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77449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8-29 03:50
提供一种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抑制从车辆前方输入了载荷的情况下围板部件的车体前侧部向上方抬起那样的弯折变形所伴随的、铰链柱和前立柱的连接部向下方下沉那样的变形和前立柱的弯折变形,将从围板部件输入的载荷良好地向铰链柱和前立柱传递。具备:车体的侧面部的铰链柱、与该铰链柱连接的前立柱、从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连接部向前方延伸的围板部件、以及配设在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接合部的铰链柱加强件,设置将所述铰链柱加强件的侧面部和上面部连结的加强部件,并且在该加强部件设置将所述铰链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以斜筋状连结的筋条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考虑了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输入的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属于车辆的车体构造的

技术介绍
在汽车等车辆中,在车体的前方侧部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并支承前门的铰链柱、从该铰链柱的上端部进一步向上方延伸的前立柱、以及从铰链柱和前立柱的连接部向前方延伸的围板部件,从车辆前方输入了大的载荷时,使该载荷从所述围板部件向所述铰链柱和前立柱分散而传递。但是,如果仅采用这样的构造,在输入了所述载荷的情况下,伴随着所述围板部件的车体前侧部向上方抬起的弯折变形,该围板部件的后端部所连接的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的连接部向下方下沉,该前立柱弯折变形,甚至可能对车厢内侧带来影响。对于这样的问题,提出了如下的方案:在铰链柱的上端部和前立柱的下端部的接合部配设加强件,或者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在与铰链柱相当的前立柱下部的上端部配设与安装方向盘的加强件组合的纵加强构造物,从而提高铰链柱和前立柱的接合部处的刚性,由此,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有效地分散到铰链柱和前立柱,有可能抑制前述那样的变形。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93001号公报但是,在所述专利文献1中,通过多个零件来对前立柱下部的上端部进行加强,所以在重量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改善铰链柱的加强构造,以实现轻量化,并且进一步抑制前立柱的弯折变形。具体地说,抑制从车辆前方输入了载荷时的围板部件的车体前侧部向上方抬起那样的弯折变形所伴随的、该围板部件的后端部所连接的铰链柱和前立柱的连接部下沉那样的变形和前立柱的弯折变形,将从围板部件输入的载荷良好地传递到铰链柱和前立柱。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如下那样构成,其具备:铰链柱,配设在车体的侧面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前立柱,从所述铰链柱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围板部件,从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连接部向前方延伸;以及立柱加强件,配设在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接合部,所述立柱加强件由上下延伸的侧面部和从该侧面部的上端朝向车内侧的上面部形成为大致L字状,设置有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连结的加强部件。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所述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加强部件具有高刚性部,该高刚性部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以斜筋状连结。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所述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加强部件的高刚性部是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以斜筋状连结的筋条部。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所述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加强部件的高刚性部是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以斜筋状连结的厚壁部。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在所述方案1~方案4的任一项记载的专利技术中,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侧面部具有平面部,所述加强部件具备与所述立柱加强件的平面部接合的平面接合部。专利技术的效果:接下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效果。首先,根据方案1记载的专利技术,其具备:配设于车体的侧面部的铰链柱、与该铰链柱的上端部连接的前立柱、从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连接部向前方延伸的围板部件、配设在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接合部的立柱加强件,在所述立柱加强件设置有加强部件,所以提高了该立柱加强件的上下方向的刚性。并且,所述加强部件将设置于所述立柱加强件的大致L字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连结,所以例如仅在立柱加强件的侧面部设置加强部件的情况下,虽然能够提高该立柱加强件的上下方向的刚性,但是侧面部跟随该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的变形,所以容易向车体宽度方向变形,与此相对,本专利技术中的立柱加强件除了提高上下方向的刚性,还能够提高对于车体宽度方向的变形的刚性。由此,在输入了来自车辆前方的载荷的情况下,抑制所述立柱加强件和所述前立柱的连接部向下方下沉,抑制该前立柱的弯折变形,能够使从所述围板部件输入的载荷有效地分散到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此外,由于抑制了所述前立柱的弯折变形,所以抑制向车厢内侧的影响。此外,根据方案2记载的专利技术,所述加强部件具有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以斜筋状连结的高刚性部,该高刚性部对于从车辆前方输入载荷时的使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向下方下沉那样的载荷输入有拉拽作用,由此,更有效地实现方案1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效果。此外,根据方案3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所述加强部件的高刚性部是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以斜筋状连结的筋条部,所以能够具体地实现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效果。此外,根据方案4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所述加强部件的高刚性部是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以斜筋状连结的厚壁部,所以与方案3同样,能够具体地实现方案2所记载的专利技术的效果。此外,根据方案5所记载的专利技术,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侧面部具有平面部,该立柱加强件的平面部和所述加强部件的平面接合部接合在一起,所以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立柱加强件的没有凹凸的面刚性较低的平面部的刚性。其结果,对于从车辆前方输入了载荷时的、所述立柱加强件产生侧面部向车内侧鼓胀那样的变形的载荷输入,能够抑制面刚性较低的所述立柱加强件的平面部成为所述变形的起始部。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方车体构造的、从车内侧观察的侧面图。图2是将铰链柱内钣金及前立柱内钣金取下的状态的、图1相当的图。图3是表示图2中的A向视的加强部件周边的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加强部件的单体的立体图。图5是图3的B-B端面图。图6是图3的C-C截面图。图7是表示从车辆前方输入载荷前后的侧部车体构造的主要部分的说明图,是从车辆前方输入载荷前后的图3的D-D截面图。图8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a)是图3相当的图,(b)是图8(a)的E-E截面图,(c)是图8(a)的F-F截面图。符号的说明:1车体;2铰链柱;3前立柱;4围板部件;8加强部件;24铰链柱加强件(立柱加强件);24a侧面部;24b上面部;24c平面部;85筋条部(高刚性部);85’厚壁部;86平面接合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另外,以下说明图示的车辆右侧的侧部车体构造,但是车辆左侧的侧部车体构造也与车辆右侧的侧部车体构造同样。如图1所示,在车体1的前方侧部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而支承前门的左右的铰链柱2、2、从该左右的铰链柱2、2的上端部向车体后方且上方延伸的左右的前立柱3、3、从所述左右的铰链柱2、2的上部且车体前端部向车体前方延伸的左右的围板部件4、4、从所述左右的铰链柱2、2的下端部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左右的边梁5、5。并且,由此形成左右的前门开口6、6的前缘部。此外,在所述左右的铰链柱2、2之间,配置有划分出发动机舱和车厢的发动机隔板7。在所述发动机隔板7的车厢内侧的面,接合着截面帽状的隔板横梁71,提高所述发动机隔板7的刚性。此外,在所述发动机隔板7和所述铰链柱2相连接的角部,设置有将所述发动机隔板7和所述铰链柱2以斜筋状连结的隔板角撑72。所述铰链柱2具有:构成该铰链柱2的车外侧的面的驾驰室侧外钣金21、以及构成所述铰链柱2的车内侧的面的铰链柱内钣金22。此外,图2中将图1的所述铰链柱内钣金22及所述前立柱内钣金32除去而示出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如该图2所示,在所述驾驰室侧外钣金21和所述铰链柱内钣金22之间,配设有以与所述驾驰室侧外钣金21的车体宽度方向内侧的面接近或抵接的方式形成的铰链柱外钣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具备:铰链柱,配设在车体的侧面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前立柱,从所述铰链柱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围板部件,从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连接部向前方延伸;以及立柱加强件,配设在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接合部,所述立柱加强件由上下延伸的侧面部和从该侧面部的上端朝向车内侧的上面部形成为大致L字状,设置有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连结的加强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2.21 JP 2017-0302741.一种车辆的侧部车体构造,具备:铰链柱,配设在车体的侧面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前立柱,从所述铰链柱的上端部向上方延伸;围板部件,从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连接部向前方延伸;以及立柱加强件,配设在所述铰链柱和所述前立柱之间的接合部,所述立柱加强件由上下延伸的侧面部和从该侧面部的上端朝向车内侧的上面部形成为大致L字状,设置有将所述立柱加强件的上面部和侧面部连结的加强部件。2.如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下大介池田敏治藤本贤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