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上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607823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2-01 0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循环上料装置,包括旋转驱动装置、与旋转驱动装置相连的主动齿轮和与主动齿轮啮合传动的内齿圈,内齿圈与用于输送工件的输送托板相连,以带动输送托板运动,还包括用于使内齿圈始终与主动齿轮保持啮合状态的限位装置。该循环上料装置通过主动齿轮和内齿圈的啮合传动将旋转驱动装置的动力传递至输送托板,使输送托板随着内齿圈运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液压驱动和连杆传动来说,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运动的稳定性。

A Circulating Feeding Devic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cyclic feed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rotating driving device, an active gear connected with the rotating driving device and an inner gear ring meshing with the driving gear. The inner gear ring is connected with a conveying bracket used for conveying workpieces to drive the movement of the conveying bracket. The inner gear ring is also used to keep the inner gear ring always with the active gear. Limiting device for keeping meshing state. The power of the rotary drive device is transmitted to the conveying bracket by the meshing transmission of the driving gear and the inner gear ring, which makes the conveying bracket move with the inner gear ring. Compared with the hydraulic drive and the connecting rod drive in the existing technology, this device reduces the manufacturing cost,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guarantees the stability of the mov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上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工艺装备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循环上料装置。
技术介绍
在焊接钢管的生产过程中,通常需要将钢管依次装载到隧道式加热炉中进行退火处理,因此,钢管上料装置至关重要。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液压缸作为动力源,并通过连杆机构来传递动力,以实现钢管的上料。然而,这种上料装置由于需要额外引入液压系统作为动力源,因此,制造成本较高,而且连杆机构传递动力的效率较低,生产节拍慢。综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种生产效率高且制造成本低的循环上料装置,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循环上料装置,该循环上料装置的生产效率高,加快了生产节拍,且制造成本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上料装置,包括旋转驱动装置、与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相连的主动齿轮和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传动的内齿圈,所述内齿圈与用于输送工件的输送托板相连,以带动所述输送托板运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内齿圈始终与所述主动齿轮保持啮合状态的限位装置。优选地,所述输送托板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输送托板由两个所述内齿圈分别带动。优选地,还包括两个用于承接所述工件的承接托板,两个所述承接托板分别位于所述输送托板的侧部,且所述输送托板运动至最高位置时高于所述承接托板,所述输送托板运动至最低位置时低于所述承接托板。优选地,所述承接托板与用于固定所述承接托板的支撑框架相连,所述支撑框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侧板和与两个所述侧板的底部均相连的底板,两个所述承接托板相对的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优选地,所述侧板的侧壁上设有横向滑轨,与所述横向滑轨滑动连接的滑块上设有竖向滑轨,所述内齿圈与所述竖向滑轨滑动连接。优选地,一端与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相连的转轴穿设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且所述转轴上与所述内齿圈对应的位置分别设有所述主动齿轮。优选地,所述旋转驱动装置为电机,所述电机的外壳上设有电机固定板,所述电机固定板通过安装支柱与一个所述侧板的外侧壁相连。优选地,所述限位装置包括与所述侧板相连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设有与所述内齿圈的形状一致的导向沟槽,还包括与所述内齿圈相连且用于沿所述导向沟槽运动的导向滚轮。优选地,所述支撑框架还包括设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且均与所述底板相连的两个加强板,两个所述侧板之间还设有用于提高强度的加强柱。优选地,所述输送托板和所述承接托板上均设有用于支撑所述工件的V型槽。本技术提供的循环上料装置,循环上料装置,工作时,旋转驱动装置带动主动齿轮转动,主动齿轮与内齿圈啮合传动,同时,限位装置使内齿圈始终与主动齿轮保持良好的啮合接触状态,从而使内齿圈带动输送托板运动,实现工件的上料。该循环上料装置通过主动齿轮和内齿圈的啮合传动将旋转驱动装置的动力传递至输送托板,使输送托板随着内齿圈运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液压驱动和连杆传动来说,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运动的稳定性。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循环上料装置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所提供的循环上料装置具体实施例使用时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使用时的左侧图;图4为图3的A-A向剖视图;图5为本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使用时的俯侧图;图6为本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使用时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内齿圈的正视图;图8为本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导向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所提供具体实施例中导向滚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为主动齿轮、2为内齿圈、3为输送托板、4为承接托板、5为支撑框架、51为侧板、52为底板、53为加强板、54为加强柱、6为转轴、7为电机、71为电机固定板、72为安装支柱、8为导向板、81为导向沟槽、9为导向滚轮、10为工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本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循环上料装置,该循环上料装置的生产效率高,加快了生产节拍,且制造成本低。请参考图1-图9,为本申请的说明书附图。本申请提供一种循环上料装置,包括旋转驱动装置、与旋转驱动装置相连的主动齿轮1和与主动齿轮1啮合传动的内齿圈2,内齿圈2与用于输送工件10的输送托板3相连,以带动输送托板3运动,还包括用于使内齿圈2始终与主动齿轮1保持啮合状态的限位装置。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主要通过内齿圈2与主动齿轮1的啮合传动来实现输送托板3的循环运动,以通过输送托板3实现工件10的上料。为了保证输送托板3的输送长度,作为一种优选的方案,内齿圈2为长圆形齿圈。优选地,长圆形齿圈为具有与主动齿轮1啮合的内齿的板状结构,输送托板3设置在长圆形齿圈的顶部。另外,长圆形齿圈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直线齿条和两个相对设置的半圆齿轮,两个直线齿条和两个半圆齿轮首尾相接形成封闭的长圆形齿圈。长圆形齿圈的两个直线齿条之间的距离大于主动齿轮1的直径,以避免主动齿轮1与两个直线齿条同时啮合传动。当主动齿轮1分别与两个直线齿条啮合传动时,长圆形齿圈带动输送托板3前移和后退;当主动齿轮1分别与两个半圆齿轮啮合传动时,长圆形齿圈带动输送托板3上升和下降。工作时,长圆形齿圈的直线齿条和半圆齿轮逐次循环的与主动齿轮1啮合传动,形成矩形的运动轨迹,以带动输送托板3上升、前移、下降和后退的循环运动。可以理解的是,为了保证内齿圈2与主动齿轮1啮合传动的稳定性,避免跳齿等现象,本申请采用限位装置来限定内齿圈2的运动轨迹,以使内齿圈2始终与主动齿轮1保持良好的啮合接触状态,从而保证输送托板3运动的准确性和平稳性。进一步地,本实施例对输送托板3的具体个数和厚度不做限定,只要能够保证输送托板3对工件10支撑的稳定性即可。可以理解的是,用于支撑同一工件10的输送托板3的个数越多、或厚度越厚,则与工件10接触的支撑面积越大,对工件10的支撑越稳定,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来设计。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循环上料装置,工作时,旋转驱动装置带动主动齿轮1转动,主动齿轮1与内齿圈2啮合传动,同时,限位装置使内齿圈2始终与主动齿轮1保持良好的啮合接触状态,从而使内齿圈2带动输送托板3运动,实现工件10的上料。该循环上料装置通过主动齿轮1和内齿圈2的啮合传动将旋转驱动装置的动力传递至输送托板3,使输送托板3随着内齿圈2运动,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液压驱动和连杆传动来说,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保证了运动的稳定性。当工件10为钢管等长条状的结构件时,为了提高输送托板3对工件10支撑的稳定性,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之上,输送托板3的个数为两个,两个输送托板3由两个内齿圈2分别带动。也就是说,本实施例采用两个输送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循环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驱动装置、与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相连的主动齿轮(1)和与所述主动齿轮(1)啮合传动的内齿圈(2),所述内齿圈(2)与用于输送工件(10)的输送托板(3)相连,以带动所述输送托板(3)运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内齿圈(2)始终与所述主动齿轮(1)保持啮合状态的限位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旋转驱动装置、与所述旋转驱动装置相连的主动齿轮(1)和与所述主动齿轮(1)啮合传动的内齿圈(2),所述内齿圈(2)与用于输送工件(10)的输送托板(3)相连,以带动所述输送托板(3)运动,还包括用于使所述内齿圈(2)始终与所述主动齿轮(1)保持啮合状态的限位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循环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托板(3)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所述输送托板(3)由两个所述内齿圈(2)分别带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循环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用于承接所述工件(10)的承接托板(4),两个所述承接托板(4)分别位于所述输送托板(3)的侧部,且所述输送托板(3)运动至最高位置时高于所述承接托板(4),所述输送托板(3)运动至最低位置时低于所述承接托板(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循环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接托板(4)与用于固定所述承接托板(4)的支撑框架(5)相连,所述支撑框架(5)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侧板(51)和与两个所述侧板(51)的底部均相连的底板(52),两个所述承接托板(4)相对的设置在两个所述侧板(51)的顶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循环上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板(51)的侧壁上设有横向滑轨,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桥兵邱会生贺洋林
申请(专利权)人:蓝思智能机器人长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