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484221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21 12:5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加强构造。在从驾驶室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抑制“コ”字状的框架变形。加强构造(16)具有第1框架(160)和加强部(170),该第1框架(160)在驾驶室(1)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具有前方板部(161)、与前方板部(161)正交的上方板部(162)、以及与前方板部(161)平行的后方板部(163),该加强部(170)被插入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并被设置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前方板部(161)与上方板部(162)之间。

Strengthening structure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 reinforced structure. When the load is applied from the top of the cab, the frame deformation is suppressed. The enhanced structure (16) has a first frame (160) and a strengthening section (170), which extends in the left and right direction of the driver's chamber (1), and has a front plate (161), a upper plate part (162) perpendicular to the front plate (161), and a rear panel (163) parallel to the front plate (161), which is inserted in the first. The inner side of the frame (160)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front plate part (161) and the upper plate part (162) in the inner side of the first frame (16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加强构造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驾驶室的加强构造。
技术介绍
在车辆中,在驾驶室的背面侧设置有加强构件。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构造:在驾驶室的背板的室内侧的壁面上安装加强梁材和加强柱材来进行加强。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91412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以往,对驾驶室的加强构造使用“コ”字状的框架。但是,若存在加强驾驶室的“コ”字状的框架,则在从驾驶室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コ”字状的框架的开口会变窄而压扁。其结果,产生了如下问题:驾驶室的背面侧的构件会较大地变形,无法将驾驶室的室内空间维持为必要的大小。因此,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些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从驾驶室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能够抑制“コ”字状的框架的变形的加强构造。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在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案中提供一种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框架和加强部,该第1框架在驾驶室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并具有前方板部、与上述前方板部正交的上方板部、以及与上述前方板部平行的后方板部,该加强部被插入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并被设置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上述前方板部与上述上方板部之间。此外,也可以是,上述加强部具有:纵骨部,其被设置在上述前方板部的下端部与上述上方板部的后端部之间;以及平面部,其被上述纵骨部、上述前方板部的至少一部分、以及上述上方板部的至少一部分包围。此外,也可以是,具有第2框架,该第2框架位于上述第1框架的上方,并沿上述驾驶室的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在上述第2框架的下方有上述加强部。此外,也可以是,上述后方板部比上述前方板部短。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取得在从驾驶室的上方施加有负荷时,能够抑制“コ”字状的框架的变形这样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表示在车辆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图2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从上方施加有负荷的状态。图3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图4是图1中的加强构造16的X-X线剖视图。图5表示加强部170的构成。具体实施方式图1是表示在车辆中设置有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的图。车辆具有驾驶室1、驾驶室锁定件2、后支架3、侧框架4、以及前支架5。车辆例如是卡车。驾驶室1是具有驾驶座的箱形状的部分。驾驶室1具有车顶10、框架11、框架12、框架13、框架14、第2框架15、加强构造16、框架18、框架19、以及框架20。车顶10是驾驶室1的顶棚的部分。车顶10例如是具有长方形状的平面的板部。框架11被从车顶10的后端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下方延伸地设置。框架11其上端与车顶10的底面中的后端部连接,下端与框架12连接。框架12是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的构件。框架12的长边方向是与车辆的左右方向相同的方向。多个框架11被设置车顶10的后端部。框架13被从车顶10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侧端部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下方延伸地设置。框架13分别被设置在车顶10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部。框架13其上端与车顶10的底面中的侧端部连接,下端与框架14连接。框架14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框架14的长边方向是与车辆的前后方向相同的方向。框架14与框架12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连接。框架12和框架14被配置在同一平面内。第2框架15位于第1框架160的上方,沿驾驶室1的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第2框架15其上端与框架12连接,下端与第1框架160连接。第2框架15的上端被配置在框架11的下端的下方。加强构造16是用于使得驾驶室1针对来自驾驶室1的上方的负荷不会变形的加强构造。加强构造16具有第1框架160以及加强部170。第1框架160在驾驶室1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加强部170是用于使得第1框架160不会变形的加强构件。在后描述加强构造16的细节。加强构造16的第1框架160由多个驾驶室锁定件2固定在后支架3上。驾驶室锁定件2是用于将驾驶室1固定在后支架3上的构件。后支架3是用于将驾驶室1的后端侧的部分经由驾驶室锁定件2固定在侧框架4上的构件。侧框架4是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构件。在车辆中设置有相互平行的多个侧框架4,多个第2框架15分别被设置在多个侧框架4的各自的上部。框架18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框架18的上端与框架12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及框架14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连接。此外,框架18的下端与第1框架160的长边方向的端部连接。多个框架18被设置在第1框架16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框架19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框架19被设置在驾驶室1的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侧。框架19的上端与框架14连接。框架19由多个框架20固定在框架18上。前支架5是用于将驾驶室1的前端侧的部分固定在侧框架4上的构件。驾驶室1的前端由前支架5固定在侧框架4上。图2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从上方施加有负荷的状态的图。如图2所示,车顶10的后端与前端相比位于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上方。因此,若从车顶10的上方施加图2所示那样的车顶负荷,则比施加在框架13上的负荷大的负荷会施加在框架11上。其结果,负荷会集中地施加在位于框架11及第2框架15的下方的加强构造16上。但是,由于加强构造16具有加强部170,所以,在负荷集中地施加在框架11及第2框架15上时,能够如后所述支撑负荷而使得驾驶室1不会变形。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的图。图3是表示从A的方向观察图1中的加强构造16的构成的图。图4是图1中的加强构造16的X-X线剖视图。图5是表示加强部170的构成的图。第1框架160具有前方板部161、上方板部162、以及后方板部163。前方板部161是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前方侧的板部。前方板部16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上方板部162与前方板部161正交地被设置在前方板部161的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上端。上方板部162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后方板部163与上方板部162正交地被设置在上方板部162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端。后方板部163与前方板部161平行。后方板部163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后方板部163与前方板部161相比,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由于后方板部163与前方板部161相比车辆的高度方向上的长度较短,所以,加强构造16能够确保第1框架160的强度,并且使第1框架160轻量化。另外,后方板部163的长度是任意的。既可以是后方板部163比前方板部161长,或者也可以是后方板部163与前方板部161为相同的长度。加强部170被插入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被设置在第1框架160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前方板部161与上方板部162之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加强部170具有前面板部171、上面板部172、后面板部173、纵骨部174、以及平面部175。前面板部171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前面板部171与第1框架160的前方板部161接触。上面板部172从前面板部171的上端与前面板部171正交地向车辆的前后方向的后方延伸。上面板部172与第1框架160的上方板部162接触。后面板部173从上面板部172的后端与上面板部172正交地向车辆的高度方向的下方延伸。后面板部173与第1框架160的后方板部163接触。纵骨部174被设置在前方板部161的下端部与上方板部162的后端部之间。具体而言,纵骨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框架,其在驾驶室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具有前方板部、与上述前方板部正交的上方板部、以及与上述前方板部平行的后方板部,以及加强部,其被插入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并被设置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上述前方板部与上述上方板部之间。

【技术特征摘要】
2017.01.11 JP 2017-0027401.一种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框架,其在驾驶室的背面沿车辆的左右方向延伸,具有前方板部、与上述前方板部正交的上方板部、以及与上述前方板部平行的后方板部,以及加强部,其被插入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并被设置在上述第1框架的内侧的多个面之中的上述前方板部与上述上方板部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健太郎
申请(专利权)人:五十铃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