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臂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8514 阅读:15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纹板进给换向机构结构的改进,改善了油密封性能,并且能够防止纹板进给换向机构的损坏。包括可逆马达51的整个纹板进给换向机构50位于多臂机2的壳体内部,壳体包括箱体57和盖58。纹板进给换向机构50是一曲柄机构,其具有作为驱动源的可逆马达51,并且使构成纹板进给机构60的驱动传输部件的第四齿轮40摆动。可逆马达51位于纹板20的下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纹板进给换向机构的预读法多臂机
技术介绍
通常,一织机的多臂机从织机的驱动轴获得动力,并且织机的纹板进给装置根据织机的驱动而移动。纹板进给装置的驱动方法包括间歇式驱动方法以及连续式驱动方法。在间歇式驱动方法中,只是通过纹板进给装置以及织机的驱动同步,在形成一开口的同时,一纬线被插入并夹于经线之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所产生的瞬时加速度很大,所以会出现纹板摆动或被切断的情况。同时,在连续式驱动方法中,尽管纹板驱动的载荷较小,但是需要通过织机的驱动而使得开口的时间早于插入纬线的时间。因此,在下面将要描述的纬线移开操作中,使纹板进给的转动反向就是必须的。特别地,对于织机的高速驱动,连续驱动方法基于下面的原因而更为适合。首先,在连续驱动方法中,纹板上的载荷较小。此外,在连续驱动方法中,由于一预读法被实施,因此开口运动的时间和织机驱动的时间(驱动以插入纬线)之间的间隔很容易被补偿。下面将对适于高速的连续驱动法(预读法)多臂机予以描述。例如,当操纵一织机时,当织机的纬线被切断或者一错误的纬线被插入织物中时,必须使得织机停止并将不适合的纬线移开。在连续驱动法多臂机的纬线移开的操作中,纬线通过只正向或反向转动纹板进给装置(多臂机)而被移开。此外,为了重新启动纺织操作,必须使得纹板进给装置(多臂机)的驱动位置返回至适于生产织物的位置。因此,人们提出一种多臂机,多臂机包括一个独立的用于纹板进给的操作柄,操作柄在织机停止时用于驱动纹板进给装置(当主驱动轴101的驱动被停止时)。操作手柄位于多臂机壳体的外侧,并且能够手工完成切换操作。对于手动操作柄,易于发生切换错误或类似的错误,因此提出了一种使操作手柄自动摆动的多臂机。即,操作柄与诸如马达的致动器相连,并且通过电控而被自动驱动。专利文献1披露了一个实例。按照专利文献1所披露的技术,位于多臂机壳体外侧的切换杆受到也位于壳体外侧的致动器的驱动,并且能够实施纹板的正向和反向进给。切换杆是与手动操纵杆相对应的部件。通过正向和反向进给纹板操作的自动化,能够避免手工操作所带来的切换错误或类似错误。专利文献1未审查的日本专利申请No.H8-41747。通常,不管切换装置是手动还是自动,用于纹板正向和反向进给切换的切换装置位于多臂机壳体的外侧。对于手动切换装置,手动操作的必要性使得用于切换正向和反向进给的操作手柄必须位于壳体的外侧。对于自动的切换装置,为了使切换纹板正向和反向进给的手工操作手柄自动化,对应于手工操作手柄的切换杆和用于自动驱动切换杆的可逆致动器位于壳体的外侧。同时,机油聚集在多臂机壳体的下部,以润滑一个诸如纹板进给机构的驱动传输机构。壳体中充满了油雾状的机油。在壳体的外侧有一个使得支撑纹板的纹板固定框架摆动的调整杆。该调整杆通过一个贯穿壳体的轴与一个内部纹板框架相连。在所述轴与插入孔之间有一油封,可避免油的泄漏。如上,在操作手柄或切换杆位于多臂机壳体的外侧时,必须形成一个用于调整杆的轴插入孔以及一个用于操作手柄或切换杆的轴插入孔。从防止油的泄漏的角度看,贯穿壳体的插入孔的数量尽可能少。此外,有一种具有一个插入孔的多臂机,其中用于调整杆的轴和用于操作手柄或切换杆的轴是相同的轴。但是,在这种情况,不仅需要考虑轴和插入孔之间的油封,而且需要考虑轴之间的油封。此外,通过相同轴的形成,用于调整杆的连接件和用于操作手柄或切换杆的连接件的结构受到限制。因此,壳体的尺寸变大。在切换杆和用于驱动切换杆或类似部件的可逆马达位于壳体外侧的情况下,这些部件或装置存在被破坏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通过改进纹板进给换向机构的结构而改善了油封并防止纹板进给换向机构的损坏。本专利技术所解决的问题如上所述,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如下所述。即,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在具有纹板进给换向机构的预读法多臂机中,包括转动换向装置的整个纹板进给换向机构位于多臂机壳体的内侧。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纹板进给换向机构是一个曲柄机构,其具有作为驱动源的转动换向装置,并且使纹板进给机构的驱动传输部件中的一个部件摆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转动换向装置位于纹板的下方。附图说明图1是使用多臂机2的织机1的侧视图。图2是传动杆13的摆动机构的侧视图。图3是保持钩17的摆动机构的侧视图。图4是保持钩17的摆动机构的后视图。图5是纹板进给装置35的侧视图。图6是纹板进给装置35的平面视图。图7是纹板进给装置35的后视图。图8是多臂机2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示出了纹板进给装置35和一可逆马达51的结构布置。图9是多臂机2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视图,示出了纹板进给装置35和一可逆马达51的结构布置。图10是多臂机2的主要部分的后视图,示出了纹板进给装置35和一可逆马达51的结构布置。图11是多臂机2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示出了一个纹板支撑框架80和一个调整杆联动件90的结构布置。图12是多臂机2的主要部分的平面视图,示出了纹板支撑框架80以及调整杆联动件90的结构布置。图13是锁止机构90在锁止状态下的后剖视图。图14是锁止机构90在未锁止状态下的后剖视图。图15是锁止机构190的仰视图。图16是锁止机构190在锁止状态下的后剖视图。图17是沿图15中箭头C所示直线所取的一个销接收装置193的剖视图;图18是锁止机构190在未锁止状态下的后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对按照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的一个多臂机的纹板进给装置进行描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多臂机2用于一织机1上。多臂机2位于织机1的门形机架4上。作为多臂机2一输出部的传动杆13,以及一保持架3的两端部通过一个连接机构相连。保持架3随着传动杆13的摆动而升降,同时实现一个引入纬线的开口运动。此外,在图1所在面的深度方向布置有多个传动杆13以及保持架3(本实施例中布置有16个传动杆13以及16个保持架3)。每个保持架3独立于多臂机2而升降。在下面,图1所在面的深度方向是指多臂机2的左右方向,并且图1的左右方向是指多臂机2的前后方向。特别地,图1的左侧是多臂机2的前侧,图1的右侧是多臂机2的后侧。下面将参照图2对传动杆13的摆动机构予以描述。多个传动杆13能够摆动地支撑在一个固定轴22上。线14被固定在每一传动杆13的末端。线14是连接每一传动杆13以及每一保持架3两端部的连接机构的一部分。每一传动杆13通过一个杠杆比调节臂5与一个半传动杆6相连。半传动杆6被转动支撑在一个固定轴7上。此外,一个摆动板9通过一个支撑轴8可转动地安装在半传动杆6上。固定轴7、22固定在多臂机2的主框架11上(见图8至10)。另一方面,支撑轴8未固定在主框架11上。支撑轴8随着半传动杆6绕固定轴7的摆动而可在一个环形轨道上移动。摆钩10、10可摆动地设置在摆动板9的上端和下端。同时,在安装于主框架11上的一个固定轴23上可摆动地设置一个推进器113。在推进器113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置推动摆钩10、10后表面(在图2中,左端面)的推杆112。一个使推进器113摆动的摇杆15以能够摆动的方式与推进器113的下端部相连。与织机1的驱动联动的一个凸轮轴24的转动使得摇杆15前后往复运动。通过摇杆15的前后往复运动,推进器113绕固定轴23摆动。能够与摆钩10、10结合的保持钩17、17位于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包括纹板进给换向机构的预读法多臂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转动换向装置的整个所述纹板进给换向机构位于所述多臂机壳体的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清水亮
申请(专利权)人:村田机械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