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机用多臂装置的上转刀凸轮连杆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8837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织机用多臂装置的上转刀凸轮连杆机构,包括二凸轮、前转轴、上压刀凸轮摆臂、连接臂、上拉刀轴、拉刀轴转臂、一对短连片、上勾压板轴、支点转臂、一对长连片、上提针连片座、一对提针短连片、上压刀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实现上压刀座的摆动和提针刀座的上、下运动,同时又能在拉刀与拉钩作用的瞬间通过拉刀轴微量的自转而消除拉刀与拉钩之间的间隙,使二者作用过程不会产生冲击与振动、且能确保综框运动平稳等优点。(*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转刀凸轮连杆机构,特别是一种织机用多臂装置的上转刀凸轮连杆机构。织机运动的主要部件之一是多臂装置,其作用是把经纱分成上、下两层,形成梭口,而梭口的形成则是由多臂装置通过提综机构来实现的。目前多臂装置的综框升降主要是由拉刀与拉钩的运动来控制的,首先由拉刀带动拉钩,进而带动与拉钩连在一起的提综臂绕轴心转动,并通过吊综臂使综框提升。上述机构的原结构所存在的缺陷是首先,拉钩是靠自重落在拉刀上的,而拉刀在运动过程中仅有摆动而无转动,因此拉钩与拉刀间往往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易导致多臂装置的运转性能降低,使整套织机的速度难以提高;其次,在拉钩与拉刀相触的瞬间,由于间隙的存在而产生冲击与振动;再次,由于综框升降的动力来源于拉刀拖动拉钩,再由拉钩带动综框,而拉钩脱离拉刀是由多臂装置的提针机械来完成的,因此拉钩的动作与综框的运动这两者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从而易造成综框运动的不平稳。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既能实现上压刀座的摆动和提针刀座的上、下运动,同时又能在拉刀与拉钩作用的瞬间通过拉刀轴微量的自转而消除拉刀与拉钩之间的间隙,使二者作用过程不会产生冲击与振动、且能确保综框运动平稳的织机用多臂装置的上转刀凸轮连杆机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实现的,一种织机用多臂装置的上转刀凸轮连杆机构,包括凸轮1、2,于多臂装置的主轴8上,在各自的轮沿31、32上分别具一凸台30和一凹腔27;一前转轴9,于多臂装置的墙板23上;一上压刀凸轮摆臂3,其中部固设在前转轴9上,其上、下部各具滚轮18、19,滚轮18、19分别与所述的轮沿31、32接触;一连接臂4,固设在上压刀凸轮摆臂3内侧上;一上拉刀轴12,枢置于多臂装置的凸轮双摇杆机构中的上拉刀臂上,具拉刀28,拉刀28与多臂装置的拉钩26相配合;一拉刀轴转臂5,固置在上拉刀轴12上;一对短连片11,二端分别与上拉刀轴转臂5、连接臂4枢接;一上勾压板轴15,枢置于墙板23上;一支点转臂6,固设在上勾压板轴15上;一对长连片10,二端分别与支点转臂6和上压刀凸轮摆臂3枢接;一上提针连片座7,固设在上勾压板轴15上;一对提针短连片20,二端分别与上提针连片座7和多臂装置提针机构的提针刀座21枢接;一上压刀座25,固设在上勾压板轴15上,具压板29,压板29与所述拉钩26顶端的槽口35相对应。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叙述。附图为本技术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本技术的凸轮1与凸轮2两者固定组合成共轭凸轮。该共轭凸轮首先由夹紧圈24固定在主轴8上,然后用若干螺栓33依次穿过凸轮1、2上的螺栓孔和夹紧圈24上的相对应螺孔后,将凸轮1、2设置于主轴8上,并充分与夹紧圈24紧固。凸轮1、2轮沿31、32上的凸台30和凹腔27是根据多臂装置的动作要求而设置的,由于凸台30和凹腔27的存在,使凸轮1、2构成各自的凸轮曲线,该凸轮曲线用于推动上压刀凸轮摆臂3。本技术的前转轴9通过轴承而置于多臂装置的墙板23上,上压刀凸轮摆臂3的中部通过其上的轴孔34套置于前转轴9上,并由螺钉13固定,滚轮18、19分别安装在上压刀凸轮摆臂3的上、下两端部,各与所述凸轮1、2的轮沿31、32接触,当滚轮18、19与凸轮1、2接触的部位分别在轮沿31、32的等半径圆弧上时,这时上压刀凸轮摆臂3不产生摆动,而当滚轮18、19与凸轮1、2接触的部位分别位于轮沿31、32的凸台30、凹腔27上时,这时上压刀凸轮摆臂3绕前转轴9作前、后摆动,进而带动其上的短连片11和长连片10完成上、下摆动的动作。本技术的连接臂4通过若干螺钉穿过其上的螺孔后进入预制在上压刀凸轮摆臂3上的螺孔内而将其固定在上压刀凸轮摆臂3内侧。在上拉刀轴12上开设有刀口槽,由该刀口槽而构成拉刀28,拉刀28与多臂装置的若干拉钩26相配。上拉刀轴转臂5通过螺钉14固定在上拉刀轴12的一端,支点转臂6通过其上的夹紧圈由螺钉16固定在上勾压板轴15上,上拉刀轴12枢置在多臂装置的凸轮双摇杆机构中的上拉刀臂上,作前、后往复摆动,上勾压板轴15通过轴承枢置在墙板23上。一对短连片11的一端与上拉刀轴转臂5枢接,另一端与连接臂4枢接,一对长连片10的一端与支点转臂6枢接,另一端与上压刀凸轮摆臂3枢接。上提针连片座7通过其上的夹紧圈用螺钉17固定在上勾压板轴15上,一对提针短连片20的一端与上提针连片座7枢接,另一端与多臂装置提针机构的提针刀座21枢接,提针刀座21可滑动地置于墙板23的凹槽内,其上设置提针机构的提针刀片22,在提针刀片22上设置有若干提针,各提针上开设有通孔,多臂装置的若干拉钩26分别插置在相对应提针的通孔内,其中若干拉钩的一端分别用于与拉刀28配合,另一端通过摆臂机构与综框的提综臂连接,当提针刀座21带动提针刀片22向上位移时,可通过提针刀片22上的提针带动相对应的拉钩26向上抬起,从而使拉钩26与拉刀28脱离配合关系,而当提针刀片22向下位移时,压板29可使拉钩26向下回落,完成拉钩26与拉刀28的配合。本技术在上勾压板轴15上还固定有上压刀座25,在上压刀座25上设置有压板29,压板29与拉钩26顶端的槽口35相对应,当压板29向下摆动时,通过压板29与槽口35的配合而将若干拉钩26一起压入拉刀28内。本技术是这样来动作的,由多臂装置的动力传动机构将动力传递给主轴8,主轴8便带动通过夹紧圈24与其固定在一起的共轭凸轮1、2一起旋转,由于上压刀凸轮摆臂3的滚轮18、19分别紧靠在凸轮1、2的轮沿31、32上,也即紧靠凸轮1、2上的与多臂装置动作要求相吻的两条曲线上,当滚轮18、19在凸轮1、2的旋转过程中与轮沿31、32的凸台30、凹腔27接触时,可推动上压刀凸轮摆臂3绕前转轴9的中心做前、后摆动,该摆动又转换成一对长连片10和一对短连片11的上、下摆动,其中一对长连片11的运动可带动支点转臂6绕上勾压板轴15转动,从而由上勾压板轴15带动上压刀座25及其上的压板29完成上、下摆动,进而在压板29的作用下使拉钩26能快速准确地落到拉刀28上而被拉刀28带动。又由于上提针连片座7固定在上勾压板轴15上,因此随着上压刀凸轮摆臂3的摆动,一对提针短连片20也作上、下摆动,使提针刀座21沿多臂装置的墙板23上的槽作上、下滑动,从而带动提针刀座21上的提针刀片22作上、下移动,进而带动提针刀片22上的一组提针作上、下移动,由于各拉钩26插置在相对应提针的通孔内,因而可完成拉钩26向上的与拉刀28的脱钩动作以及向下的与拉刀28的配合动作。由于多臂装置提针机构的提针刀座21有二块,故本技术的提针短连片20仅带动其中的一块,另一块由多臂装置的下转刀凸轮连杆机构带动。与此同时,在凸台1、2推动上压刀凸轮摆臂3摆动的过程中,由一对短连片11将作用力传递给上拉刀轴转臂5,使上拉刀轴12旋转一定角度,从而消除拉钩26与拉刀28咬合时产生的间隙,使二者作用过程不会产生冲击与振动。本技术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可在一个运动周期内同时完成上拉刀轴12的转动和上压刀座25的摆动以及提针刀座21的上、下移动,使拉钩26由压板29快速落到拉刀28上的瞬间,通过上拉刀轴12的微转,消除两者之间的接触间隙,因此不会由拉刀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织机用多臂装置的上转刀凸轮连杆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凸轮(1)、(2),于多臂装置的主轴(8)上,在各自的轮沿(31)、(32)上分别具一凸台(30)和一凹腔(27);一前转轴(9),于多臂装置的墙板(23)上;一上压刀凸轮摆臂(3),其中部固设在前转轴(9)上,其上、下部各具滚轮(18)、(19),滚轮(18)、(19)分别与所述的轮沿(31)、(32)接触;一连接臂(4),固设在上压刀凸轮摆臂(3)内侧上;一上拉刀轴(12),枢置于多臂装置的凸轮双摇杆机构中的上拉刀臂上,具拉刀(28),拉刀(28)与多臂装置的拉钩(26)相配合;一拉刀轴转臂(5),固置在上拉刀轴(12)上;一对短连片(11),二端分别与上拉刀轴转臂(5)、连接臂(4)枢接;一上勾压板轴(15),枢置于墙板(23)上;一支点转臂(6),固设在上勾压板轴(15)上;一对长连片(10),二端分别与支点转臂(6)和上压刀凸轮摆臂(3)枢接;一上提针连片座(7),固设在上勾压板轴(15)上;一对提针短连片(20),二端分别与上提针连片座(7)和多臂装置提针机构的提针刀座(21)枢接;一上压刀座(25),固设在上勾压板轴(15)上,具压板(29),压板(29)与所述拉钩(26)顶端的槽口(35)相对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建明董柏年
申请(专利权)人:常熟纺织机械厂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中国|江苏]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