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程系统之方法与其设施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904358 阅读:2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交通工程系统之方法与其设施。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程设施技术领域。该方法和依照该方法建造的设施是一种立交桥。横向直行车道是用以完成直行,横向换向车道用以完成左转或右转;纵向车道在路口与横向换向车道相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同现有立交桥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立交桥上立交桥后可直接左转,大大降低立交桥成本且占地面积极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交通工程系统之方法与其设施(一) 所属
本专利技术涉及交通工程设施
(二)
技术介绍
既有的立交桥, 一般在欲左转时须先向右转,再左转。故引桥成本普遍太 高,尤其是弯道式设计令占地面积太大。(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降低立交桥成本占地面积和减少成本的方法和设施。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方法和依照该方法建造的 设施是一种立交桥,立交桥是在交叉的道路的路口使多条道路包括横向车道与 纵向车道彼此立交通过而构成,其间有足够车辆通过的净高;该横向车道由横 向直行车道与横向换向车道构成,横向直行车道是用以完成直行,横向换向车道用以完成左转或右转;纵向车道在路口与横向换向车道相连接;立交桥是以 完全在地面上或完全在地面下或半入地下形式设置;完全在地面上形式设置是 立交桥的桥底位于道路路面或其上面;完全在地面下形式设置是立交桥的桥面 位于道路路面或其下面;半入地下形式设置是立交桥的桥底位于道路路面之下, 而立交桥的桥面位于道路路面的上面;横向年道是主干道,纵向车道是支路; 或是纵向车道是主干道,横向车道是支路;横向与纵向是任意指定的方向。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同现有立交桥相比,本专利技术立交桥上立交桥后可直接 左转,大大降低立交桥成本且占地面积极小。附图说明附图1和附图2、图3、图4、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平面结构示意图。虚线表示桥底车辆运行情况。图中l.横向直行车道,2.横向车道中央隔离线,3.纵向车道,4.纵向 车道中央隔离线,5.横向左转(或右转)车道,6.横向左转(或右转)车道 储备的车辆,7.横向换向车道,8.纵向左转(或右转)车道,9.纵向与横向 左转(或右转)红绿灯,10.左右互换通道,11.桥体之车道(横向直行车道 或其他车道)内侧上下人行天桥出入口, 12.桥体之车道(横向直行车道或其 他车道)内侧人行横道,13.桥体中央之共用人行横道,14.桥体两侧之左右 分用人行横道,15.人行道或非机动车上架空层车道,16.(左转上)坡道,17. 上下共用层。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具体描述。实施例一,本专利技术该方法和依照该方法建造的设施是一种立交桥,该方法 和依照该方法建造的设施是一种立交桥,交通工程系统之方法与其设施,方法 和依照方法建造的设施是一种立交桥;立交桥是在交叉的道路的路口使多条道 路包括横向车道与纵向车道彼此立交通过而构成,其间有足够车辆通过的净高; 其特征在于横向车道由横向直行车道与横向换向车道构成,横向直行车 道是用以完成直行,横向换向车道是用以完成左转或右转;纵向车道 在路口与横向换向车道相连接;立交桥是以完全在地面上或完全在地面下或 半入地下形式设置;完全在地面上形式设置是立交桥的桥底位于道路路面或其 上面;完全在地面下形式设置是立交桥的桥面位于道路路面或其下面;半入地 下形式设置是立交桥的桥底位于道路路面之下,而立交桥的桥面位于道路路面 的上面;横向车道是主干道,纵向车道是支路;或是纵向车道是主千道,横向 车道是支路;横向与纵向是任意指定的方向。本专利技术本例是最佳实施例。横向直行车道由横向换向车道分隔在其 两侧(例如请参见附图l和附图2、附图3、附图4所示。如此方便车辆跨过横向车道中央隔离线到另一侧例如左侧);横向直行车道跨越纵向车道而位于其之上方。实施例二,本例横向直行车道将横向换向车道分隔在其两侧或横向 直行车道由横向换向车道分隔在其两侧;横向直行车道跨越纵向车道或纵向车道跨越横向直行车道。实施例三,本例(例如请分别参见附图l和附图2所示。)立交桥之纵向车 道£3]或横向换向车道均是通过红绿灯或其他任何非立交方式用以使来向或 去向车辆交替完成直行或是用以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或是靠左行驶规则下 右转;立交桥具有横向左转(或右转)车道或纵向左转(或右转)车道; 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或是靠左行驶规则下右转,是横向左转(或右转)车 道上之横向左转(或右转)车道储备的车辆借助纵向车道上一端之车 辆直行时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或是靠左行驶规则下右转,而相对一端之横 向直行车道则将待左转(或右转)的车辆预先转移到横向换向车道之横 向左转(或右转)车道上储备待纵向车道上另一端之车辆直行时使用即 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或是靠左行驶规则下右转。实施例四,本例(例如请分别参见附图3所示。)立交桥之纵向车道上 具有左右互换通道,是通过左右互换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方式用以使 来向或去向车辆直接完成直行,左右车道互换通道是以天桥或地下通道或其他 任何立交形式构成,其间有足够车辆通过的净高,或是以红绿灯或其他任何非 立交形式构成,或是以其他任何形式构成,天辫或地下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形 式构成的左右车道互换通道是将车道中央隔离栏两侧车辆由车道中央隔离栏位置一侧转换到另一侧;立交桥之纵向车道用以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或横 向车道用以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是通过纵向与横向左转(或右转)红绿 灯或其他任何非立交方式进行的。实施例五,本例(例如请分别参见附图4所示。)立交桥之纵向车道上 具有左右互换通道,横向车道或横向车道之横向换向车道也具有左右互 换通道,左右车道互换通道是以天桥或地下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形式构成, 其间有足够车辆通过的净高,或是以红绿灯或其他任何非立交形式构成,或是 以其他任何形式构成,天桥或地下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形式构成的左右车道互 换通道是将车道中央隔离栏两侧车辆由车道中央隔离栏位置一侧转换到另一 侧;纵向车道是通过左右互换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方式用以使来向或去 向车辆直接完成直行;立交桥之纵向车道用以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或横 向车道用以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是通过左右互换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 方式进行的。实施例六,本例(例如请分别参见附图1和附图2、附图3、附图4所示。) 立交桥的桥体具有人行横道;桥体之人行横道是在桥体内侧由桥体之车道(横 向直行车道或其他车道)内侧上下人行天桥出入口与桥体之车道(横向直 行车道或其他车道)内侧人行横道或桥体中央(例如建在桥墩处)之共用 人行横道或桥体两侧之左右分用人行横道构成。实施例七,本例桥体之人行横道是在桥体之车道(横向直行车道或其他车 道)外缘上下人行天桥出入口与桥体之车道(横向直行车道或其他车道)外缘 人行横道构成。实施例八,本例立交桥的桥体具有或不具有人行横道,桥体之人行横道是 以任何形式构成。实施例九,(本例请见图5)纵向车道上具有左右互换通道,所述横 向车道或所述横向车道之横向换向车道也具有左右互换通道,左右车道 互换通道是以天桥或地下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形式构成,其间有足够车辆通过 的净高,或是以红绿灯或其他任何非立交形式构成,或是以其他任何形式构成, 天桥或地下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形式构成的左右车道互换通道是将车道中央隔 离栏两侧车辆由车道中央隔离栏位置一侧转换到另一侧;纵向车道是通过左 右互换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方式用以使来向或去向车辆直接完成直行;立 交桥之纵向车道用以完成靠右行驶规则下左转或横向车道用以完成靠右行 驶规则下左转是通过左右互换通道或其他任何立交方式进行的;横向换向 车道是由人行道或非机动车上架空层车道或上下共用层或其他任 何形式车道构成。权利要求1. 交通工程系统之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交通工程系统之方法与其设施,所述方法和依照所述方法建造的设施是一种立交桥;所述立交桥是在交叉的道路的路口使多条道路包括横向车道与纵向车道彼此立交通过而构成,其间有足够车辆通过的净高;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车道由横向直行车道[1]与横向换向车道[7]构成,所述横向直行车道[1]是用以完成直行,所述横向换向车道[7]是用以完成左转或右转;所述纵向车道[3]在所述路口与所述横向换向车道[7]相连接;所述立交桥是以完全在地面上或完全在地面下或半入地下形式设置;所述完全在地面上形式设置是所述立交桥的桥底位于所述道路路面或其上面;所述完全在地面下形式设置是所述立交桥的桥面位于所述道路路面或其下面;所述半入地下形式设置是所述立交桥的桥底位于所述道路路面之下,而所述立交桥的桥面位于所述道路路面的上面;所述横向车道是主干道,所述纵向车道是支路;或是所述纵向车道是主干道,所述横向车道是支路;所述横向与纵向是任意指定的方向。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年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市公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2[中国|天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