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387733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7-08 11:08
电梯包括轿厢(10)和围绕轿厢(10)的轿厢框架(11),轿厢框架能够沿井引导轨道(25)上下移动,并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11A,11B)和两个相对的水平部分(11C,11D),每个竖直部(11A,11B)面向轿厢(10)的相应侧(10A,10B),轿厢(10)的底部(10C)利用弹性支撑器件(15A,15B)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部(11C)上。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利用相应引导布置(100,200)支撑在轿厢框架的相应竖直部上,由此,引导布置允许轿厢相对于轿厢框架竖直移动,而消除轿厢相对于轿厢框架水平移动。

Elevator.

The elevator includes a car (10) and a car frame (11) around a car (10), which can move up and down the well guided track (25), and include two relative vertical parts (11A, 11B) and two relative horizontal parts (11C, 11D), each vertical part (11A, 11B) facing the corresponding side of the car (10), and the bottom (10C) of the car (10). 15A (15B) is used to support the lower part of the car frame (11) (11C). Each side of the car (10) (10A, 10B) is supported on the corresponding vertical part of the car frame by the corresponding guide arrangement (100200), thus the guide arrangement allows the car to move vertically relative to the frame of the sedan car, while eliminating the horizontal movement of the sedan chamber relative to the frame of the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梯。
技术介绍
电梯通常包括轿厢、轿厢框架、电梯井、机房、升降机械、绳索和配重件。轿厢框架围绕轿厢,并可包括两个竖直支撑部和两个水平支撑部。升降机械可以定位在机房中,并可包括驱动器、电机、驱动滑轮和机械制动器。升降机械可在竖直延伸的电梯井中在竖直方向上上下移动轿厢框架以及轿厢。绳索可经由驱动滑轮将轿厢框架以及由此的轿厢连接到配重件。轿厢框架还可利用滑动器件支撑在沿电梯井的高度延伸的井引导轨道上。井引导轨道可以利用紧固托架支撑在井的侧壁结构上。滑动器件可与井引导轨道接合,并当轿厢在电梯井中上下移动时保持轿厢在水平平面中的位置。配重件可以类似的方式支撑在配重件井引导轨道上,配重件井引导轨道支撑在电梯井的壁结构上。轿厢可在建筑物的楼层之间运输人和/或货物。电梯井可形成为使得壁结构由实壁形成或使得壁结构由开放式钢结构形成。轿厢的底部可利用第一弹性支撑器件支撑在轿厢框架的下部水平部上。称重装置还可定位在轿厢底部和轿厢框架的下部水平部之间的空间中。称重装置可以是非接触式测距仪,其测量轿厢底部的下表面和称重装置之间的距离。弹性支撑器件的压缩与轿厢中的负载成比例。轿厢内的负载可以通过测量轿厢底部和非接触式测距仪之间的距离来测量。轿厢可以竖直移动使得轿厢底部的下表面和非接触式测距仪之间的距离可以与轿厢中的负载成比例地改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之目的涉及一种改进的电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梯在权利要求1中限定。电梯包括具有轿厢框架的轿厢,轿厢定位在轿厢框架内,轿厢框架可沿引导轨道上下移动,并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和两个相对的水平部,每个竖直部面向轿厢的相应侧,轿厢的底部利用弹性支撑器件支撑在轿厢框架的下部水平部上。轿厢的每一侧利用相应引导布置支撑在轿厢框架的相应竖直部上,由此,该引导布置允许轿厢相对于轿厢框架竖直移动,但是消除了轿厢相对于轿厢框架的水平移动。称重装置可以定位在轿厢底部和轿厢框架的下部水平部之间的空间中。称重装置可以是非接触式测距仪,其测量轿厢底部的下表面和称重装置之间的距离。由非接触式测距仪测量的距离与轿厢中的负载成比例。将轿厢的每一侧支撑在轿厢框架的竖直部上的引导布置使得轿厢可相对于轿厢框架在竖直方向上相当自由地移动。另一方面,消除了轿厢在水平方向上的移动。轿厢相对于轿厢框架的相当自由竖直移动有助于称重装置的精度。附图说明下面参考附图利用优选实施例更详细地描述本专利技术,附图中:图1示出电梯的剖视图;图2示出电梯轿厢的放大剖视图;图3示出电梯轿厢的侧视图;以及图4示出引导器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示出电梯的剖视图。电梯包括电梯轿厢10、轿厢框架11、电梯井20、机房30、升降机械50、绳索42和配重件41。轿厢框架11围绕轿厢10。升降机械50可以定位在机房30中。升降机械50可包括驱动器51、电机52、驱动滑轮53和机械制动器54。升降机械50在竖直延伸的电梯井20中在竖直方向Z上上下移动轿厢框架11以及由此的轿厢10。机械制动器54停止驱动滑轮53的旋转以及由此电梯轿厢10的移动。轿厢框架11通过绳索42经由驱动滑轮53连接到配重件41。轿厢框架11还利用井滑动器件27支撑在在井20中沿竖直方向延伸的井引导轨道25处。井滑动器件27可包括当轿厢框架11在电梯井20中上下移动时在井引导轨道25上滚动的滚轮或在井引导轨道25上滑动的滑动鞋(glidingshoes)。井引导轨道25利用紧固托架26附接到电梯井20中的侧壁结构21。当轿厢框架11在电梯井20中上下移动时,井滑动器件27保持轿厢11以及由此的轿厢10在水平平面中的位置。配重件41以对应方式支撑在配重件井引导轨道上,配重件井引导轨道附接到井20的壁结构21。轿厢10在建筑物的楼层之间运输人和/或货物。电梯井20可形成为使得壁结构21由实壁形成或使得壁结构21由开放式钢结构形成。图2示出电梯轿厢的放大剖视图。轿厢框架11以及由此的轿厢10可以在井20中沿井引导轨道25上下移动。轿厢框架11可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11A、11B和两个相对的水平部11C、11D。每个竖直部11A、11B面向轿厢10的相应侧10A、10B。轿厢10的底部10C可以利用弹性支撑器件15A、15B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部11C上。轿厢10的每一侧可以利用相应引导布置100、200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上,由此引导布置100、200允许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竖直移动,而消除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的水平移动。轿厢框架11可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11A、11B,它们可由相对的竖直支撑梁11A、11B形成。轿厢框架11还可包括两个相对的水平部11C、11D,它们可由相对的水平支撑梁11C、11D形成。轿厢10可包括由两个相对侧壁10A、10B形成的两个相对侧10A、10B、由壁10E形成的后侧10E、由具有开口和闭合开口的门的前壁10F形成的前侧10F、连接轿厢10的各侧10A、10B、10E、10F的下边缘的底部10C以及连接轿厢10的各侧10A、10B、10E、10F的上边缘的顶部10D。后壁10E和前壁10F在图3中示出。轿厢门在图中未示出。轿厢10由此形成封闭隔间,轿厢门在轿厢10的前壁上。人和/或货物可经由轿厢门进入轿厢10和离开轿厢10。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支撑梁11C可连接轿厢框架11的竖直支撑梁11A、11B的下端。轿厢框架11的上部水平支撑梁11D可连接轿厢框架11的竖直支撑梁11A、11B的上端。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支撑梁11C定位在轿厢10的底部10C下方。轿厢框架11的上部水平支撑梁11D定位在轿厢10的顶部10D上方。轿厢10的底部10C利用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支撑梁11C上。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可以由弹性形成。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另一方面可以由弹性支撑件形成。当轿厢10中的负载增加时,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会受压,由此,轿厢10的底部10C和轿厢框架11的水平支撑梁11C之间的距离Z1会减小。当轿厢10中的负载减小时,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另一方面会膨胀,由此,轿厢10的底部10C和轿厢框架11的水平支撑梁11C之间的距离Z1会增加。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的变形必须可逆,即当轿厢10中的负载减小时,它们必须回复它们的形状。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可以基本上沿竖直方向延伸。称重装置60可以定位在轿厢10的底部10C和下部水平支撑梁11C之间的空间中。称重装置60可以是非接触式测距仪,其测量轿厢10的底部10C的下表面和称重装置60之间的距离Z1。轿厢10的底部10C的下表面和称重装置60之间的距离Z1可以与轿厢10的重量成比例。与轿厢10中的较小负载相比,轿厢10中的更大负载会更大地压缩弹性器件15A、15B。轿厢10中的负载与轿厢10的底部10C的外表面和称重装置60之间的距离Z1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实验方式确定。距离Z1可以在轿厢10的空载情形中以及轿厢10中具有不同负载的情形中测量。称重装置60可以是基于激光的光学测距仪。轿厢10的相对侧10A、10B可以利用引导布置100、200支撑在轿厢框架11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电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梯,包括轿厢(10)和围绕轿厢(10)的轿厢框架(11),所述轿厢框架(11)能够沿井引导轨道(25)上下移动,并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11A,11B)和两个相对的水平部分(11C,11D),每个竖直部(11A,11B)面向轿厢(10)的相应侧(10A,10B),轿厢(10)的底部(10C)利用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部(11C)上,其特征在于,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利用相应引导布置(100,200)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上,由此,所述引导布置(100,200)允许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竖直移动,而消除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水平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包括轿厢(10)和围绕轿厢(10)的轿厢框架(11),所述轿厢框架(11)能够沿井引导轨道(25)上下移动,并包括两个相对的竖直部(11A,11B)和两个相对的水平部分(11C,11D),每个竖直部(11A,11B)面向轿厢(10)的相应侧(10A,10B),轿厢(10)的底部(10C)利用第一弹性支撑器件(15A,15B)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下部水平部(11C)上,其特征在于,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利用相应引导布置(100,200)支撑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上,由此,所述引导布置(100,200)允许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竖直移动,而消除轿厢(10)相对于轿厢框架(11)水平移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的引导布置(100,200)均包括两个引导器件(110),第一引导器件(110)在轿厢(10)的上端部定位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的一侧,第二引导器件(110)在轿厢(10)的下端部定位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部(11A,11B)的相对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轿厢(10)的每一侧(10A,10B)的引导布置(100,200)均包括四个引导器件(110),所述四个引导器件布置成使得第一对引导器件(110)在轿厢(10)的上端部定位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竖直部(11A,11B)的相对两侧,第二对引导器件(110)在轿厢(10)的下端部定位在轿厢框架(11)的相应部(11A,11B)的相对两侧。4.如权利要求2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器件(110)包括具有轴向方向的枢轴(111)以及引导部分(110),所述枢轴(111)能够在引导部分(110)内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所述引导部分(110)附接到轿厢框架(1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T卡帕宁O罗察莱宁周立朝
申请(专利权)人:通力股份公司通力电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芬兰,FI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