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5671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5 06: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避震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避震器的阻尼调节单一,在复杂的路面上,影响行驶的舒适性的问题,包括储油管,储油管的下端设置有封口盖,储油管内设置有活塞杆且活塞杆的下端穿出封口盖,活塞杆的上端设置有活塞,活塞杆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座,储油管上位于储油管与安装座之间套设有弹簧,储油管的上端连通设置有调节座,调节座上分别设置有上容腔和下容腔,调节座上位于上容腔和下容腔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通道和第二流通道,第一流通道和第二流通道上分别设置有压缩阻尼调节装置和复原阻尼调节装置,调节座上位于上容腔内可滑动设置有滑块,调节座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密封上容腔的端盖。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
本技术涉及避震器
,尤其涉及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
技术介绍
避震器广泛应用在汽车、机车上,其可吸收汽车、机车刹车时所产生的冲力来达到缓冲效果,以提供乘坐上的舒适性及行驶时的安全性。现有避震器一般包括固接于车体上的一压缸,该压缸内部容纳有高黏滞性的阻尼油且设有一活塞,该压缸的一端穿设一连杆,该连杆的一端固接于车轮的轮框,另一端与该压缸内的活塞固接,且该连杆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当刹车时,车体可经由该连杆带动该活塞以压缩压缸内部的阻尼油,以此获得缓冲作用。中国专利号:200710148844.0公开了一种避震器结构,包含有管体、基座及弹性件,管体,由复合材料所制成,该管体顶端一体形成有一枢耳,且枢耳内覆设有一不同材质的衬套,该管体内形成有一容置空间;基座,由复合材料所制成,该基座底端具有一体成型的枢耳,且枢耳内覆设有一不同材质的衬套,基座具有一向管体容置空间凸伸的金属伸杆,该伸杆顶端具有一可于容置空间内滑动的金属制滑动件,基座可相对管体的轴线位移;弹性件,该弹性件设于管体与基座之间,基座与管体相对轴向位移压合时可产生回复预力,而形成缓冲。该避震器通过管体与基座、伸杆由复合材料制成,且设有衬套使复合材料制的管体与基座内部形成支撑,因此可大幅提升其结构强度,不仅可大幅减轻其重量,并使用更为轻便;但是,通过旋转调整螺帽在管体上的外螺纹端转动调节弹簧的行程进而来调节避震器的阻尼,此时避震器的压缩阻尼和复原阻尼相同,在复杂的路面上,影响汽车或者机车行驶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它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避震器的阻尼调节单一,在复杂的路面上,影响行驶的舒适性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包括储油管,所述储油管的下端设置有封口盖,所述储油管内设置有活塞杆且活塞杆的下端穿出封口盖,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储油管上位于储油管与安装座之间套设有弹簧,所述储油管的上端连通设置有调节座,所述调节座上分别设置有上容腔和下容腔,所述下容腔与储油管连通,所述调节座上位于上容腔和下容腔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通道和第二流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道和第二流通道上分别设置有压缩阻尼调节装置和复原阻尼调节装置,所述调节座上位于上容腔内可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调节座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密封上容腔的端盖。进一步的,所述滑块上设置有用于加强与上容腔内壁摩擦的耐磨环。进一步的,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弹簧座,所述弹簧的下端抵靠在弹簧座上。进一步的,所述活塞杆上位于储油管外套设有缓冲垫。进一步的,所述储油管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储油管上位于外螺纹处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所述弹簧的上端抵靠在调节螺母上。进一步的,所述储油管内设置有内管,所述活塞杆设置在内管内。进一步的,所述端盖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有堵头。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双向调节的避震器,避震器受力被压缩时,通过活塞杆分别挤压弹簧和阻尼油压缩运动,位于储油管内的阻尼油在活塞的挤压下,通过压缩阻尼调节装置内的流通道流入到上容腔内,压缩阻尼调节装置调节阻尼油的流动速度,从而调节避震器压缩时的阻尼;避震器复原时,被压缩的弹簧推动活塞杆向外运动,使得被推入到上容腔的阻尼油通过复原阻尼调节装置内的流通道流入到储油管内,通过复原阻尼调节装置调节阻尼油的流动速度,从而调节避震器复原的阻尼,通过分别调节避震器的压缩和复原阻尼,使得避震器适应不同路况的减震,提高舒适性;进一步的,滑块上设置耐磨环,加强耐磨性能,提高使用寿命;进一步的,活塞杆上位于储油管外套设有缓冲垫,避免当活塞杆的压缩程度过大时,安装座撞击到封口盖;进一步的,通过旋转调节螺母沿储油管的外螺纹移动,从而调节弹簧的运动行程,进而调节避震器的阻尼;进一步的,端盖上设置的通孔可以调节上容腔内空气的压强,进而调节避震器的阻尼。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调节座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为:参考图1、图2与图3,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包括储油管1,所述储油管1的下端设置有封口盖2,所述储油管1内设置有内管3,所述内管3内设置有活塞杆4且活塞杆4的下端穿出封口盖2,所述活塞杆4的上端设置有与内管3的内表面紧密接触的活塞19,所述活塞杆3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座5,所述安装座5上设置有弹簧座6,所述储油管1的外表面设置有外螺纹,所述储油管1上位于外螺纹处螺纹连接有调节螺母7,所述储油管1上位于调节螺母7与弹簧座6之间套设有弹簧8,所述活塞杆4上位于储油管1外套设有缓冲垫9,所述储油管1的上端连通设置有调节座10,所述调节座10上分别设置有具有容积的上容腔101和下容腔102,所述调节座10上位于上容腔101和下容腔102之间设置有流通道103和流通道104,所述下容腔102与储油管1连通,所述调节座10上位于流通道103和流通道104上分别设置有压缩阻尼调节装置11和复原阻尼调节装置12,所述调节座10上位于上容腔101内可滑动设置有滑块13,所述滑块13上设置有用于加强与上容腔101内壁摩擦的耐磨环14,所述滑块13上还设置有用于与上容腔101内壁紧密接触的O型密封圈15,所述调节座10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密封上容腔101的端盖16,所述端盖16上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处设置有堵头17,所述端盖16上还设置有用于方便安装的叉头18。上述所述的压缩阻尼调节装置11和复原阻尼调节装置12均为现有技术,公开于中国专利号:201320054564.4一种避震器的调节装置中,在此不一一赘述。本技术的工作方式是:本双向调节的避震器,避震器受力被压缩时,通过活塞杆4分别挤压弹簧8和阻尼油压缩运动,位于储油管1内的阻尼油在活塞的挤压下,通过流通道103流入到上容腔101内,压缩阻尼调节装置11调节阻尼油的流动速度,从而调节避震器压缩时的阻尼;避震器复原时,被压缩的弹簧8推动活塞杆4向外运动,使得被推入到上容腔101的阻尼油通过流通道104流入到储油管1内,通过复原阻尼调节装置12调节阻尼油的流动速度,从而调节避震器复原的阻尼,通过分别调节避震器的压缩和复原阻尼,使得避震器适应不同路况的减震,提高舒适性。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技术,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技术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管,所述储油管的下端设置有封口盖,所述储油管内设置有活塞杆且活塞杆的下端穿出封口盖,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储油管上位于储油管与安装座之间套设有弹簧,所述储油管的上端连通设置有调节座,所述调节座上分别设置有上容腔和下容腔,所述下容腔与储油管连通,所述调节座上位于上容腔和下容腔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通道和第二流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道和第二流通道上分别设置有压缩阻尼调节装置和复原阻尼调节装置,所述调节座上位于上容腔内可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调节座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密封上容腔的端盖。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调节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储油管,所述储油管的下端设置有封口盖,所述储油管内设置有活塞杆且活塞杆的下端穿出封口盖,所述活塞杆的上端设置有活塞,所述活塞杆的下端设置有安装座,所述储油管上位于储油管与安装座之间套设有弹簧,所述储油管的上端连通设置有调节座,所述调节座上分别设置有上容腔和下容腔,所述下容腔与储油管连通,所述调节座上位于上容腔和下容腔之间设置有第一流通道和第二流通道,所述第一流通道和第二流通道上分别设置有压缩阻尼调节装置和复原阻尼调节装置,所述调节座上位于上容腔内可滑动设置有滑块,所述调节座的上端设置有用于密封上容腔的端盖。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调节的避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金钟
申请(专利权)人:博汉泉州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