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机进气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843132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9-05 08: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体机进气道,其包括:进气管以及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进气管,用以接收经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清洁空气;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的一端分别与进气管连通,且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气缸至第六气缸连通,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第一近端进气道至第六近端进气道与第一远端进气道至第六远端进气道;其中,第一远端进气道至第四远端进气道为螺旋进气道;其中,第五远端进气道为切向气道;其中,第六近端进气道局部收窄,且第六近端进气道的入口处进行收窄。借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气体机进气道,可以保证各缸进气量的同时,保证各缸均匀性,保证燃烧充分、平稳。

Gas turbine inlet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air intake port of a gas engine, which comprises an air intake pipe and a first series double intake port to a sixth series double intake port. The intake pipe is used to receive clean air filtered by the air filter; one end of the first series double intake port to the sixth series double intake port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intake pipe, and the other end is respectively connected with the first cylinder to the sixth cylinder, and the other end of the first series double intake port to the other end of the sixth series double intake port respectively has the first near. End to sixth proximal intake and first to sixth distal intake to sixth distal intake; where the first distal intake to fourth distal intake is a helical intake; where the fifth is a tangential intake; where the sixth proximal intake is partially narrowed and the sixth proximal intake is at the entrance Narrowing. The air inlet of the gas engine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ensure the air intake of each cylinder, the uniformity of each cylinder, and the full and stable combus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体机进气道
本技术涉及内燃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气体机进气道。
技术介绍
众说周知,气体机进气道是燃烧系统设计和缸盖总体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良好的充气效率和空气运动状态对缸内燃烧起到关键性作用。同时合理的进气道样式也有利于缸盖总体结构布置和设计,保证气体机整机性能及排放,改善缸盖冷却,提高可靠性。现有四气门气体机气门通常采用串联布置或扭转布置,进气道通常为串联气道或半并联的气道,其中一个为螺旋气道,另一个为切向气道或者为双螺旋进气道;采用上述气道布置形式的进气道均为联体气道,每个气缸盖内具有与气缸数量相同的联体进气道,为满足气道和冷却水套布置空间,同时兼顾铸造工艺性的前提下,采用现有进气道的气缸盖通常采用镶火花塞护套来实现火花塞的安装和密封缸盖水腔。同时,为提高兼容性,进气道可集成进气管结构,减少密封接口,保证进气一致性,提高使用可靠性。气体机进气道布置关系到缸内涡流强度和流量系数,同时影响缸盖鼻梁区冷却通道布置,现有气体机进气道布置存在如下问题:1、串联或半并联进气道在发动机进气过程中两个进气流道存在互相干扰情况,在不同的气门升程情况下,近端气门气流较紊乱,影响各缸涡流比均匀性;2、为满足气道和冷却水套布置空间,同时兼顾铸造工艺性的前提下,采用现有进气道的气缸盖通常采用镶火花塞护套来实现火花塞的安装和密封缸盖水腔,但是安装火花塞护套需要专用的工装设备保证,工艺较繁琐,同时增加气缸盖成本;3、随着气体机排放升级和功率提升,缸内爆发压力不断提升,镶火花塞护套的气缸盖火力面结构强度偏低,存在气缸盖变形大、气缸盖垫片密封失效、火花塞护套漏水等潜在风险;4、因整机需要与整车配套,导致进气管会出现不同的结构,而进气管内气道结构会直接影响各缸涡流比,导致同样缸盖配不同进气管,最终出现不同的各缸涡流比,严重影响了各缸燃烧均匀性。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机进气道,从而克服现有的气体机进气道的流量系数及涡流比难以兼顾发动机的性能和排放要求的缺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气体机进气道,其包括:进气管以及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进气管用以接收经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清洁空气;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的一端分别与进气管连通,且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气缸至第六气缸连通,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第一近端进气道至第六近端进气道与第一远端进气道至第六远端进气道;其中,第一远端进气道至第四远端进气道为螺旋进气道;其中,第五远端进气道为切向气道;其中,第六近端进气道局部收窄,且第六近端进气道的入口处进行收窄。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气体机进气道还包括:第一排气道至第六排气道,其分别与第一气缸至第六气缸连通,且第一排气道至第六排气道与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围绕火花塞座四周平行布置。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进气管集成于气缸盖上。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与进气管的内腔为一体式结构。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均具有让位平台,让位平台用以气门导管安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气体机进气道,可以保证各缸进气量的同时,保证各缸均匀性,保证燃烧充分、平稳。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气体机进气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进气管,11-内腔,2-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1-第一近端进气道,22-第一远端进气道,3-第二串联双进气道,31-第二近端进气道,32-第二远端进气道,4-第三串联双进气道,41-第三近端进气道,42-第三远端进气道,5-第四串联双进气道,51-第四近端进气道,52-第四远端进气道,6-第五串联双进气道,61-第五近端进气道,62-第五远端进气道,7-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1-第六近端进气道,72-第六远端进气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除非另有其它明确表示,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或其变换如“包含”或“包括有”等等将被理解为包括所陈述的元件或组成部分,而并未排除其它元件或其它组成部分。如图1所示,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气体机进气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根据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一种气体机进气道,其包括:进气管1以及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第二串联双进气道3、第三串联双进气道4、第四串联双进气道5、第五串联双进气道6及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进气管1用以接收经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清洁空气;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的一端分别与进气管1连通,且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气缸至第六气缸连通,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的另一端分别具有第一近端进气道21、第二近端进气道31、第三近端进气道41、第四近端进气道51、第五近端进气道61及第六近端进气道71与第一远端进气道22至第六远端进气道72;其中,第一远端进气道22至第四远端进气道52为螺旋进气道;其中,第五远端进气道62为切向气道;其中,第六近端进气道71局部收窄,且第六近端进气道71的入口处进行收窄。优选地,气体机进气道还包括:第一排气道至第六排气道,其分别与第一气缸至第六气缸连通,且第一排气道至第六排气道与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围绕火花塞座四周平行布置。优选地,进气管1集成于气缸盖上;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与进气管1的内腔11为一体式结构;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均具有让位平台,让位平台用以气门导管安装。在实际应用中,进气道、排气道围绕火花塞座四周平行布置(即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与第一排气道至第六排气道围绕火花塞座四周平行布置),每个气缸均具有一个进气道,分远端进气道及近端进气道,每个气缸同一主进气道,分两气门进入气缸,远端进气道及近端进气道都有一个让位平台,用于气门导管安装,进气道的入口与进气管1的内腔11融为一体。气体机工作时,经过空气滤清器过滤的清洁空气,通过增压器压缩后进入进气管1的内腔11中,然后通过第一气缸至第四气缸单缸串联的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至第四串联双进气道5、第五气缸单缸串联的第五串联双进气道6及第六气缸单缸的第六串联双进气道7进入每个气缸的燃烧室中。其中根据进气接管的安装位置,将第一气缸至第四气缸的第一串联双进气道2至第四串联双进气道5中的第一远端进气道22、第二远端进气道32,第三远端进气道42及第四远端进气道52增加螺旋结构(螺旋进气道),能有效提高空气绕气缸中心的旋转速度,将第五气缸的第五串联双进气道6的第五远端进气道62设为切向气道,可以改善气缸内气流旋转,将第六气缸的第六串联双气道的第六近端进气道71附近局部收窄,同时对入口结构进行收窄,以便降低该缸涡流形成速度,所以能保证各缸进气量的同时,保证各缸均匀性,保证燃烧充分、平稳。总之,本技术的气体机进气道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根据进气接管入口位置,对各气缸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体机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其用以接收经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清洁空气;以及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所述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连通,且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气缸至第六气缸连通,所述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第一近端进气道至第六近端进气道与第一远端进气道至第六远端进气道;其中,所述第一远端进气道至所述第四远端进气道为螺旋进气道;其中,所述第五远端进气道为切向气道;其中,所述第六近端进气道局部收窄,且所述第六近端进气道的入口处进行收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体机进气道,其特征在于,包括:进气管,其用以接收经空气滤清器过滤后的清洁空气;以及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所述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进气管连通,且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气缸至第六气缸连通,所述第一串联双进气道至第六串联双进气道的另一端分别具有第一近端进气道至第六近端进气道与第一远端进气道至第六远端进气道;其中,所述第一远端进气道至所述第四远端进气道为螺旋进气道;其中,所述第五远端进气道为切向气道;其中,所述第六近端进气道局部收窄,且所述第六近端进气道的入口处进行收窄。2.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洁朱杰兰棠洁肖刚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