物在碰撞过程中少受或者不受破坏,主要起到了避免外部事物对车辆造成较大冲击、保护内部乘员安全的作用。传统的前防撞梁的制作方式,通常采用钢板冲压件或辊压件加工出一块板材,并在板材的边缘开始安装孔,以形成前防撞梁。然而,前防撞梁的结构设计并不是越牢固越好,应具有适当的柔性,在发生碰撞变形时能吸收更多的能量,缓解碰撞加速度,减少对乘员舱的冲击。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能效果好的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第一防撞板、设于所述第一防撞板两侧的两个吸能盒、与两个所述吸能盒的中部连接的第二防撞板、设于所述第一防撞板和所述第二防撞板之间的多个减震弹簧,以及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吸能盒自由末端的两个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均设有多个固定孔,且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下端均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销,所述第一防撞板与每个所述减震弹簧连接的位置均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防撞板与每个第一连接孔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卡设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进一步地,每一所述吸能盒的外侧均设有一定位凸台,所述第二防撞板的下端抵靠于所述定位凸台。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撞板的上端设有至少两个保险杠安装架,每个所述保险杠安装架上均设有第三连接孔。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撞板的上端设有第一螺纹管。进一步地,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均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进一步地,所述吸能盒的内部设有一个加强柱。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撞板和所述第二防撞板的外侧均设有一个橡胶垫。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防撞板和所述第二防撞板之间设有一个橡胶柱,所述橡胶柱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防撞板和所述第二防撞板的中部。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连接孔内焊接有第二螺纹管。一种汽车,包括前纵梁,所述汽车还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前纵梁上设有多个装配孔,每一所述连接板上的固定孔通过一个螺钉分别与至少一个所述装配孔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上述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安装时,先将第一防撞板、第二防撞板依次焊接在吸能盒上,然后将减震弹簧固定在第一防撞板和第二防撞板之间,再将连接板固定在吸能盒的自由末端,最后通过螺钉连接连接板上的固定孔和前纵梁上的装配孔,以将连接板固定在前纵梁上,当汽车的前端发生碰撞时,第一防撞板受到冲击力,冲击力传递到两个吸能盒和减震弹簧上,这个过程中消除部分冲击力,并将剩下的冲击力通过减震弹簧均匀的传递到第二防撞板上,进一步消除冲击力,通过设置两个防撞板和多个减震弹簧,使第一防撞板上的冲击力均匀的分散到第二防撞板上,吸能效果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圈I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俯视图;图4为图1中的第一防撞板的侧视图;图5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个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第一实施例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包括第一防撞板10、设于所述第一防撞板10两侧的两个吸能盒20、与两个所述吸能盒20的中部连接的第二防撞板30、设于所述第一防撞板10和所述第二防撞板30之间的多个减震弹簧40,以及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吸能盒20自由末端的两个连接板50。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连接板50的中部均设有多个固定孔51,固定孔51用于与汽车的前纵梁连接,且每个所述连接板50的下端均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销52,相应的,汽车前纵梁的位置设有一个定位孔,通过定位销52的设计,使作业人员可以快速找准连接板50的安装位置,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在所述第一防撞板10与每个所述减震弹簧40连接的位置均设有第一连接孔11,所述第二防撞板30与每个第一连接孔11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连接孔(图未示出),安装减震弹簧40时,所述减震弹簧40的两端分别卡设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11和第二连接孔内。上述前防撞梁总成,安装时,先将第一防撞板10、第二防撞板30依次焊接在吸能盒20上,然后将减震弹簧40固定在第一防撞板10和第二防撞板30之间,再将连接板50固定在吸能盒0的自由末端,最后通过螺钉连接连接板50上的固定孔51和前纵梁上的装配孔,以将连接板50固定在前纵梁上,当汽车的前端发生碰撞时,第一防撞板10受到冲击力,冲击力传递到两个吸能盒20和多个减震弹簧40上,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减震弹簧40设有12个,这个过程中消除部分冲击力,并将剩下的冲击力通过减震弹簧40均匀的传递到第二防撞板30上,进一步消除冲击力,通过设置两个防撞板和多个减震弹簧40,进行双重防撞,且使第一防撞板10上的冲击力均匀的分散到第二防撞板30上,吸能效果好。请参阅图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盒20的内部设有一个加强柱21,所述加强柱21采用铝合金材料制作而成,以减轻防撞梁总成的质量,同理,第一防撞板10和第二防撞板30也可以由铝合金制作而成,以减轻防撞梁总成的质量。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连接板50的中部均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53,以减轻连接板50的重量,进而减轻前防撞梁总成的重量。请参阅图5,本技术第二实施例提供的前防撞梁总成,所述第二实施例与所述第一实施例的区别在于,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撞板10的上端设有至少两个保险杠安装架60,每个所述保险杠安装架60上均设有第三连接孔(图未标出),通过上述结构设计,预留了汽车的前保险杠的安装结构,便于作业人员后续工序中安装前保险杠,具体的,还可以在,所述第三连接孔内焊接第二螺纹管61,以增加前保险杠与前保险杠安装架60的连接面积,进而增加连接稳定性。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撞板10的上端设有第一螺纹管70,所述第一螺纹管70用于安装拖车钩,充分运用了前防撞梁总成的使用空间,优化了车身结构。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吸能盒20的外侧均设有一定位凸台21,安装时,所述第二防撞板30的下端抵靠于所述定位凸台21,以便作业人员进行焊接,无需另外设置定位夹具,减少了生产成本。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防撞板10和所述第二防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防撞板、设于所述第一防撞板两侧的两个吸能盒、与两个所述吸能盒的中部连接的第二防撞板、设于所述第一防撞板和所述第二防撞板之间的多个减震弹簧,以及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吸能盒自由末端的两个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均设有多个固定孔,且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下端均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销,所述第一防撞板与每个所述减震弹簧连接的位置均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防撞板与每个第一连接孔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卡设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防撞板、设于所述第一防撞板两侧的两个吸能盒、与两个所述吸能盒的中部连接的第二防撞板、设于所述第一防撞板和所述第二防撞板之间的多个减震弹簧,以及分别设于两个所述吸能盒自由末端的两个连接板,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中部均设有多个固定孔,且每个所述连接板的下端均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销,所述第一防撞板与每个所述减震弹簧连接的位置均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防撞板与每个第一连接孔对应的位置均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减震弹簧的两端分别卡设于相对应的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吸能盒的外侧均设有一定位凸台,所述第二防撞板的下端抵靠于所述定位凸台。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防撞板的上端设有至少两个保险杠安装架,每个所述保险杠安装架上均设有第三连接孔。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桂林邬云峰何伟力王亮
申请(专利权)人:江铃控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