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666892 阅读: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2-17 16: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减轻在下梁的中间部产生的弯曲应力且能够实现包括下梁的轿厢框架的轻量化的电梯。电梯具有以跨越乘用轿厢的轿厢框架与平衡锤之间的状态在升降通道中下垂的补偿绳。轿厢框架具备以沿着升降通道而立起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的一对立式框架、架设于立式框架的上端部之间的上梁、架设于立式框架的下端部之间的下梁、配置于下梁的中间部的下方且连结了补偿绳的一端的绳头板、以及以将绳头板的两端部与下梁之间连结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的一对连结梁。连结梁从绳头板向下梁以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并且在与立式框架的下端部对应的位置连结到下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连结了补偿绳的轿厢框架的电梯。
技术介绍
用主绳在升降通道中悬挂乘用轿厢和平衡锤的吊桶式的电梯装配有抵消主绳的重量平衡的变化的补偿绳。补偿绳在跨越乘用轿厢的轿厢框架与平衡锤之间的状态下在升降通道中下垂。乘用轿厢的轿厢框架具有连结了补偿绳的一端的绳头板。绳头板配置于构成轿厢框架的下梁的下方,并且,经由一对纵梁而连结到下梁。纵梁沿着升降通道而立起,并且架设于绳头板的两端部与下梁的中间部之间。在电梯中,在下降中的乘用轿厢例如由于安全装置的工作而突然停止时,有时产生上升中的平衡锤由于惯性而跳起的称为系紧(Tie-Down)的现象。在发生系紧时,被称为系紧力的过大的负载作用到补偿绳。负载从绳头板经由纵梁而传递到下梁的中间部,所以在下梁的中间部产生大的弯曲应力。因此,在以往的轿厢框架中,为了使下梁的中间部能够承受大的弯曲应力,使用具有大的截面形状的高刚性的重型钢作为下梁。作为电梯的轿厢框架的现有技术文献,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实公昭63-40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然而,如果用高刚性的重型钢来构成下梁,则无法避免下梁整体上变重变大,包括轿厢框架的乘用轿厢的重量增大。其结果,电梯的卷扬机、建筑物的负担增大,成为导致电梯的成本上升的一个原因。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减轻在下梁的中间部产生的弯曲应力、并且能够实现包括下梁的轿厢框架的轻量化的电梯。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具有以下所示的方案1至6的特征。(方案1)一种电梯,其具有以跨越乘用轿厢的轿厢框架与平衡锤之间的状态在升降通道中下垂的补偿绳,所述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框架具备:一对立式框架,其以沿着所述升降通道立起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上梁,其架设于所述立式框架的上端部之间;下梁,其架设于所述立式框架的下端部之间;绳头板,其配置于所述下梁的中间部的下方,连结了所述补偿绳的一端;以及一对连结梁,其以将所述绳头板的两端部与所述下梁之间连结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所述连结梁从所述绳头板向所述下梁以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并且分别在与所述立式框架的所述下端部对应的位置连结到所述下梁。(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电梯,其中,还具备一对纵梁,所述一对纵梁以沿着所述升降通道立起的方式架设于所述绳头板的两端部与所述下梁的所述中间部之间,该纵梁介于所述连结梁之间。(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电梯,其中,还具备一对中间连结梁,所述一对中间连结梁在所述纵梁之间以将所述绳头板的两端部与所述下梁之间连结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所述中间连结梁从所述绳头板的两端部朝向所述下梁而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并且将所述中间连结梁的上端部连结到所述下梁的中间部。(方案4)根据方案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其中,还具备层叠于所述绳头板的横梁。(方案5)根据方案4所述的电梯,其中,将所述纵梁连结到所述横梁。(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电梯,其中,所述横梁被分割成分别连结了所述纵梁的一对梁要素,在连结了所述补偿绳的所述绳头板的中间部,使所述横梁断开。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梯,能够得到一种能够减轻在下梁的中间部产生的弯曲应力、并且能够实现包括下梁的轿厢框架的轻量化的电梯。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地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吊桶式的电梯的结构的主视图。图2是放大地示出图1的F2的部位的主视图。图3是沿着图2的F3-F3线的截面图。图4是从图2的箭头A的方向看去的第1轿厢框架和第2轿厢框架的侧视图。图5是第2实施方式的第1轿厢框架的下端部的主视图。图6是第3实施方式的第1轿厢框架的下端部的主视图。图7是从图6的箭头B的方向看去的第1轿厢框架和第2轿厢框架的侧视图。图8是第4实施方式的第1轿厢框架的下端部的主视图。图9是第5实施方式的第1轿厢框架的下端部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以下,参照图1至图4,说明第1实施方式。图1概略地示出吊桶式的电梯1。电梯1具有设置于建筑物的升降通道2,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经由未图示的导轨而能够升降移动地被支承支承于该升降通道2的内部。进而,具有驱动滑轮5的卷扬机6设置于升降通道2的上端的机械室7。主绳8缠绕悬挂于卷扬机6的驱动滑轮5。主绳8按1:1的绕绳比在升降通道2中悬挂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因此,通过卷扬机6的驱动滑轮5将主绳8卷起或者反绕,从而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沿着升降通道2进行升降移动。在乘用轿厢3的底部与平衡锤4的下端部之间架设多根补偿绳10。补偿绳10从乘用轿厢3和平衡锤4向升降通道2的底下垂。进而,将多个缓冲器11设置于升降通道2的底。缓冲器11是在乘用轿厢3由于某些原因而行驶超过建筑物的最下层时弹性地接住乘用轿厢3的要素,从升降通道2的底向乘用轿厢3突出。如图1所示,乘用轿厢3具备轿厢主体13、第1轿厢框架14和第2轿厢框架15。轿厢主体13是规定乘客进行乘降的轿厢室的要素,例如形成为四方形的箱状。第1轿厢框架14和第2轿厢框架15支承轿厢主体13,并且在轿厢主体13的纵深方向上保持间隔地配置。第1轿厢框架14和第2轿厢框架15具有相互相同的结构。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以位于轿厢主体13的前侧的第1轿厢框架14为代表进行说明,对于第2轿厢框架15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其说明。第1轿厢框架14具备一对立式框架17a、17b、上梁18和下梁19作为主要要素。立式框架17a、17b、上梁18和下梁19例如由笔直的重型钢构成。作为重型钢,能够使用槽钢、H型钢、I型钢、T型钢和角钢等,关于重型钢的截面的形状没有特别的制约。立式框架17a、17b以沿着升降通道2立起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立式框架17a、17b在与引导乘用轿厢3的导轨邻接的位置将轿厢主体13夹在其间而对置。上梁18水平架设于立式框架17a、17b的上端部之间。上梁18横穿轿厢主体13的上方,在该上梁18的中间部连结主绳8的一端。下梁19水平架设于立式框架17a、17b的下端部之间。下梁19横穿轿厢主体13的下方。底板支承框架21安装于下梁19上。底板支承框架21隔着防振橡胶而支承轿厢主体13的底板。如图2至图4所示,在第1轿厢框架14和第2轿厢框架15的下方配置绳头板23。绳头板23是具有规定的厚度的四方形的板,由第1轿厢框架14的下梁19和第2轿厢框架15的下梁19来支承。具体叙述的话,如图3所示,绳头板23具有第1至第4角部23a、23b、23c、23d。绳头板23的第1角部23a和第2角部23b位于第1轿厢框架14的下梁19的中间部的正下方,并且在该下梁19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绳头板23的第3角部23c和第4角部23d位于第2轿厢框架15的下梁19的中间部的正下方,并且在该下梁19的长度方向上相互分离。因此,绳头板23的第1角部23a和第3角部23c位于绳头板23的一端部。绳头板23的第2角部23b和第4角部23d位于绳头板23的另一端部。绳头板23的第1角部23a和第2角部23b连结到第1轿厢框架14的下梁19。同样地,绳头板23的第3角部23c和第4角部23d连结到第2轿厢框架15的下梁19。绳头板23相对于两根下梁19的连结构造相互相同,所以以第1轿厢框架14的下梁19一侧为代表进行说明。如图2至图4所示,位于绳头板23的一端部的第1角部23a经由纵梁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梯,其具有以跨越乘用轿厢的轿厢框架与平衡锤之间的状态在升降通道中下垂的补偿绳,所述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框架具备:一对立式框架,其以沿着所述升降通道立起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上梁,其架设于所述立式框架的上端部之间;下梁,其架设于所述立式框架的下端部之间;绳头板,其配置于所述下梁的中间部的下方,连结了所述补偿绳的一端;以及一对连结梁,其以将所述绳头板的两端部与所述下梁之间连结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所述连结梁从所述绳头板向所述下梁以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并且分别在与所述立式框架的所述下端部对应的位置连结到所述下梁。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2.26 JP 2016-0354981.一种电梯,其具有以跨越乘用轿厢的轿厢框架与平衡锤之间的状态在升降通道中下垂的补偿绳,所述电梯的特征在于,所述轿厢框架具备:一对立式框架,其以沿着所述升降通道立起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上梁,其架设于所述立式框架的上端部之间;下梁,其架设于所述立式框架的下端部之间;绳头板,其配置于所述下梁的中间部的下方,连结了所述补偿绳的一端;以及一对连结梁,其以将所述绳头板的两端部与所述下梁之间连结的方式,相互保持间隔地配置,所述连结梁从所述绳头板向所述下梁以相互远离的方式倾斜,并且分别在与所述立式框架的所述下端部对应的位置连结到所述下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其特征在于,还具备一对纵梁,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优治村尾洋辅
申请(专利权)人: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