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89293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26 00: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包括与车身固定的本体、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所述本体设由有对插孔结构形成的第一链条传动凹槽和第二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一软管通过一组卡钩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二软管通过一组卡钩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一软管的内壁和所述第二软管的内壁均设有一层特氟龙涂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制造工艺简单,产品尺寸稳定,各部件连接强度高;整体构造简单,零部件数量少,节省模具成本,易于加工和装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全景天窗因其具有广阔的视野,更好的透光、透气效果,而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相比于普通的小天窗,全景天窗的加工与安装难度更高,对天窗的强度和可靠性要求也更高。如专利申请号为201520647315.5的一种带有卷阳帘托盘的一体式汽车天窗后框,包括后框本体、左链条和右链条,还包括左链条盖板、右链条盖板、支撑筋和卷扬帘定位孔,所述的左链条盖板固定于后框底部左链条出口位置,所述的右链条盖板固定于后框底部右链条出口位置,所述的支撑筋设于后框底部中间区域。专利申请号为201620452308.4的一种全景天窗后框架总成,在上述专利上进一步改进,其包括本体、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对接处设置对接槽和安装孔并通过螺钉连接,所述本体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对应位置设对应安装孔并通过螺钉固定连接;所述本体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之间分别设有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通过盖板与本体组成链条传动用的空腔,再配合软管,解决了专利号201520647315.5专利的链条不利于防尘、链条传动噪声过大等问题。但其仍有如下缺点:1.用两块盖板与本体组成链条传动空腔,且两块盖板需数个螺丝进行安装,增加了后框架的零部件数量,增加了模具成本;2.两块盖板卡接组合形成两个链条传动空腔,增加了装配难度,若装配不当,链条传动时容易与两盖板连接处摩擦而产生异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以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包括与车身固定的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所述本体设有由对插孔结构形成的第一链条传动凹槽和第二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一软管通过一组卡钩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二软管通过另一组卡钩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一软管的内壁和所述第二软管的内壁均设有一层特氟龙涂层。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设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设有嵌入所述第一卡槽的折边;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设有嵌入所述第二卡槽的折边。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设有用于与车顶固定的圆孔。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设有用于与车顶进行初始定位的长圆孔。进一步的,所述本体设有用于遮阳帘固定安装的匸形第三凹槽和C型第四凹槽。进一步的,所述本体两侧端部均设有导水口。有益效果:1.本技术与
技术介绍
中的专利相比,减少使用两个盖板,使整个框架零部件减少,模具城本降低;2.链条传动凹槽运用对插孔结构一体成型,避免了后期装配不当导致的链条传动异响问题;3.利用特氟龙涂层低摩擦阻力的特点,有效降低链条在对插孔结构的传动凹槽中传动时产生的噪音;4.特氟龙涂层对软管起到保护的作用,提高软管的耐摩性,延长其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本体的正面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2中A-A剖视图;图5为图2中B-B剖视图;图6为图2中C-C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参照图1至图6,一种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包括与车身固定的本体1、第一软管2和第二软管3;本体1设有对插孔结构形成的第一链条传动凹槽4和第二链条传动凹槽5;第一软管2通过一组卡钩6固定在本体1上;第一软管2的一端连接第一链条传动凹槽4的一端;第二软管3通过一组卡钩6固定在本体1上;第二软管3的一端连接第二链条传动凹槽5的一端;第一链条传动凹槽4、第二链条传动凹槽5、第一软管2的内壁和第二软管3的内壁均设有一层特氟龙涂层。进一步的,第一链条传动凹槽4的一端有第一卡槽,第一软管2的一端有嵌入所述第一卡槽的折边;第二链条传动凹槽5的一端有第二卡槽,第二软管3的一端有嵌入所述第二卡槽的折边。本技术便于安装,本体1设有用于与车顶固定的圆孔7以及用于与车顶进行初始定位的长圆孔8。本体1设有用于遮阳帘固定安装的匸形第三凹槽9和C型第四凹槽10。本体1两侧端部均设有导水口11。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专利技术范围内。本技术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包括与车身固定的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所述本体设有由对插孔结构形成的第一链条传动凹槽和第二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一软管通过一组卡钩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二软管通过一组卡钩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一软管的内壁和所述第二软管的内壁均设有一层特氟龙涂层。

【技术特征摘要】
1.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包括与车身固定的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所述本体设有由对插孔结构形成的第一链条传动凹槽和第二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一软管通过一组卡钩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一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二软管通过一组卡钩固定在所述本体上;所述第二软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二链条传动凹槽、所述第一软管的内壁和所述第二软管的内壁均设有一层特氟龙涂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全景天窗用后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条传动凹槽的一端设有第一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玉锋胡科青叶春雷曹刚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尚宏汽车天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