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794232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9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包括:上壳体,上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下壳体下壳体上设置有与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密封圈,密封圈嵌设在上壳体与下壳体中,密封圈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三连接孔,若干连接组件,连接组件的数量与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均为“L”型结构,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第二连接杆的对应端螺纹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设置密封圈不但可以保证变速箱箱体的密封度,同时可以减小变速箱运行产生的噪音,同时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L”型的设置使得两者连接以及拆卸时无需借助外部工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
本技术涉及变速箱的
,具体是涉及一种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
技术介绍
变速箱主要指的是汽车的变速箱,它分为手动、自动两种,手动变速箱主要由齿轮和轴组成,通过不同的齿轮组合产生变速变矩;而自动变速箱是由液力变扭器、行星齿轮、液压变距系统和液压操纵系统组成。通过液力传递和齿轮组合的方式来达到变速变矩。现有的变速箱的箱体多为整体式结构,整体式结构的箱体容易加工,但是零件装配难度较大,因此对整体式的变速箱箱体进行了改进,研发了一种对开式的变速箱箱体结构,进而方便对零件的装配,现有技术中,对开式的变速箱箱体多采用螺纹连接,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在安装以及拆卸过程中都需要工具协助拆卸,进而导致安装拆卸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旨在提供一种无需借助工具即可安装拆卸的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具体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嵌设在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中,所述密封圈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三连接孔,若干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所述连接组件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以及第三连接孔连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均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对应端螺纹连接。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均包括连接部以及控制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控制部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连接部插入至对应的连接孔中,所述控制部与所述上壳体或下壳体的外壁相配合。较佳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连接部与第二连接杆的连接部相嵌合,并通过螺纹连接。较佳的,所述上壳体以及下壳体中均设置有相对应的安装槽,用以设置所述密封圈。较佳的,所述密封圈的厚度大于两个安装槽的深度之和。较佳的,所述密封圈上的第三连接孔与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均为过盈配合。较佳的,所述密封圈为橡胶材料制成。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1)本技术提供的设置密封圈不但可以保证变速箱箱体的密封度,同时可以减小变速箱运行产生的噪音,同时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L”型的设置使得两者连接以及拆卸时无需借助外部工具。(2)此外,所述密封圈的厚度大于两个安装槽厚度之和,进而防止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直接接触,进而减小噪音。(3)而第三连接孔与第一连接杆与第二连接杆过盈配合,可以使得两者的连接更加的紧密。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为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为未安装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为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的俯视图。附图中:1、上壳体;11、第一连接孔;2、下壳体;22、第二连接孔;3、密封圈;33、第三连接孔;4、第一连接杆;5、第二连接杆;6、连接部;7、控制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供的作具体阐述。图1为本技术为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为未安装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为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的俯视图。请参阅图1至图5所示,示出了一种较佳的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密封圈3以及若干连接组件,其中所述密封圈3嵌设在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中,所述上壳体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11,所述下壳体2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1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22,所述密封圈3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连接孔11以及第二连接孔22的第三连接孔33,所述连接组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孔11一一对应,所述连接组件穿过第一连接孔11,第二连接孔22以及第三连接孔33连接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5,所述第一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5均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杆4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5的对应端螺纹连接,进而将所述上壳体1与所述下壳体2相扣合。本具体的安装过程:上壳体1、密封圈3以及下壳体2依次叠加设置,所述第一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5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孔11以及第二连接孔22插入至第三连接孔33中,并在第三连接孔33中螺纹连接,随后将所述上壳体1与下壳体2扣合。本技术中,设置密封圈3不但可以保证变速箱箱体的密封度,同时可以减小变速箱运行产生的噪音,同时第一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5“L”型的设置使得两者连接以及拆卸时无需借助外部工具。以下,以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需要指出的是,以下实施方式中所描述之结构、工艺、选材仅用以说明实施方式的可行性,并无限制本技术保护范围之意图。更具体的,所述第一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5均包括连接部6以及控制部7,所述连接部6的一端与所述控制部7的一端垂直相连,所述连接部6插入至对应的连接孔中,所述控制部7与所述上壳体1或下壳体2的外壁相配合将上壳体1与下壳体2扣合,所述第一连接杆4的连接部6与第二连接杆5的连接部6相嵌合,并通过螺纹连接。所述控制部7的设置,方便了第一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5进行旋转,使两者的连接或拆卸无需借助外部工具。此外,所述上壳体1以及下壳体2中均设置有相对应的安装槽,用以设置所述密封圈3。所述密封圈3的厚度大于两个安装槽的深度之和,进而当所述密封圈3设置在所述上下壳体2的安装槽中时,所述上下壳体2不接触,进而防止两者碰撞产生噪音。此外,所述密封圈3上的第三连接孔33与所述第一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5均为过盈配合。所述密封圈3为橡胶材料制成,进而具有较高的弹性以及较大的摩擦,防止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5脱离。本技术中,设置密封圈3不但可以保证变速箱箱体的密封度,同时可以减小变速箱运行产生的噪音,同时第一连接杆4以及第二连接杆5“L”型的设置使得两者连接以及拆卸时无需借助外部工具。此外,所述密封圈3的厚度大于两个安装槽厚度之和,进而防止上壳体1与下壳体2之间直接接触,进而减小噪音。而第三连接孔33与第一连接杆4与第二连接杆5过盈配合,可以使得两者的连接更加的紧密。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嵌设在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中,所述密封圈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三连接孔,若干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所述连接组件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以及第三连接孔连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均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对应端螺纹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所述上壳体上设置有第一连接孔;下壳体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连接孔;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嵌设在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中,所述密封圈上设置有连通第一连接孔以及第二连接孔的第三连接孔,若干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数量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所述连接组件穿过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以及第三连接孔连接所述上壳体与下壳体,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均为“L”型结构,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杆的对应端螺纹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便拆卸的变速箱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杆以及第二连接杆均包括连接部以及控制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士杰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北仑旭日模具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