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229659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16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包括码头,码头外侧壁上设有防撞机构;防撞机构包括第一防撞机构、第二防撞机构、第三防撞机构、缓冲腔和密封护板,缓冲腔上连接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进气管道与气泵相连接,出气管道上设有防爆插板,本发明专利技术防撞性能好,提高了使用寿命,保证了安全性。 1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撞保护结构,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
技术介绍
码头是海边、江河边专供轮船或渡船停泊,让乘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建筑物。通常见于水陆交通发达的商业城市。人类利用码头,作为渡轮泊岸上落乘客及货物之用,其次还可能是吸引游人,及约会集合的地标。在码头周边常见的建筑或设施有邮轮、渡轮、货柜船、仓库、海关、浮桥、鱼市场、海滨长廊、车站、餐厅、或者商场等。由于船舶不管在航道行驶时经过桥梁还是在港口进行停靠时,船体如果与桥梁的桥墩或码头接触碰撞时,以及船体停靠码头后,由于水流的作用,船体与防撞装置会有一定的相对移动,而传统的防撞装置在设计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导致防撞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虽然能够很好地克服船体对码头或桥墩的正面冲击力,但是船体与防撞装置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产生的作用力,防撞装置由于设计时并未有相关措施,无法抵御侧向力,导致防撞装置容易损坏,最终致使防撞装置的实际使用寿命总是达不到设计使用寿命,甚至导致码头的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防撞性能好,提高了使用寿命,保证了安全性。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包括码头,码头外侧壁上设有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第一防撞机构、第二防撞机构、第三防撞机构、缓冲腔和密封护板,长方体结构的缓冲腔设置在码头内,密封护板固定在缓冲腔的内壁上使缓冲腔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缓冲腔内设有缓冲压板,缓冲压板一端为压合端、另一端为连接端,压合端可滑动的设置在密封护板上,连接端与缓冲腔间隙配合,缓冲压板的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凹槽,其压合端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缓冲腔上连接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进气管道与气泵相连接,出气管道上设有防爆插板;所述第一防撞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两侧的第一防撞板、第一调节板,第一防撞板为圆形结构,第一防撞板与第一支撑杆同轴设置,第一调节板为长方体结构,第一支撑杆穿过码头使第一调节板设置在第一凹槽中,第一调节板与第一凹槽通过第一弹簧加以连接;所述第二防撞机构的数量为4-8个,第二防撞机构成圆周状设置在第一支撑杆外部、且位于第一防撞板投影覆盖的范围内,第二防撞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和第二防撞板,圆形结构的第二防撞板与第二支撑杆同轴设置,第二支撑杆穿过码头固定在缓冲压板的连接端上,第一防撞板上设有与第二防撞机构相同数量的第一导条,第一导条穿过第二防撞板、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二支撑杆内的第一导槽中,第二防撞板与第一防撞板之间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包覆在第一导条外部;所述第三防撞机构的数量为6-12个,第三防撞机构成圆周状设置在第二防撞机构外部、且位于第一防撞板投影覆盖的范围内,第三防撞机构为圆台形结构的防撞块。上述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凹槽为长方体结构,第一凹槽与第一调节板间隙配合。上述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防撞板的外缘处设有若干第二导条,第二导条插入式的设置在码头上的第二导槽中,第二导条位于第三防撞机构外部。上述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其中,所述缓冲腔内设有气压传感器,气压传感器与第二凹槽对应设置,进气管道上设有调节阀门,气压传感器、调节阀门分别与PLC控制器相连接。上述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其中,所述第一防撞板上设有若干承压凸台和一个承压凹槽,承压凹槽设置在第一防撞板的中心处,承压凸台成圆周状设置在承压凹槽的外部,承压凸台为球冠形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使用原理为:未使用时,通过气泵相缓冲腔内充入气体,缓冲压板在气压的作用下向外顶出,当船舶靠岸时,船体首先与第一防撞板接触,第一防撞机构在第一弹簧的第一层缓冲作用下向缓冲压板运动,当第一防撞板与第二防撞板接触后,第二防撞机构推动缓冲压板,与缓冲腔相配合进行第二重缓冲,若船舶继续靠近码头,直至第一防撞板与第三防撞机构直接接触,进行第三重缓冲,船舶停止运动,气缸传感器实时监测缓冲腔内的气压值,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通过调节阀门来控制缓冲腔内的气压在合理范围内,与此同时,若缓冲腔内气压过大,防爆插板断裂,起到了泄气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安全性能。本专利技术采用三重分级式的缓冲方式,缓冲效果好,防撞性能好,提高了使用寿命,保证了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剖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控制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变径管道结构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专利技术保护范围。附图标记码头1、第一防撞机构2、第二防撞机构3、第三防撞机构4、缓冲腔5、密封护板6、压合端7、连接端8、第一凹槽9、第二凹槽10、进气管道11、出气管道12、防爆插板13、变径管道14、第一支撑杆15、第一防撞板16、第一调节板17、第一弹簧18、第二支撑杆19、第二防撞板20、第一导条21、第一导槽22、第二弹簧23、第二导条24、第二导槽25、气压传感器26、调节阀门27、承压凸台28、承压凹槽29、缓冲压板30、气泵31。如图所示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包括码头1,码头外侧壁上设有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第一防撞机构2、第二防撞机构3、第三防撞机构4、缓冲腔5和密封护板6,长方体结构的缓冲腔设置在码头内,密封护板固定在缓冲腔的内壁上使缓冲腔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缓冲腔内设有缓冲压板30,缓冲压板一端为压合端7、另一端为连接端8,压合端可滑动的设置在密封护板上,连接端与缓冲腔间隙配合,缓冲压板的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凹槽9,其压合端上设有第二凹槽10;所述缓冲腔上连接有进气管道11和出气管道12,进气管道与气泵31相连接,出气管道上设有防爆插板13;所述出气管道水平的设置在码头中,出气管道的出气口位于码头外侧壁上,出气管道与缓冲腔之间通过变径管道14加以连接,变径管道与缓冲腔的连接端的内径为d1,变径管道与出气管道连接端的内径为d2,d2=4*d1;所述第一防撞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15和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两侧的第一防撞板16、第一调节板17,第一防撞板为圆形结构,第一防撞板与第一支撑杆同轴设置,第一调节板为长方体结构,第一支撑杆穿过码头使第一调节板设置在第一凹槽中,第一凹槽为长方体结构,第一凹槽与第一调节板间隙配合,第一调节板与第一凹槽通过第一弹簧18加以连接;所述第二防撞机构的数量为4-8个,第二防撞机构成圆周状设置在第一支撑杆外部、且位于第一防撞板投影覆盖的范围内,第二防撞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19和第二防撞板20,圆形结构的第二防撞板与第二支撑杆同轴设置,第二支撑杆穿过码头固定在缓冲压板的连接端上,第一防撞板上设有与第二防撞机构相同数量的第一导条21,第一导条穿过第二防撞板、插入式的设置在第二支撑杆内的第一导槽22中,第二防撞板与第一防撞板之间设有第二弹簧23,第二弹簧包覆在第一导条外部;所述第三防撞机构的数量为6-12个,第三防撞机构成圆周状设置在第二防撞机构外部、且位于第一防撞板投影覆盖的范围内,第三防撞机构为圆台形结构的防撞块,所述第一防撞板的外缘处设有若干第二导条24,第二导条插入式的设置在码头上的第二导槽25中,第二导条位于第三防撞机构外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其特征为,包括码头,码头外侧壁上设有防撞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码头的防撞保护结构,其特征为,包括码头,码头外侧壁上设有防撞机构;所述防撞机构包括第一防撞机构、第二防撞机构、第三防撞机构、缓冲腔和密封护板,长方体结构的缓冲腔设置在码头内,密封护板固定在缓冲腔的内壁上使缓冲腔形成一个密封的腔体;缓冲腔内设有缓冲压板,缓冲压板一端为压合端、另一端为连接端,压合端可滑动的设置在密封护板上,连接端与缓冲腔间隙配合,缓冲压板的连接端上设有第一凹槽,其压合端上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缓冲腔上连接有进气管道和出气管道,进气管道与气泵相连接,出气管道上设有防爆插板;所述第一防撞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和固定在第一支撑杆两侧的第一防撞板、第一调节板,第一防撞板为圆形结构,第一防撞板与第一支撑杆同轴设置,第一调节板为长方体结构,第一支撑杆穿过码头使第一调节板设置在第一凹槽中,第一调节板与第一凹槽通过第一弹簧加以连接;所述第二防撞机构的数量为4-8个,第二防撞机构成圆周状设置在第一支撑杆外部、且位于第一防撞板投影覆盖的范围内,第二防撞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和第二防撞板,圆形结构的第二防撞板与第二支撑杆同轴设置,第二支撑杆穿过码头固定在缓冲压板的连接端上,第一防撞板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玉开
申请(专利权)人:来安县祥瑞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