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926837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10-27 05: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包括箱体(22)、左盖(5)、右盖(18)、第一行星轮(20)、第二行星轮(9)、输入端齿轮轴(26)、中心轮(21)、输出端齿轮轴(19)、左端盖(2)、右端盖(12)、盘车装置(14);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安装在轴(8)上,输入端齿轮轴(26)的齿轮与第一行星轮(20)啮合;中心轮(21)与第一行星轮(20)的齿轮啮合;输出端齿轮轴(19)与第二行星轮(9)的齿轮啮合;盘车装置(14)与输出端齿轮轴(19)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具有维护成本低、结构紧凑、行星轮极大的传动比、输出扭矩大、使用寿命长、可减轻对拽引机的负载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
本技术属于起重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
技术介绍
电梯用减速器通过联轴器与拽引机的输出端连接,减速器另一端的盘车装置与卷筒连接,工作时带动卷筒上的缆绳运动,使轿厢实现升降的运动。现有的普通电梯用齿轮减速箱多采用涡轮蜗杆式结构,涡轮蜗杆具有较大传动比、能平稳传动的特点,但也有传动效率低、维护成本较高、磨损大和寿命短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该减速器利用行星齿轮减速原理使动力输出部分的输出扭矩增大,带动卷筒旋转从而拖动电梯轿厢升降。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左盖、右盖、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输入端齿轮轴、中心轮、输出端齿轮轴、左端盖、右端盖、盘车装置;所述箱体为圆柱形,左盖通过第一螺栓固定在箱体的左端,右盖通过第二螺栓固定在箱体的右端,左端盖通过第三螺栓固定在左盖上,右端盖通过第四螺栓固定的右盖上;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安装在轴上,第一行星轮固定在第一行星架上,第二行星轮固定在第二行星架上,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安装在输入端齿轮轴上,输入端齿轮轴的齿轮与第一行星轮啮合;中心轮位于第一行星轮的外圈,并与第一行星轮的齿轮啮合,并固定在箱体的内壁上;输出端齿轮轴与第二行星轮的齿轮啮合;盘车装置位于输入端齿轮轴的右端,盘车装置与输出端齿轮轴连接。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各有四组,均匀分布在所述箱体内。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与轴之间还设有小套筒,用于第一行星轮和第二行星轮的轴向定位。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第一行星架上、与左盖之间安装有第一深沟球轴承;在输入端齿轮轴上、与左端盖之间安装有第二深沟球轴承。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盘车装置上、与右盖之间安装有套筒和两个第三深沟球轴承,两个第三深沟球轴承位于套筒的两侧。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左端盖上、与输入端齿轮轴接触处设有第一毡圈,在右端盖上、与盘车装置接触处设有第二毡圈,所述第一毡圈和第二毡圈用于密封的作用。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第一行星轮、第二行星轮、输入端齿轮轴、中心轮、输出端齿轮轴均选用渐开线直齿齿轮,齿轮的模数m=3;第一行星轮的齿数Z1=25,第二行星轮的齿数Z2=23,输入端齿轮轴的齿数Z3=26,中心轮的齿数Z4=76,输出端齿轮轴的齿数为Z5=74。根据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比为60-8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具有维护成本低、结构紧凑、行星轮极大的传动比、输出扭矩大、使用寿命长、可减轻对拽引机的负载等特点。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涉及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的部分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详细的描述。参见图1,本技术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包括箱体22、左盖5、右盖18、第一行星轮20、第二行星轮9、输入端齿轮轴26、中心轮21、输出端齿轮轴19、左端盖2、右端盖12、盘车装置14;所述箱体22为圆柱形,左盖5通过第一螺栓24固定在箱体22的左端,右盖18通过第二螺栓11固定在箱体22的右端,左端盖2通过第三螺栓3固定在左盖5上,右端盖12通过第四螺栓16固定的右盖18上;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安装在轴8上,第一行星轮20固定在第一行星架23上,第二行星轮9固定在第二行星架10上,第一行星架23和第二行星架10安装在输入端齿轮轴26上,输入端齿轮轴26的齿轮与第一行星轮20啮合;中心轮21位于第一行星轮20的外圈,并与第一行星轮20的齿轮啮合,并固定在箱体22的内壁上;输出端齿轮轴19与第二行星轮9的齿轮啮合;盘车装置14位于输入端齿轮轴26的右端,盘车装置14通过螺纹与输出端齿轮轴19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各有四组,均匀分布在所述箱体22内。所述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与轴8之间还设有小套筒7,用于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的轴向定位。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第一行星架23上、与左盖5之间安装有第一深沟球轴承25;在输入端齿轮轴26上、与左端盖2之间安装有第二深沟球轴承4。在盘车装置14上、与右盖18之间安装有套筒17和两个第三深沟球轴承13,两个第三深沟球轴承13位于套筒17的两侧。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左端盖2上、与输入端齿轮轴26接触处设有第一毡圈1,在右端盖12上、与盘车装置14接触处设有第二毡圈15,所述第一毡圈1和第二毡圈15用于密封的作用。作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第一行星轮20、第二行星轮9、输入端齿轮轴26、中心轮21、输出端齿轮轴19均选用渐开线直齿齿轮,齿轮的模数m=3;第一行星轮20的齿数Z1=25,第二行星轮9的齿数Z2=23,输入端齿轮轴26的齿数Z3=26,中心轮21的齿数Z4=76,输出端齿轮轴19的齿数为Z5=74。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的传动比为60-80,更优选为71。本技术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的工作原理如下:装置工作时,电梯的拽引机的输出端带动输入端齿轮轴26的转动,进而带动第一行星轮20围绕输入端齿轮轴26和中心轮21的公转,第一行星轮20公转的同时还绕着轴(8)进行自转,进而带动第二行星轮9的公转和自转,进而带动输出端齿轮轴19的转动,进而带动盘车装置14的转动,盘车装置14与电梯的卷筒连接,带动卷筒上的缆绳运动,使轿厢实现升降运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具有维护成本低、结构紧凑、行星轮极大的传动比、输出扭矩大、使用寿命长、可减轻对拽引机的负载等特点。本技术中的实施例仅用于对本技术进行说明,并不构成对权利要求范围的限制,本领域内技术人员可以想到的其他实质上等同的替代,均在本技术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22)、左盖(5)、右盖(18)、第一行星轮(20)、第二行星轮(9)、输入端齿轮轴(26)、中心轮(21)、输出端齿轮轴(19)、左端盖(2)、右端盖(12)、盘车装置(14);所述箱体(22)为圆柱形,左盖(5)通过第一螺栓(24)固定在箱体(22)的左端,右盖(18)通过第二螺栓(11)固定在箱体(22)的右端,左端盖(2)通过第三螺栓(3)固定在左盖(5)上,右端盖(12)通过第四螺栓(16)固定的右盖(18)上;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安装在轴(8)上,第一行星轮(20)固定在第一行星架(23)上,第二行星轮(9)固定在第二行星架(10)上,第一行星架(23)和第二行星架(10)安装在输入端齿轮轴(26)上,输入端齿轮轴(26)的齿轮与第一行星轮(20)啮合;中心轮(21)位于第一行星轮(20)的外圈,并与第一行星轮(20)的齿轮啮合,并固定在箱体(22)的内壁上;输出端齿轮轴(19)与第二行星轮(9)的齿轮啮合;盘车装置(14)位于输入端齿轮轴(26)的右端,盘车装置(14)与输出端齿轮轴(19)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箱体(22)、左盖(5)、右盖(18)、第一行星轮(20)、第二行星轮(9)、输入端齿轮轴(26)、中心轮(21)、输出端齿轮轴(19)、左端盖(2)、右端盖(12)、盘车装置(14);所述箱体(22)为圆柱形,左盖(5)通过第一螺栓(24)固定在箱体(22)的左端,右盖(18)通过第二螺栓(11)固定在箱体(22)的右端,左端盖(2)通过第三螺栓(3)固定在左盖(5)上,右端盖(12)通过第四螺栓(16)固定的右盖(18)上;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安装在轴(8)上,第一行星轮(20)固定在第一行星架(23)上,第二行星轮(9)固定在第二行星架(10)上,第一行星架(23)和第二行星架(10)安装在输入端齿轮轴(26)上,输入端齿轮轴(26)的齿轮与第一行星轮(20)啮合;中心轮(21)位于第一行星轮(20)的外圈,并与第一行星轮(20)的齿轮啮合,并固定在箱体(22)的内壁上;输出端齿轮轴(19)与第二行星轮(9)的齿轮啮合;盘车装置(14)位于输入端齿轮轴(26)的右端,盘车装置(14)与输出端齿轮轴(19)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各有四组,均匀分布在所述箱体(22)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电梯驱动大扭矩齿轮减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20)和第二行星轮(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嗣孝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航菱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