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用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52075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11:0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汽车用减振器,包括储油缸、工作缸、底阀、活塞杆、活塞和缓冲装置,所述工作缸同轴设置在所述储油缸内,所述工作缸的外壁与所述储油缸的内壁之间形成储油腔,所述底阀设置在所述工作缸的下部、且抵挡在所述储油缸的下部的缸底上,所述活塞杆设置在所述工作缸内,且从所述工作缸的上端向上延伸出,所述活塞连接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且活动设置在所述工作缸内,所述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且位于所述活塞的上部,所述缓冲装置包括轴套、钢套和弹性壳体。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因而使得该汽车减振器既能达到减振效果,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调节车辆的侧倾性能、牵引性能以及转向反馈性能。

A shock absorber for automobiles

The present application provides an automotive shock absorber, including an oil storage cylinder, a working cylinder, a bottom valve, a piston rod, a piston and a buffer device, wherein the working cylinder is coaxially arranged in the oil storage cylinder, and an oil storage chamber is formed between the outer wall of the working cylinder and the inner wall of the oil storage cylinder, and the bottom valve is arranged at the lower part of the working cylinder and is counteracted. The piston rod is arranged in the working cylinder and extends upward from the upper end of the working cylinder. The piston is connected to the lower end of the piston rod and is movably arranged in the working cylinder. The buffer device is arranged on the piston rod and is located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piston. The buffer device comprises a shaft sleeve, a steel sleeve and an elastic shell. Because of the above structure, the shock absorber can not only achieve damping effect, but also adjust the roll performance, traction performance and steering feedback performance of the vehicle in a wider rang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用减振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减振器,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用减振器。
技术介绍
为了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振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双向作用筒式减振器,减振器是汽车使用过程中的易损配件,减振器工作好坏,将直接影响汽车行驶的平稳性和其它机件的寿命,因此应使减振器经常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减振器作为汽车的关键部件之一,其作用就是为了缓和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因道路凹凸不平收到冲击和振动,保证行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因此它的性能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品质及性能,当汽车行驶在平坦的路面上时,要求减振器阻尼力尽量较小,当汽车行驶在较为颠簸的路面上时,则要求减振器具有较大的阻尼力。中国专利CN201110327519.7公开了一种带缓冲结构的汽车减振器,其中,包括活塞杆、与其同轴的工作缸和储液筒,活塞杆设置在工作缸内部,工作缸又设置在储液筒内部,三者通过连接件相互连接,活塞阀和底阀分别设于活塞杆和工作缸底部,活塞杆上固定设置限位块,活塞杆的最大行程由限位块的安装位置决定。虽然这种带缓冲结构的汽车减振器结构相对简单,具有一定的减振作用,但是其调节车辆侧倾的能力有限,调节牵引性能也有限。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达到减振效果,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调节车辆的侧倾性能、牵引性能以及转向反馈性能的汽车用减振器。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用减振器,其中,包括:储油缸;工作缸,所述工作缸同轴设置在所述储油缸内,所述工作缸的外壁与所述储油缸的内壁之间形成储油腔;底阀,所述底阀设置在所述工作缸的下部、且抵挡在所述储油缸的下部的缸底上;活塞杆,所述活塞杆设置在所述工作缸内,且从所述工作缸的上端向上延伸出;活塞,所述活塞连接在所述活塞杆的下端,且活动设置在所述工作缸内;缓冲装置,所述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且位于所述活塞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工作缸的内壁之间形成油液流道,所述缓冲装置包括轴套、钢套和弹性壳体,所述轴套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所述钢套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上、且位于所述轴套的下方,所述钢套的上端面距所述轴套的下端面具有一定距离B,所述弹性壳体套设在所述钢套上,在所述活塞杆移动时,所述轴套、所述钢套和所述弹性壳体共同阻碍油液流动,实现振动能量的吸收,达到缓冲作用,同时用于调节车辆的侧倾性能、牵引性能以及转向反馈性能。进一步地,所述钢套具有若干个瓣体,所述瓣体均匀分布在所述钢套中部的外周上,所述瓣体沿所述钢套的轴向向上、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瓣体容纳在所述弹性壳体的壳体中腔内、且向所述壳体中腔的内壁靠近。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壳体的上端可抵挡在所述轴套的挡肩的下端面上。更进一步地,所述挡肩的下端面、所述弹性壳体的壳体上腔的内壁、所述活塞杆的局部外周以及所述钢套的上端面之间形成第一流道。更进一步地,所述钢套的外周与所述弹性壳体的中部内壁之间形成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流道连通,所述弹性壳体的下部内壁与所述活塞杆的另一局部外周之间形成开口,所述开口与所述第二流道的下端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腔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一斜孔,所述第一斜孔将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油液流道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中腔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直孔,所述直孔将所述第二流道的中部与所述油液流道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弹性壳体的壳体下腔的内壁上设有若干个第二斜孔,所述第二斜孔将所述开口与所述油液流道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缓冲装置还包括环形件,所述环形件固定在所述钢套的上端,所述环形件的上端面均匀设有若干个大凸台,在所述大凸台上设有小凸台,所述大凸台和所述小凸台均向所述第一流道内延伸。更进一步地,所述小凸台上一体成型有弹片,且所述弹片的上部延伸至所述第一流道内,所述弹片的下部的连接柱位于所述小凸台内,所述弹片的上部设置有一对凸耳,所述凸耳位于所述第一流道内。由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既能达到减振效果,又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调节车辆的侧倾性能、牵引性能以及转向反馈性能,且成本低廉,应用简单方便,可实施性强。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设有缓冲装置,缓冲效果好,与活塞、底阀和补偿阀的结构组合使用,进一步提高了缓冲效果,延长了该汽车用减振器的使用寿命。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中设置了第一斜孔、第二斜孔、直孔、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减振器中的油液可以通过不同的流道向下流或向上流,增大了减振器的阻尼力,提高了行车的平顺性和安全性。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中设置了弹性壳体和弹片,加强了该汽车用减振器的阻尼减振特性。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中弹性壳体的剖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中环形件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中钢套的剖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缓冲装置中小凸台和弹片的右视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储油缸-10、工作缸-20、储油腔-30、缓冲装置-40、轴套-41、挡肩-411、弹性壳体-42、壳体上腔-421、第一斜孔-4211、壳体中腔-422、直孔-4221、壳体下腔-423、第二斜孔-4231、环形件-43、大凸台-431、小凸台-432、锥孔-433、钢套-44、瓣体-441、第一流道-45、第二流道-46、开口-47、弹片-48、凸耳-481、连接柱-482、活塞-50、底阀-60、补偿阀-70、活塞杆-80、油液流道-9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专利技术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下面参考图1至图6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的一种汽车用减振器,包括储油缸10、工作缸20、底阀60、补偿阀70、活塞杆80、活塞50和缓冲装置40。所述工作缸20同轴设置在所述储油缸10内,所述工作缸20的外壁与所述储油缸10的内壁之间形成储油腔30;所述底阀60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的下部、且抵挡在所述储油缸10的下部的缸底上;所述补偿阀70位于所述工作缸20、且位于所述底阀60的上方;所述活塞杆80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内,且从所述工作缸20的上端向上延伸出;所述活塞50连接在所述活塞杆80的下端,且活动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内。所述缓冲装置40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且位于所述活塞50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工作缸20的内壁之间形成油液流道90,所述缓冲装置40包括轴套41、钢套44和弹性壳体42,所述轴套41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所述钢套44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且位于所述轴套41的下方,所述钢套44的上端面距所述轴套41的下端面具有一定距离B,所述弹性壳体42套设在所述钢套44上,具体地,弹性壳体4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缸(10);工作缸(20),所述工作缸(20)同轴设置在所述储油缸(10)内,所述工作缸(20)的外壁与所述储油缸(10)的内壁之间形成储油腔(30);底阀(60),所述底阀(60)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的下部、且抵挡在所述储油缸(10)的下部的缸底上;活塞杆(80),所述活塞杆(80)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内,且从所述工作缸(20)的上端向上延伸出;活塞(50),所述活塞(50)连接在所述活塞杆(80)的下端,且活动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内;缓冲装置(40),所述缓冲装置(40)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且位于所述活塞(50)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工作缸(20)的内壁之间形成油液流道(90),所述缓冲装置(40)包括轴套(41)、钢套(44)和弹性壳体(42),所述轴套(41)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所述钢套(44)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且位于所述轴套(41)的下方,所述钢套(44)的上端面距所述轴套(41)的下端面具有一定距离B,所述弹性壳体(42)套设在所述钢套(44)上,在所述活塞杆(80)移动时,所述轴套(41)、所述钢套(44)和所述弹性壳体(42)共同阻碍油液流动,实现振动能量的吸收,达到缓冲作用,同时用于调节车辆的侧倾性能、牵引性能以及转向反馈性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缸(10);工作缸(20),所述工作缸(20)同轴设置在所述储油缸(10)内,所述工作缸(20)的外壁与所述储油缸(10)的内壁之间形成储油腔(30);底阀(60),所述底阀(60)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的下部、且抵挡在所述储油缸(10)的下部的缸底上;活塞杆(80),所述活塞杆(80)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内,且从所述工作缸(20)的上端向上延伸出;活塞(50),所述活塞(50)连接在所述活塞杆(80)的下端,且活动设置在所述工作缸(20)内;缓冲装置(40),所述缓冲装置(40)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且位于所述活塞(50)的上部,并且与所述工作缸(20)的内壁之间形成油液流道(90),所述缓冲装置(40)包括轴套(41)、钢套(44)和弹性壳体(42),所述轴套(41)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所述钢套(44)固定设置在所述活塞杆(80)上、且位于所述轴套(41)的下方,所述钢套(44)的上端面距所述轴套(41)的下端面具有一定距离B,所述弹性壳体(42)套设在所述钢套(44)上,在所述活塞杆(80)移动时,所述轴套(41)、所述钢套(44)和所述弹性壳体(42)共同阻碍油液流动,实现振动能量的吸收,达到缓冲作用,同时用于调节车辆的侧倾性能、牵引性能以及转向反馈性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套(44)具有若干个瓣体(441),所述瓣体(441)均匀分布在所述钢套(44)中部的外周上,所述瓣体(441)沿所述钢套(44)的轴向向上、径向向外延伸,所述瓣体(441)容纳在所述弹性壳体(42)的壳体中腔(422)内、且向所述壳体中腔(422)的内壁靠近。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壳体(42)的上端可抵挡在所述轴套(41)的挡肩(411)的下端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用减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肩(4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新
申请(专利权)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