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18272250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3 15: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包括用于对车辆内饰板的边缘进行浇注的多个边缘浇道组件和用于对所述车辆内饰板的内部进行浇注的多个内部浇道组件;每个所述边缘浇道组件和每个所述内部浇道组件分别包括用于与外部的热流道板连通的热流道、位于所述热流道下方并与所述热流道连通的冷流道和设置在所述冷流道的冷流道出料口上的浇口;所述浇口包括有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连通的浇口空腔和与所述浇口空腔连通的浇口出料口;其中,在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至所述浇口出料口的方向上,所述浇口空腔的厚度逐渐变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浇注系统,可以满足车辆内饰板的薄壁成型需要,节约了成本,并利于快速成型。

A gating system for the molding of vehicle interior panels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gating system for the shaping of a vehicle interior plate,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edge runner components for pouring on the edge of a vehicle interior plate and a plurality of internal runner components for pouring in the interior of the vehicle interior; each of the edge runner components and each of the internal runner groups. The part comprises a hot flow channel connected with an external hot runner plate, a cold passage connected to the heat flow path and connected with the heat flow channel, and a gate on the cold flow outlet outlet of the cold flow channel. The gate comprises a pouring cavity connected with the cold channel outlet and the cavity connected with the gate. The thickness of the gate cavity gradually decreases from the direction of the discharge passage of the cold runner to the outlet of the gate. The gating system of the utility model can meet the needs of thin-wall molding of vehicle interior panels, save cost and facilitate rapid prototyping.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
本技术涉及汽车内饰板浇注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轻量化不仅能降低燃油消耗,做到有效的节能减排,同时也能减少各大车企原材料的成本压力,有着不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未来汽车发展的必然趋势。减小零件壁厚是零件减重的重要措施,因此零件薄壁化是以后的设计方向。薄壁设计技术是指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基础上,将零件局部的壁厚从普通的2.5mm减薄至1.8mm,从而减轻零件的整体重量。以薄壁门板为例,因为有碰撞性能的要求,关键区域需要维持原壁厚2.5mm,非关键区域采用1.8mm壁厚。零件薄壁化及壁厚不均匀化给成型带来了极大的挑战:薄壁化设计填充困难需要更大注塑压力,更多的锁模力,零件容易产生飞边,且会引起注塑机吨位上升带来的成本上升等问题;壁厚不均引起注塑压力分布不均,薄壁区域对于压力分布很敏感,零件表面会出现应力痕等外观问题;壁厚不均,塑料件在填充时受到的阻力不一致,填充速度变化导致流动前沿温度分布不均,零件表面容易出现光泽不一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其可以满足薄壁成型的需要。本技术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包括用于对车辆内饰板的边缘进行浇注的多个边缘浇道组件和用于对所述车辆内饰板的内部进行浇注的多个内部浇道组件;每个所述边缘浇道组件和每个所述内部浇道组件分别包括用于与外部的热流道板连通的热流道、位于所述热流道下方并与所述热流道连通的冷流道和设置在所述冷流道的冷流道出料口上的浇口;所述浇口包括有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连通的浇口空腔和与所述浇口空腔连通的浇口出料口;其中,在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至所述浇口出料口的方向上,所述浇口空腔的厚度逐渐变小。进一步地,在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至所述浇口出料口的方向上,所述浇口空腔的宽度逐渐增加。进一步地,所述浇口包括浇口上表面和浇口下表面,所述浇口空腔位于所述浇口上表面与所述浇口下表面之间;所述浇口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浇口上表面上。进一步地,所述浇口出料口位于所述浇口上远离所述冷流道出料口的前端上。进一步地,该浇注系统包括5个边缘浇道组件和5个内部浇道组件。进一步地,至少一个所述内部浇道组件的所述热流道上设置有两个所述冷流道,每个所述冷流道上设置有一个所述浇口。进一步地,5个边缘浇道组件为别为相互间隔设置的1号边缘浇道组件、2号边缘浇道组件、3号边缘浇道组件、4号边缘浇道组件和5号边缘浇道组件;所述1号边缘浇道组件、所述2号边缘浇道组件、所述3号边缘浇道组件和所述4号边缘浇道组件呈扇形排列。进一步地,5个内部浇道组件包括相互间隔设置的1号内部浇道组件、2号内部浇道组件、3号内部浇道组件、4号内部浇道组件和5号内部浇道组件;其中,所述1号内部浇道组件与所述2号内部浇道组件形成第一排内部浇道组件;所述3号内部浇道组件、所述4号内部浇道组件和所述5号内部浇道组件形成第二排内部浇道组件;所述第一排部浇道组件与所述第二排内部浇道组件平行设置;所述第二排内部浇道组件位于所述第一排内部浇道组件与呈扇形排列的所述1号边缘浇道组件、所述2号边缘浇道组件、所述3号边缘浇道组件和所述4号边缘浇道组件之间;所述5号边缘浇道组件位于所述第二排内部浇道组件的延伸线上,并位于所述5号内部浇道组件的外侧。进一步地,所述1号内部浇道组件的所述热流道上设置有两个所述冷流道,每个所述冷流道上设置有一个所述浇口。进一步地,在沿着所述第一排部浇道组件的延伸方向上,所述3号内部浇道组件位于所述1号内部浇道组件与所述2号内部浇道组件之间;所述3号内部浇道组件与所述4号内部浇道组件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4号内部浇道组件与所述5号内部浇道组件之间的距离。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对浇口空腔进行特殊设计,使其在从冷流道出料口至浇口出料口的方向上,浇口空腔的厚度逐渐变小,从而可以使得流经浇口出料口的物料保持有足够的压力,保持物料填充速度,可以实现快速均匀浇注。通过对浇口空腔进行特殊设计,在从冷流道出料口至浇口出料口的方向上,浇口空腔的宽度逐渐增加,可以使得浇口空腔内的物料均匀地流向浇口出料口,然后实现均匀浇注。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浇注系统对车辆内饰板进行浇注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浇注系统的俯视图;图3为热流道、冷流道和浇口连接示意图;图4为通过浇口浇注车辆内饰板的示意图;图5为冷流道与浇口的剖视图;图6为冷流道与浇口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5所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6成型的浇注系统,包括用于对车辆内饰板6的边缘进行浇注的多个边缘浇道组件1和用于对车辆内饰板6的内部进行浇注的多个内部浇道组件2。每个边缘浇道组件1和每个内部浇道组件2分别包括用于与外部的热流道板连通的热流道3、位于热流道3下方并与热流道3连通的冷流道4和设置在冷流道4的冷流道出料口41上的浇口5。浇口5包括有与冷流道出料口41连通的浇口空腔52和与浇口空腔52连通的浇口出料口51。其中,在从冷流道出料口41至浇口出料口51的方向上,浇口空腔52的厚度逐渐变小。边缘浇道组件1用于对车辆内饰板6的边缘进行浇注,内部浇道组件2用于对车辆内饰板6的内部进行浇注,从而可以整个车辆内饰板6进行浇注成型。边缘浇道组件1和内部浇道组件2分别包括热流道3、冷流道4和浇口5。热流道3用于与外部的热流道板连通。冷流道4位于热流道3下方并与热流道3连通。冷流道4上具有冷流道出料口41,浇口5设置在冷流道出料口41上。热流道3内具有保温元件,可以使得从热流道板进入的物料在热流道3内保温。为了避免温度流失,将冷流道4设计的比较短,并将冷流道4设置在热流道3的下方,使得物料可以快速通过冷流道4,然后经流道出料口41进入浇口5,最后经浇口出料口51在车辆内饰板6的指定位置进行浇注。为了提高物料从浇口出料口51流出的速度,将浇口做出了特殊设计:浇口5内具有浇口空腔52,其与流道出料口41连通,浇口5上的浇口出料口51与流道出料口41相对。并将浇口空腔52设计为在垂直方向上的高度或厚度逐渐变化,具体如下:在从冷流道出料口41至浇口出料口51的方向上,浇口空腔52的厚度逐渐变小。该处所指的厚度为浇口空腔52沿着竖直方向或热流道的延伸方向所在的高度。通过对浇口空腔52进行特殊设计,使其在从冷流道出料口41至浇口出料口52的方向上,浇口空腔52的厚度逐渐变小,从而可以使得流经浇口出料口51的物料保持有足够的压力,保持物料填充速度,可以实现快速均匀浇注,并可以使得物料在浇注区域快速流动,进而实现薄壁浇注。较佳地,如图5-6所示,在从冷流道出料口41至浇口出料口51的方向上,浇口空腔52的宽度逐渐增加。通过对浇口空腔52进行特殊设计,在从冷流道出料口41至浇口出料口51的方向上,浇口空腔52的宽度逐渐增加,可以使得浇口空腔52内的物料均匀地流向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车辆内饰板的边缘进行浇注的多个边缘浇道组件和用于对所述车辆内饰板的内部进行浇注的多个内部浇道组件;每个所述边缘浇道组件和每个所述内部浇道组件分别包括用于与外部的热流道板连通的热流道、位于所述热流道下方并与所述热流道连通的冷流道和设置在所述冷流道的冷流道出料口上的浇口;所述浇口包括有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连通的浇口空腔和与所述浇口空腔连通的浇口出料口;其中,在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至所述浇口出料口的方向上,所述浇口空腔的厚度逐渐变小。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内饰板成型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对车辆内饰板的边缘进行浇注的多个边缘浇道组件和用于对所述车辆内饰板的内部进行浇注的多个内部浇道组件;每个所述边缘浇道组件和每个所述内部浇道组件分别包括用于与外部的热流道板连通的热流道、位于所述热流道下方并与所述热流道连通的冷流道和设置在所述冷流道的冷流道出料口上的浇口;所述浇口包括有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连通的浇口空腔和与所述浇口空腔连通的浇口出料口;其中,在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至所述浇口出料口的方向上,所述浇口空腔的厚度逐渐变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冷流道出料口至所述浇口出料口的方向上,所述浇口空腔的宽度逐渐增加。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包括浇口上表面和浇口下表面,所述浇口空腔位于所述浇口上表面与所述浇口下表面之间;所述浇口出料口设置在所述浇口上表面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浇口出料口位于所述浇口上远离所述冷流道出料口的前端上。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浇注系统包括5个边缘浇道组件和5个内部浇道组件。6.根据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内部浇道组件的所述热流道上设置有两个所述冷流道,每个所述冷流道上设置有一个所述浇口。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5个边缘浇道组件为别为相互间隔设置的1号边缘...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以国胡执中向良明周淑渊唐驰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