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纱机中的牵伸装置及其控制方法、以及具有该牵伸装置的环锭细纱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841736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纺纱机中的牵伸装置(11),具有前下罗拉(12)、中间下罗拉(13)、后下罗拉(14)、和用于分别独立驱动这些罗拉(12、13、14)的多个马达(15、16a、16b、17a、17b)。锁定机构(21),具有至少从前述纺纱机纺纱停止时起到既定期间内,至少阻止前述后下罗拉(14)向正转方向旋转。因此,可抑制机器停止中的下罗拉的回扭引起的纤维的过剩输送,从而抑制起动时的丝条不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详细地,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前下罗拉、中间下罗拉、后下罗拉、和分别独立地驱动这些罗拉的马达的牵伸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环锭细纱机或粗纱机等纺纱机,具有机器和沿着机器的纵长方向配置的多个纺纱锤。组装在这样的纺纱机中的牵伸装置,在机器的一端例如机头驱动多根下罗拉。由于这些下罗拉非常长,所以纺纱机起动时,在与机头相反侧的机尾上发生滞后扭转。特别是与各锤对应地卷挂皮圈的下皮圈罗拉,例如中间下罗拉,扭转增大。因为这样的下皮圈罗拉的滞后扭转,往往发生纺纱机的丝条不匀或断头。例如特开2002-220749号公报,提出为了防止环锭细纱机起动时的丝条不匀的发生而在环锭细纱机起动时几乎同时起动牵伸装置和锭子,使牵伸装置缓慢加速的控制方法。然后,增大牵伸装置的加速,之后使锭子以及牵伸装置加速到既定的运行旋转速度。又,特开2002-220750号公报,提出在环锭细纱机起动时首先驱动锭子驱动装置,一定时间后慢慢起动牵伸机构驱动装置的控制方法。此后,以起动时的6~10倍大小的下罗拉加速度驱动牵伸机构驱动装置。又,在特开昭58-18423号公报的牵伸装置上,具有配置在下皮圈罗拉前面的前下罗拉、配置在下皮圈罗拉后面的后下罗拉。在这样的构成中,在下皮圈罗拉上,通过前下罗拉或后下罗拉并利用机器两端传达驱动力。该公报提出在这样的牵伸装置的机尾的驱动部配置防倒退机构。防倒退机构在每次机器停止时动作,防止由机器的运行中产生的前述前下罗拉或后下罗拉的绞绕引起的下皮圈罗拉的倒退。前述防倒退装置,通过利用一对支承板以及作用杆把持下皮圈罗拉或后下罗拉的机尾部而锁定。当纺纱机起动而使前述把持解除时,根据解除信号使主马达起动,牵伸装置被驱动。结果,例如使后下罗拉在机器停止中也原样维持运行中的扭转。这样后下罗拉不会再进一步扭转,下皮圈罗拉的机尾以及机头同步起动。这样,前述特开2002-220749号公报以及特开2002-220750号公报,提出在纺纱机起动时使牵伸装置缓慢旋转。从而防止下罗拉的与驱动端相反侧的一端的滞后扭转,从而防止丝条不匀。但纺纱机上的丝条不匀,不仅起因于纺纱机起动时的下罗拉的滞后扭转,而且也有因纺纱机机器停止期间的下罗拉的回扭而发生的丝条不匀。本专利技术者,是在前下罗拉、中间下罗拉、以及后下罗拉分别独立地由马达驱动的细纱机中,与各下罗拉利用齿轮连结而利用1台马达驱动的构成比较,发现容易发生机器起动时的丝条不匀。其原因认为是由机器停止期间的中间下罗拉的回扭动作引起。要驱动卷挂了皮圈的中间下罗拉必须有大的转矩。因此,卷挂皮圈的中间下罗拉,与其他下罗拉相比,停止时的回扭量大。因此,在机器停止中即纺纱停止中,在各下罗拉的驱动马达停止时,中间下罗拉的自由端比驱动端更向前旋转的量,大于其他下罗拉的自由端比驱动端更向前旋转的量。由于这样的中间下罗拉的回扭,纤维束向前下罗拉的供给过剩。这成为机器起动时的丝条不匀的原因。但是,在前述特开2002-220749号公报以及特开2002-220750号公报中,没有关于这些丝条不匀的任何记述。因此,两文献的技术,不能防止机器停止期间的中间下罗拉的回扭动作引起的丝条不匀。又,在两文献的方法中,机器起动时的锭子的旋转速度与下罗拉的旋转速度之比、与正常状态的旋转速度比不同。因此而发生加捻不匀。又,前述特开昭58-18423号公报的牵伸装置,目的在于防止机器停止时的下皮圈罗拉例如中间下罗拉的倒退。该文献中,记述了防倒退装置直接把持下皮圈罗拉而防止倒退。并且在该文献中,记述了也可在下皮圈罗拉通过前面的下罗拉驱动的构成中,把持前面的下罗拉而防止下皮圈罗拉的扭转;或者也可在下皮圈罗拉通过后面的下罗拉驱动的构成中,把持后面的下罗拉而防止下皮圈罗拉的扭转。即,在基于特开昭58-18423号公报的记载的技术中,把持下后罗拉而可防止下皮圈罗拉的扭转的方法终究只限于下皮圈罗拉驱动后下罗拉的构成的情况。例如下皮圈罗拉以及后下罗拉相互独立地驱动的构成时,即使把持后下罗拉,也不能防止下皮圈罗拉的倒退。因此,根据特开昭58-18423号公报的技术,在各下罗拉独立驱动的构成的牵伸装置上,为了防止下皮圈罗拉的倒退,必须直接把持下皮圈罗拉。但是,在这样直接把持下皮圈罗拉的端部的构成中,不能充分抑制下皮圈罗拉的中间部的回扭。其结果,不能防止在下皮圈罗拉中间部的丝条不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抑制由机器停止期间的中间下罗拉的回扭引起的纤维过剩输送,可抑制机器起动时的丝条不匀。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案,提供纺纱机中的牵伸装置。牵伸装置具有前下罗拉、中间下罗拉、后下罗拉、和用于分别独立地驱动这些罗拉的多个马达。锁定机构至少从前述纺纱机纺纱停止时起到既定期间内,至少阻止后下罗拉向正转方向旋转。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方案,提供纺纱机中的牵伸装置的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包括利用多个马达分别独立驱动牵伸装置的前下罗拉、中间下罗拉以及后下罗拉。至少从前述纺纱机纺纱停止时起到既定期间内,阻止后下罗拉的至少向正转方向的旋转。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的特征以及优点,根据以下的详细说明和为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征而附带的图就可以了解。附图说明视为本专利技术的新的特征,特别在附加的权利要求书中表明。参照以下所示的当前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及其附带的图,就可理解具有目的以及利益的本专利技术。图1是表示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的牵伸装置的俯视图,省略了上罗拉。图2是机器停止中的图1的牵伸装置的局部俯视图。图3A以及图3B是分别表示锁定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图1以及图2说明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的一实施方式。图1表示沿环锭细纱机的机器的纵长方向延伸的牵伸装置11。如图1所示,3线式的牵伸装置11,具有沿机器的纵长方向延伸的一对前下罗拉12、配置在内侧的一对中间下罗拉13以及配置在更内侧的一对后下罗拉14。前下罗拉12支承在未图示的罗拉座的既定位置上。中间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通过沿相对于前述前下罗拉12离合的方向可调整位置的托架(未图示)支承。中间下罗拉13具有皮圈(未图示)。又,与各下罗拉12~14对应,前下罗拉、中间下罗拉以及后下罗拉(都未图示)设置成公知的构成。一对前下罗拉12的每一个形成在跨机器全长延伸的1根罗拉轴12a上。各中间下罗拉13被分割为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2根罗拉轴13a、13b。各后下罗拉14被分割为配置在同一轴线上的2根罗拉轴14a、14b。在本实施方式中,中间下罗拉13以及后下罗拉14分别在纵长方向的中央分割。其结果,2根罗拉轴13a、13b相互对称地形成,罗拉轴14a、14b也相互对称地形成。两前下罗拉12,在图1中位于左侧的机器的机头,即在机器的第1端,利用一个前罗拉驱动马达15驱动。前罗拉驱动马达15的旋转通过未图示的齿轮系传递给两罗拉轴12a。图1中位于左侧的一对罗拉轴13a,在机器的机头即第1端,利用一个第1中间罗拉驱动马达16a驱动。图1中位于右侧的一对罗拉轴13b,在机器的机尾即机器的第2端,利用一个第2中间罗拉驱动马达16b驱动。第1中间罗拉驱动马达16a的旋转,通过未图示的齿轮系传递给各罗拉轴13a。第2中间罗拉驱动马达16b的旋转,通过未图示的齿轮系传递给各罗拉轴13b。图1中位于左侧的一对罗拉轴14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牵伸装置(11),是纺纱机中的牵伸装置(11),具有前下罗拉(12)、中间下罗拉(13)、后下罗拉(14)、和用于分别独立地驱动这些罗拉(12、13、14)的多个马达(15、16a、16b、17a、17b),其特征在于:具有锁定机构(21、30、32~34),所述锁定机构(21、30、32~34)至少从前述纺纱机纺纱停止时起到既定期间内,至少阻止前述后下罗拉(14)向正转方向旋转。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久秋小岛直树藤井能理新美究筱崎丰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