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9020306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26 18:17
提供一种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抑制从催化装置的热散逸,并且支承刚性优良。在位于直列配置的多个催化剂之中的、配置在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GPF3的侧面的下游侧隔热件(102),设置用于安装支承部件的第1开口部(36)及第2开口部(3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的排气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在柴油发动机或汽油发动机等汽车发动机的排气路径的上游配设有排气净化装置,该排气净化装置串联地配置多个用于对废气进行净化的催化剂而构成。并且,为了使催化剂活化,用隔热件覆盖排气净化装置整体以隔离排气歧管,从而避免流入到排气净化装置的废气的温度下降。但是,催化装置是重量物,需要用支承部件来支承。为了安装这样的支承部件,需要在隔热件设置支承部件安装用的开口部(例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151907号公报但是,如果在隔热件设置大面积及/或大量的开口部,从排气净化装置的热散逸成为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从催化装置的热散逸、且支承刚性优良的发动机的排气装置。为了达成上述目的,在本专利技术中,在位于直列配置的多个催化剂之中的、配置在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的催化剂的侧面的隔热件设置开口部。即,第1方案的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具备:排气歧管,配设在发动机的排气路径上,对从该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进行引导;第1催化剂,配设在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用于对由所述排气歧管引导来的废气进行净化;第2催化剂,配设在所述第1催化剂的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用于对通过了所述第1催化剂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隔热件,覆盖所述排气歧管、所述第1催化剂、所述第2催化剂,在所述隔热件形成有用于安装多个支承部件的多个开口部,所述多个支承部件支承包括所述第1催化剂和所述第2催化剂在内的催化装置,所述多个开口部形成在所述隔热件的覆盖所述第2催化剂的规定部分。根据第1方案,通过多个支承部件穿过多个开口部来支持排气装置,从而提高支承刚性,并且通过将支承部件安装到下游侧的第2催化剂,与上游侧的第1催化剂相比能够抑制热散逸。第2方案为,在第1方案中,所述发动机是具备设置有多个气缸的发动机主体的直列多缸发动机,所述第2催化剂以该第2催化剂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发动机主体的气缸列方向成大致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催化剂以该第2催化剂的中心从所述气缸列的所述气缸列方向的中心向一侧偏移的方式配置,所述隔热件的所述多个开口部包括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该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在所述第2催化剂的侧面且所述气缸列方向两侧各设置一个,所述第2催化剂分别被第1支承部件和第2支承部件穿过所述第1开口部和所述第2开口部从所述气缸列方向的两侧支承。根据第2方案,在气缸列方向的两侧设置第1支承部件及第2支承部件,从而能够可靠地支承因第2催化剂向一侧偏移配置而导致的气缸列方向的排气装置的重量失衡。另外,在本说明书中,“相对于发动机主体的气缸列方向大致垂直方向”指的是,“相对于发动机主体的气缸列方向成80度以上100度以下的角度”。第3方案为,在第2方案中,在所述隔热件上,在所述第2催化剂的废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第3开口部,该第3开口部具有比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小的开口面积,所述第2催化剂还被第3支承部件穿过所述第3开口部支承。根据第3方案,在抑制热散逸的同时,通过第3支承部件来追加加强性的支承,从而能够提高偏移的第2催化剂的支承刚性。第4方案为,在第2或第3方案中,变速器与所述第2催化剂的所述第1开口部侧接近地配设,所述第1支承部件安装于所述变速器。根据第4方案,能够缩短第1支承部件的长度,能够抑制支承刚性的下降及重量增加。第5方案为,在第2~第4方案的任一项中,在所述第2催化剂的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连接着EGR路径,所述EGR路径位于所述第2催化剂和安装所述第1支承部件的基端的支承体之间,所述第1支承部件在从安装于所述第2催化剂的前端到所述基端的中间部分固定支承于所述EGR路径。根据第5方案,通过EGR路径来支承第1支承部件,从而能够缩小第1支承部件的大小,并且能够缩小第1开口部。第6方案为,在第2~第5方案的任一项中,所述第2催化剂是微粒过滤器,还具备用于检测所述微粒过滤器的废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压差的压差检测机构,所述压差检测机构被所述第1支承部件支承。根据第6方案,利用第1支承部件来支承压差检测机构,从而不需要在隔热件另外设置压差检测机构支承用的开口部,并且能够提高装置的紧凑性和布局性。第7方案为,在第2方案中,所述发动机搭载于具备动力分割装置的四轮驱动车,所述动力分割装置经由第4支承部件被所述发动机主体支承,所述第2支承部件安装于所述第4支承部件,从而被所述发动机主体支承。根据第7方案,将第2支承部件安装到第4支承部件,从而能够兼用第2催化剂及动力分割装置的支承部件,提高装置的紧凑性和布局性。第8方案为,在第3方案中,所述第2催化剂是微粒过滤器,还具备用于检测所述微粒过滤器的废气流动方向上游侧及下游侧的压差的压差检测机构,所述压差检测机构被所述第3支承部件支承。根据第8方案,除了排气装置之外,还将第3支承部件兼用作压差检测机构的支承,所以能够提高装置的紧凑性和布局性。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以上那样,根据本专利技术,通过多个支承部件穿过多个开口部来支承排气装置,从而提高支承刚性,并且通过将支承部件安装于下游侧的第2催化剂,与上游侧的第1催化剂相比能够抑制热散逸。附图说明图1是从左方观察将实施方式1的排气净化装置安装于发动机主体的状态的概略侧面图。图2是图1的示意性的平面图。图3是从左上后方观察将实施方式1的排气净化装置安装于发动机主体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图3中的排气净化装置的扩大图。图5是从右下后方观察实施方式1的排气净化装置及配置于其周边的零件的概略立体图。图6是图5中的排气净化装置的扩大图。图7是从右方观察将实施方式1的排气净化装置安装于发动机主体的状态的概略侧面图。图8是图1的VIII-VIII线的截面图。图9是隔热件的平面图。图10是隔热件的正面图。图11是隔热件的左侧面图。图12是隔热件的右侧面图。图13是隔热件的背面图。图14是隔热件的下面图。图15是从左上后方观察隔热件的立体图。图16是从右下后方观察隔热件的立体图。图17是图1的XVII-XVII线的截面图。图18是图7的XVIII-XVIII线的截面图。图19是图7的XIX-XIX线的截面图。图20是图2的XX-XX线的截面图。符号的说明:1排气净化装置(发动机的排气装置);2三元催化剂(第1催化剂);2A三元催化剂始端面(第1催化剂的始端面);2B三元催化剂终端面(第1催化剂的终端面);3汽油微粒过滤器;GPF(第2催化剂);3AGPF始端面(第2催化剂的始端面);3BGPF终端面(第2催化剂的终端面);3CGPF侧面;4连接管;4A第1开口;4B第2开口;4C弯曲部;5废气排出部;5A废气排出部右侧面;5B废气排出部左侧面;6EGR用取出路(EGR路径);7GPF终端部(过滤器外壳的终端部);8压差检测装置(压差检测机构);10隔热件;21前段部;22后段部;23催化剂罩面;24催化剂外壳;31重叠部分;33GPF催化剂主体;34GPF催化剂罩面;35GPF催化剂外壳;36第1开口部;37第2开口部;38第1GPF支承部件(第1支承部件);39第2GPF支承部件(第2支承部件);39A上侧第2GPF支承部件(第2支承部件);39B下侧第2GPF支承部件(第2支承部件);46第3开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具备:排气歧管,配设在发动机的排气路径上,对从该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进行引导;第1催化剂,配设在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用于对由所述排气歧管引导来的废气进行净化;第2催化剂,配设在所述第1催化剂的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用于对通过了所述第1催化剂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隔热件,覆盖所述排气歧管、所述第1催化剂、所述第2催化剂,在所述隔热件形成有用于安装多个支承部件的多个开口部,所述多个支承部件支承包括所述第1催化剂和所述第2催化剂在内的催化装置,所述多个开口部形成在所述隔热件的覆盖所述第2催化剂的规定部分。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3.10 JP 2017-0456891.一种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具备:排气歧管,配设在发动机的排气路径上,对从该发动机排出的废气进行引导;第1催化剂,配设在所述排气歧管的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用于对由所述排气歧管引导来的废气进行净化;第2催化剂,配设在所述第1催化剂的废气流动方向下游侧,用于对通过了所述第1催化剂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及隔热件,覆盖所述排气歧管、所述第1催化剂、所述第2催化剂,在所述隔热件形成有用于安装多个支承部件的多个开口部,所述多个支承部件支承包括所述第1催化剂和所述第2催化剂在内的催化装置,所述多个开口部形成在所述隔热件的覆盖所述第2催化剂的规定部分。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排气装置,所述发动机是具备设置有多个气缸的发动机主体的直列多缸发动机,所述第2催化剂以该第2催化剂的中心轴相对于所述发动机主体的气缸列方向成大致垂直方向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催化剂以该第2催化剂的中心从所述气缸列的所述气缸列方向的中心向一侧偏移的方式配置,所述隔热件的所述多个开口部包括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该第1开口部和第2开口部在所述第2催化剂的侧面且所述气缸列方向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所述第2催化剂分别被第1支承部件和第2支承部件穿过所述第1开口部和所述第2开口部从所述气缸列方向的两侧支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的排气装置,在所述隔热件上,在所述第2催化剂的废气流动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第3开口部,该第3开口部具有比所述第1开口部及所述第2开口部小的开口面积,所述第2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仓增拓北畠启史高群保加茂寿章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