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切边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787154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18 23: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切边模装置,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包括下模,其包括下模座、布置在该下模座上的下模刀座以及布置在该下模座的支撑组件,所述下模刀座包括下模刀座本体和布置在该下模刀座本体上端面边缘的若干个第一下模刀口,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用于支撑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支撑块;以及与所述下模相匹配的上模,其包括上模座、布置在该上模座下方的压紧组件、至少一个布置在该上模座下端面的上刀口底座以及布置在各所述上刀口底座的上刀口组件,所述上刀口组件包括若干个与相应所述第一下模刀口配合的第一上模刀口,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用于压紧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压紧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切边模装置
本技术涉及模具
,特别涉及一种切边模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压铸模具正朝着更大、更复杂、更精密、更自动化的方向高速发展,作为压铸自动化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切边模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但是受制于产品收缩、变形情况的复杂性、压铸生厂车间环境恶劣等因素,切边模普遍存在着切伤产品、生产稳定性差、故障率高等问题。特别对于大型产品,由于产品变形情况更为复杂、变形程度更大。大型产品切边模不仅要能有效切除流道、渣包、隔皮及披峰,还需要针对产品变形趋势起到反变形的目的,因此亟须一种用于大型产品的切边模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切边模装置,提高切边模结构的稳定性、可靠性,防止压铸件在切边时变形。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一种切边模装置,包括下模,其包括下模座、布置在该下模座上的下模刀座以及布置在该下模座的支撑组件,所述下模刀座包括下模刀座本体和布置在该下模刀座本体上端面边缘的若干个第一下模刀口,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用于支撑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支撑块;以及与所述下模相匹配的上模,其包括上模座、布置在该上模座下方的压紧组件、至少一个布置在该上模座下端面的上刀口底座以及布置在各所述上刀口底座的上刀口组件,所述上刀口组件包括若干个与相应所述第一下模刀口配合的第一上模刀口,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用于压紧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压紧块。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座上方布置有至少一组用于检测所述下模是否放置有压铸件的漫反射光电开关,所述下模座上方布置有至少一组用于检测压铸件放置状态的镜反射光电开关。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支撑组件布置有定位压铸件的定位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至少一个嵌入并支撑压铸件深腔的定位柱,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布置在各定位柱两侧的第一定位面以及布置在其中一块所述随形支撑块的第二定位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模座上方布置有上模底板,该上模底板和所述上模座之间布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压板,该压板下端面布置有多根连接杆,各所述连接杆穿过所述上模座的通孔后与所述压紧组件连接。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还包括若干个第二下模刀口,各所述第二下模刀口通过下模连接杆座布置在所述下模座上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刀口组件还包括若干个与相应第二下模刀口配合的第二上模刀口,部分所述第二上模刀口通过上模连接杆座布置在所述上模座下方,部分所述第二上模刀口布置在相应所述上刀口底座下端面。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还包括若干个接收废料的落料槽以及若干个用于将废料导入相应落料槽的挡板。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模座布置有将废料推向相应所述挡板上方的第一油缸组件和第二油缸组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刀口底座下部布置有转移机械手或托盘。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通过设计下模的支撑组件和上模的压紧组件,可以对异性薄壁压铸件进行定位和压紧,防止压铸件在切边过程中出现变形,提高产品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图1是本技术的透视图;图2是本技术中下模的透视图;图3是本技术中下模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中下模刀座的透视图;图5是本技术中第二下模刀口的布置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中支撑组件的透视图;图7是本技术中支撑组件的俯视图;图8是本技术中挡板的布置示意;图9是本技术中上模的透视图;图10是本技术中上模的仰视图;图11是本技术中压紧组件的透视图,其中出示了压板;图12是本技术中压紧组件的仰视图,其中出示了压板;图13是支撑组件和压紧组件配合时的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技术中第一上模刀口和第二上模刀口的布置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技术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参照图1,一种切边模装置,包括上模1和与下模1相匹配的上模2。具体而言,参照图2至图8,下模1包括下模座10、布置在该下模座10上的下模刀座11以及布置在该下模座10的支撑组件12,下模刀座11包括下模刀座本体110和布置在该下模刀座本体110上端面边缘的若干个第一下模刀口111,支撑组件12包括用于支撑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支撑块121。进一步的,下模座10上方布置有至少一组用于检测下模1是否放置有压铸件的漫反射光电开关132,下模座10上方布置有至少一组用于检测压铸件放置状态的镜反射光电开关131。更进一步的,支撑组件12布置有定位压铸件的定位组件,支撑组件12还包括至少一个嵌入并支撑压铸件深腔的定位柱122,定位组件包括布置在各定位柱122两侧的第一定位面124以及布置在其中一块随形支撑块121的第二定位面125。又进一步的,下模1还包括若干个第二下模刀口14,各第二下模刀口14通过下模连接杆座141布置在下模座10上方。再进一步的,下模1还包括若干个接收废料的落料槽以及若干个用于将废料导入相应落料槽的挡板17,下模座10布置有将废料推向相应挡板17上方的第一油缸组件161和第二油缸组件162。参照图9至图14,上模2包括上模座20、布置在该上模座20下方的压紧组件、至少一个布置在该上模座20下端面的上刀口底座25以及布置在各上刀口底座25的上刀口组件,上刀口组件包括若干个与相应第一下模刀口111配合的第一上模刀口23,压紧组件包括用于压紧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压紧块22。进一步的,上模座20上方布置有上模底板21,该上模底板21和上模座20之间布置有可上下移动的压板26,该压板26下端面布置有多根连接杆221,各连接杆221穿过上模座20的通孔后与压紧组件连接。更进一步的,上刀口组件还包括若干个与相应第二下模刀口14配合的第二上模刀口24,部分第二上模刀口24通过上模连接杆座241布置在上模座20下方,部分第二上模刀口24布置在相应上刀口底座25下端面。又进一步的,上刀口底座25下部布置有转移机械手或托盘27。本技术非常适用于异性薄壁的大型压铸件的切边,本实施例以减震塔为例,阐述本技术的切边过程:S1,将压铸后的减震塔放置于支撑组件12上,其中,支撑组件12的多个随形支撑块121与减震塔的深腔内表面贴合,各随形支撑块121之间布置有间隔槽;S2,通过定位柱两侧的第一定位面124和其中一个随形支撑块121上的第二定位面125对减震塔进行定位,由于减震塔具有两个深腔,因此每个深腔通过三个定位面进行定位。其它产品可相应设计多个定位面进行定位,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切边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1),其包括下模座(10)、布置在该下模座(10)上的下模刀座(11)以及布置在该下模座(10)的支撑组件(12),所述下模刀座(11)包括下模刀座本体(110)和布置在该下模刀座本体(110)上端面边缘的若干个第一下模刀口(111),所述支撑组件(12)包括用于支撑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支撑块(121);以及与所述下模(1)相匹配的上模(2),其包括上模座(20)、布置在该上模座(20)下方的压紧组件、至少一个布置在该上模座(20)下端面的上刀口底座(25)以及布置在各所述上刀口底座(25)的上刀口组件,所述上刀口组件包括若干个与相应所述第一下模刀口(111)配合的第一上模刀口(23),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用于压紧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压紧块(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切边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模(1),其包括下模座(10)、布置在该下模座(10)上的下模刀座(11)以及布置在该下模座(10)的支撑组件(12),所述下模刀座(11)包括下模刀座本体(110)和布置在该下模刀座本体(110)上端面边缘的若干个第一下模刀口(111),所述支撑组件(12)包括用于支撑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支撑块(121);以及与所述下模(1)相匹配的上模(2),其包括上模座(20)、布置在该上模座(20)下方的压紧组件、至少一个布置在该上模座(20)下端面的上刀口底座(25)以及布置在各所述上刀口底座(25)的上刀口组件,所述上刀口组件包括若干个与相应所述第一下模刀口(111)配合的第一上模刀口(23),所述压紧组件包括用于压紧压铸件异性区域的若干个随形压紧块(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边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座(10)上方布置有至少一组用于检测所述下模(1)是否放置有压铸件的漫反射光电开关(132),所述下模座(10)上方布置有至少一组用于检测压铸件放置状态的镜反射光电开关(13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切边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12)布置有定位压铸件的定位组件,所述支撑组件(12)还包括至少一个嵌入并支撑压铸件深腔的定位柱(122),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布置在各定位柱(122)两侧的第一定位面(124)以及布置在其中一块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振进陈岳军何炽灵黄志敏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型腔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