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46692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20 02:2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包括进胶单元,以及出胶管;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均设置有弯管,所述第一进胶单元设置包括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直管的端口处且分别与所述直管贯通连接的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分别与所述直管两侧的弯管贯通连接,两所述弯管的出口均与所述出胶管交汇贯通连为一体。以此结构设计的流道结构,能够通过多个进胶单元的设置,方便的将多种胶水引入并与出胶管交汇后流出,此外,通过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的设置,有效减小了出胶口入口处的挤压力,避免因胶水过于集中而造成胶口堵塞。

An effective runner structure for reducing the extrusion pressure of the outlet of the rubber hose

The present invention discloses a flow channel structure that effectively reduces extrusion pressure on the inlet of a hose, including a glue feeding unit, and a rubber hose; the second injection unit and the third inlet unit are provided with a bend, and the first injection unit is provided with a straight pipe, and a port arranged at the direct pipe and respectively intersecting with the straight pipe. The first branch pipe and the second branch pipe are connected, and the first branch pipe and the second branch pipe are connected to the elbow on both sides of the straight pipe respectively, and the exits of the two pipes are all connected with the exportation hose. Based on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channel structure, through several glue feeding unit set, convenient to many kinds of glue and hose into the intersection of outflow, in addition, through the first branch pipe and second branch pipe set,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ressure at the entrance of the glue mouth, avoid glue mouth blockage caused by glue too focu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注胶
,尤其涉及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下的流道结构中,当多胶口的胶口在同一出胶口的入口汇集时,将会使得出胶口入口处的挤压力增大,进而很容易造成胶口的堵塞,影响多种胶水的混合。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处的挤压力的流道结构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包括多个依此并排连接的进胶单元,以及与所述多个进胶单元的出胶端交汇贯通为一体的出胶管;所述出胶管的下端的腔体内径呈依次缩小设置,所述进胶单元包括第一进胶单元,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进胶单元两侧的第二进胶单元和第三进胶单元,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均设置有弯管,所述第一进胶单元设置包括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直管的端口处且分别与所述直管贯通连接的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分别与所述直管两侧的弯管贯通连接,两所述弯管的出口均与所述出胶管交汇贯通连为一体。其中,所述直管与所述出胶管同轴贯通设置。其中,所述弯管包括与所述进胶单元的进胶嘴贯通连接的第一弯管段,以及与所述第一弯管段贯通连接的第二弯管段。其中,所述第一弯管段与所述第二弯管段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设置。其中,所述直管的内径与所述弯管的内径相等。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包括多个依此并排连接的进胶单元,以及与所述多个进胶单元的出胶端交汇贯通为一体的出胶管;所述出胶管的下端的腔体内径呈依次缩小设置,所述进胶单元包括第一进胶单元,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进胶单元两侧的第二进胶单元和第三进胶单元,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均设置有弯管,所述第一进胶单元设置包括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直管的端口处且分别与所述直管贯通连接的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分别与所述直管两侧的弯管贯通连接,两所述弯管的出口均与所述出胶管交汇贯通连为一体。以此结构设计的流道结构,能够通过多个进胶单元的设置,方便的将多种胶水引入并与出胶管交汇后流出,此外,通过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的设置,有效减小了出胶口入口处的挤压力,避免因胶水过于集中而造成胶口堵塞。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结合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包括多个依此并排连接的进胶单元,以及与所述多个进胶单元的出胶端交汇贯通为一体的出胶管1;所述出胶管1的下端的腔体内径呈依次缩小设置,所述进胶单元包括第一进胶单元21,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进胶单元21两侧的第二进胶单元22和第三进胶单元23,所述第二进胶单元22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23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二进胶单元22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23均设置有弯管,所述第一进胶单元21设置包括直管221,以及设置于所述直管221的端口处且分别与所述直管221贯通连接的第一分支管222和第二分支管223,所述第一分支管222和第二分支管223分别与所述直管221两侧的弯管贯通连接,两所述弯管的出口均与所述出胶管1交汇贯通连为一体,所述直管221与所述出胶管1同轴贯通设置,所述弯管包括与所述进胶单元的进胶嘴213贯通连接的第一弯管段211,以及与所述第一弯管段211贯通连接的第二弯管段212,所述第一弯管段211与所述第二弯管段212之间的夹角呈钝角设置,所述直管221的内径与所述弯管的内径相等。采用上述结构设计的流道结构,能够通过多个进胶单元的设置,方便的将多种胶水引入并与出胶管交汇后流出,以此结构设计,结构紧凑,方便胶水混合,由于出胶管1的下端的腔体内径呈依次缩小设置,因此能够在外力挤压作用下,加速多种胶水之间的融合,此外,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的设置,有效减小了出胶管管口的挤压力,避免因胶水过于集中而造成胶口堵塞。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依此并排连接的进胶单元,以及与所述多个进胶单元的出胶端交汇贯通为一体的出胶管;所述出胶管的下端的腔体内径呈依次缩小设置,所述进胶单元包括第一进胶单元,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进胶单元两侧的第二进胶单元和第三进胶单元,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均设置有弯管,所述第一进胶单元设置包括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直管的端口处且分别与所述直管贯通连接的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分别与所述直管两侧的弯管贯通连接,两所述弯管的出口均与所述出胶管交汇贯通连为一体。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效减小出胶管入口挤压力的流道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依此并排连接的进胶单元,以及与所述多个进胶单元的出胶端交汇贯通为一体的出胶管;所述出胶管的下端的腔体内径呈依次缩小设置,所述进胶单元包括第一进胶单元,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第一进胶单元两侧的第二进胶单元和第三进胶单元,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结构相同,且所述第二进胶单元和所述第三进胶单元均设置有弯管,所述第一进胶单元设置包括直管,以及设置于所述直管的端口处且分别与所述直管贯通连接的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所述第一分支管和第二分支管分别与所述直管两侧的弯管贯通连接,两所述弯管的出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鑫光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华控注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