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42876 阅读:14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14: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该用于汽车的变速箱为具有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的三轴式变速箱,具有多处支承结构,特别对于后部支承板结构,实现了对输入轴和输出轴配合端的共同支承作用,结构简单、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
,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技术介绍
传统变速箱分为双轴式变速箱、三轴式变速箱和行星齿轮式变速箱。对于三轴式变速箱而言,即包括输入轴、中间轴和输出轴,其结构复杂,而且中间轴跨度长,三个轴的支承位设计较难,特别对于输入轴和输出轴的邻接处的支承设计更加困难,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速箱。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中间壳体、前端壳体和后端壳体,所述中间壳体的轴向尺寸最大以构成所述壳体的主体部分,所述前端壳体通过多个前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前端面上,所述后端壳体通过多个后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后端面上;输入轴、输出轴和中间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通过多个挡位齿轮副传动,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联动,从而由所述输出轴输出经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的动力;第一前轴承、第二前轴承,所述第一前轴承和所述第二前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前端,所述第二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前端;第一后轴承和第二后轴承,所述第一后轴承和所述第二后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二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后端;第一中前部轴承、第二中前部轴承以及中前部支承板,所述中前部支承板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前端壳体,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和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前部支承板上,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中前部,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中前部;后部支承板,所述后部支承板位于所述中间壳体和所述后端壳体的交界处且与所述后端壳体固定,所述后部支承板包括:后部支承板本体、第一环形凸缘和第二环形凸缘,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设置有支承孔,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油槽,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二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二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一凸缘油槽,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与所述第一凸缘油槽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的朝向所述支承孔的内端连通所述支承孔以适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二凸缘油槽,所述第二凸缘油槽用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导油盘,所述导油盘与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导油盘用于收集飞溅润滑油并将收集的所述润滑油输出至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以入口端高、出口端低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且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外轴承、内轴承,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布置并与所述中间轴平行间隔开,所述输出轴的朝向所述输入轴的一端构造为空心轴套,所述空心轴套与所述支承孔之间设置有所述外轴承,所述输入轴的所述一端嵌入所述空心轴套内并与所述空心轴套之间设置所述内轴承,从而使得所述后部支承板支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嵌套配合端部。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倒挡中间齿轮、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所述输入轴上还空套设置有四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和七挡主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空套设置有倒挡输出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还固定设置有四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七挡从动齿轮和中间轴输出齿轮;所述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输出轴输出齿轮,所述输出轴输出齿轮与所述中间轴输出齿轮啮合;倒挡惰轮轴,所述倒挡惰轮轴上空套设置有倒挡惰轮;其中,所述倒挡中间齿轮与所述倒挡惰轮啮合而所述倒挡惰轮与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一挡齿轮副,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二挡齿轮副,所述三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三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三挡齿轮副,所述四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四挡齿轮副,所述五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五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五挡齿轮副,所述输入轴可选择性地接合所述空心轴套从而接合所述输出轴以构成直接挡,所述直接挡为六挡,所述七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七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七挡齿轮副;一倒挡同步器、二三挡同步器、四五挡同步器、六七挡同步器,所述一倒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和所述一挡从动齿轮,所述二三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中间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三挡从动齿轮,所述四五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四挡主动齿轮和所述五挡主动齿轮,所述六七挡同步器设置在所述输入轴上且用于选择性地接合所述七挡主动齿轮和所述空心轴套。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倒挡中间齿轮、所述一挡主动齿轮、所述二挡主动齿轮、所述三挡主动齿轮、所述四挡主动齿轮、所述五挡主动齿轮、所述七挡主动齿轮在从前向后的方向上依次布置;所述中前部支承板位于所述一挡主动齿轮和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之间;所述七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并且所述输入轴的设置有所述七挡主动齿轮的一端嵌入配合在所述空心轴套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开设有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以关于所述支承孔大体对称的方式形成在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为两个且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连通,其中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将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分成上弧形段和下弧形段,两个所述第一凸缘油槽位于所述支承孔的中上部,从而使得所述上弧形段的弧长小于所述下弧形段的弧长。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的一侧边缘的上部具有位于所述中间轴上方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固定安装所述导油盘,所述导油盘邻近所述凸出部的边缘设置,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贯穿所述凸出部的边缘,另一个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贯穿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的另一侧边缘。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油盘包括:前高后低的用于导油的底壁,所述底壁的两个纵向侧边缘分别设置有挡油壁,所述底壁的下表面上设置有加强凸肋,所述加强凸肋以前厚、后薄的方式配置,所述底壁的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的一端呈收窄趋势。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导油盘的与所述后部支承板相邻的一端设置有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通过两个第一螺栓固定在所述凸出部上,所述导油盘的远离所述后部支承板的一端设置有第二立板,所述第二立板通过一个第二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内。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变速箱具有拨叉机构,所述拨叉机构具有多个平行间隔布置的拨叉轴;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拨叉轴进行轴向运动导向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位于所述支承孔的上方,所述导向孔为多个且沿正交于所述拨叉轴的水平方向间隔开布置,所述前端壳体上还设置有用于对所述拨叉轴进行轴向运动导向的导向套,所述导向套位于所述拨叉轴的前端而所述导向孔位于所述拨叉轴的后端。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凸缘油槽形成在所述第二环形凸缘的外周面上且沿所述支承孔的周向间隔开分布,多个所述第二凸缘油槽位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变速箱和具有该变速箱的汽车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中间壳体、前端壳体和后端壳体,所述中间壳体的轴向尺寸最大以构成所述壳体的主体部分,所述前端壳体通过多个前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前端面上,所述后端壳体通过多个后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后端面上;输入轴、输出轴和中间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通过多个挡位齿轮副传动,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联动,从而由所述输出轴输出经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的动力;第一前轴承、第二前轴承,所述第一前轴承和所述第二前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前端,所述第二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前端;第一后轴承和第二后轴承,所述第一后轴承和所述第二后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二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后端;第一中前部轴承、第二中前部轴承以及中前部支承板,所述中前部支承板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前端壳体,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和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前部支承板上,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中前部,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中前部;后部支承板,所述后部支承板位于所述中间壳体和所述后端壳体的交界处且与所述后端壳体固定,所述后部支承板包括:后部支承板本体、第一环形凸缘和第二环形凸缘,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设置有支承孔,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油槽,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二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二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一凸缘油槽,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与所述第一凸缘油槽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的朝向所述支承孔的内端连通所述支承孔以适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二凸缘油槽,所述第二凸缘油槽用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导油盘,所述导油盘与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导油盘用于收集飞溅润滑油并将收集的所述润滑油输出至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以入口端高、出口端低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且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外轴承、内轴承,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布置并与所述中间轴平行间隔开,所述输出轴的朝向所述输入轴的一端构造为空心轴套,所述空心轴套与所述支承孔之间设置有所述外轴承,所述输入轴的所述一端嵌入所述空心轴套内并与所述空心轴套之间设置所述内轴承,从而使得所述后部支承板支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嵌套配合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变速箱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中间壳体、前端壳体和后端壳体,所述中间壳体的轴向尺寸最大以构成所述壳体的主体部分,所述前端壳体通过多个前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前端面上,所述后端壳体通过多个后端螺栓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的后端面上;输入轴、输出轴和中间轴,所述输入轴与所述中间轴通过多个挡位齿轮副传动,所述中间轴与所述输出轴联动,从而由所述输出轴输出经所述输入轴和所述中间轴的动力;第一前轴承、第二前轴承,所述第一前轴承和所述第二前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前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前端,所述第二前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前端;第一后轴承和第二后轴承,所述第一后轴承和所述第二后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后端壳体上,所述第一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出轴,所述第二后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后端;第一中前部轴承、第二中前部轴承以及中前部支承板,所述中前部支承板固定在所述中间壳体内且靠近所述前端壳体,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和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分别设置在所述中前部支承板上,所述第一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输入轴的中前部,所述第二中前部轴承用于支承所述中间轴的中前部;后部支承板,所述后部支承板位于所述中间壳体和所述后端壳体的交界处且与所述后端壳体固定,所述后部支承板包括:后部支承板本体、第一环形凸缘和第二环形凸缘,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设置有支承孔,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具有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且所述第一侧面上设置有第一侧面油槽,所述第一环形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一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二凸缘凸出形成在所述第二侧面且环绕所述支承孔,所述第一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一凸缘油槽,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与所述第一凸缘油槽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的朝向所述支承孔的内端连通所述支承孔以适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所述第二环形凸缘上设置有第二凸缘油槽,所述第二凸缘油槽用于向所述支承孔供给润滑油;导油盘,所述导油盘与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至少一个连通,所述导油盘用于收集飞溅润滑油并将收集的所述润滑油输出至所述第一侧面油槽的入口端,所述第一侧面油槽以入口端高、出口端低的方式形成在所述后部支承板本体上且出口端连通所述第一凸缘油槽;外轴承、内轴承,所述输入轴与所述输出轴同轴布置并与所述中间轴平行间隔开,所述输出轴的朝向所述输入轴的一端构造为空心轴套,所述空心轴套与所述支承孔之间设置有所述外轴承,所述输入轴的所述一端嵌入所述空心轴套内并与所述空心轴套之间设置所述内轴承,从而使得所述后部支承板支承所述输入轴和所述输出轴的嵌套配合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汽车的变速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上固定设置有倒挡中间齿轮、一挡主动齿轮、二挡主动齿轮、三挡主动齿轮,所述输入轴上还空套设置有四挡主动齿轮、五挡主动齿轮和七挡主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空套设置有倒挡输出齿轮、一挡从动齿轮、二挡从动齿轮、三挡从动齿轮,所述中间轴上还固定设置有四挡从动齿轮、五挡从动齿轮、七挡从动齿轮和中间轴输出齿轮;所述输出轴上固定设置有输出轴输出齿轮,所述输出轴输出齿轮与所述中间轴输出齿轮啮合;倒挡惰轮轴,所述倒挡惰轮轴上空套设置有倒挡惰轮;其中,所述倒挡中间齿轮与所述倒挡惰轮啮合而所述倒挡惰轮与所述倒挡输出齿轮啮合,所述一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一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一挡齿轮副,所述二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二挡齿轮副,所述三挡主动齿轮与所述三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三挡齿轮副,所述四挡主动齿轮与所述四挡从动齿轮啮合以构成四挡齿轮副,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伟忠王颖包元芬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长泰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