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38052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6 11: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提升架的右侧侧壁上设置有滑轮,滑轮与炉体的右侧内壁相接触;第一循环油泵的底面上连接有内杆,内杆的下部伸入到套管内,第一循环油泵与淬火液冷却箱之间相连接的管道设置为波纹管;淬火液冷却箱的底面和炉体的底面之间连接有至少四个均匀分布的支杆,相邻的支杆之间分别连接有弹簧;第二循环油泵的底面与炉体的底面之间连接有两个侧支板,两个侧支板之间设置有“Z”字形的支架,支架上均匀分布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筋;炉体设置在放置槽内,放置槽的下面设置有底板,底板的底面上设置有防滑垫,其使用方便,淬火效果和淬火效率高,牢固稳定性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
本技术涉及淬火
,具体涉及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
技术介绍
目前,随着金属构件行业的发展,对金属构件淬火设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金属构件淬火炉,多采用普通的炉体结构,其多存在使用不方便,淬火效果和淬火效率较差,牢固稳定性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以解决使用不方便,淬火效果和淬火效率较差,牢固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包括炉体,炉体内设置有相连通连接的淬火箱和除杂箱,除杂箱的底部设置有过滤网,除杂箱的底部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油泵相连接,第一循环油泵通过管道与淬火液冷却箱相连接,淬火液冷却箱通过管道与第二循环油泵相连接,第二循环油泵通过管道与淬火箱的底部相连接;除杂箱的左侧侧壁和右侧侧壁分别通过转轴与提升架的两端相连接,提升架的上端通过炉体顶面上的通孔伸出到炉体的外部;提升架的右侧侧壁上设置有滑轮,滑轮与炉体的右侧内壁相接触;第一循环油泵的底面上连接有内杆,内杆的下部伸入到套管内,套管固定在炉体的底面上,内杆和套管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定位螺孔,定位螺孔内设置有定位螺栓;第一循环油泵与淬火液冷却箱之间相连接的管道设置为波纹管;淬火液冷却箱的底面和炉体的底面之间连接有至少四个均匀分布的支杆,相邻的支杆之间分别连接有弹簧;第二循环油泵的底面与炉体的底面之间连接有两个侧支板,两个侧支板之间设置有“Z”字形的支架,支架的顶面与第二循环油泵的底面相接触,支架的底面与炉体的底面相接触;支架上均匀分布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筋;炉体设置在放置槽内,放置槽的下面设置有底板,底板的底面上设置有防滑垫。可选地,防滑垫的底面上设置有防滑条纹。可选地,防滑条纹设置为波纹状。可选地,底板的内部设置有减重腔。可选地,减重腔内设置有重力块。可选地,重力块的底面上设置有滚轮。可选地,放置槽的内壁设置为波纹状。可选地,炉体设置为矩形箱体状。可选地,提升架的上部设置为弧形结构。可选地,转轴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本技术具有如下优点:本技术的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能够解决使用不方便,淬火效果和淬火效率较差,牢固稳定性较差的问题,其使用方便,淬火效果和淬火效率高,牢固稳定性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炉体,2为淬火箱,3为除杂箱,4为过滤网,5为第一循环油泵,6为淬火液冷却箱,7为第二循环油泵,8为转轴,9为提升架,10为滑轮,11为内杆,12为套管,13为定位螺栓,14为波纹管,15为支杆,16为弹簧,17为侧支板,18为支架,19为加强筋,20为放置槽,21为底板,22为防滑垫。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实施例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参见图1,包括炉体1,炉体1内设置有相连通连接的淬火箱2和除杂箱3,除杂箱3的底部设置有过滤网4,除杂箱3的底部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油泵5相连接,第一循环油泵5通过管道与淬火液冷却箱6相连接,淬火液冷却箱6通过管道与第二循环油泵7相连接,第二循环油泵7通过管道与淬火箱2的底部相连接;除杂箱3的左侧侧壁和右侧侧壁分别通过转轴8与提升架9的两端相连接,提升架9的上端通过炉体1顶面上的通孔伸出到炉体1的外部;提升架9的右侧侧壁上设置有滑轮10,滑轮10与炉体1的右侧内壁相接触;第一循环油泵5的底面上连接有内杆11,内杆11的下部伸入到套管12内,套管12固定在炉体1的底面上,内杆11和套管12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定位螺孔,定位螺孔内设置有定位螺栓13;第一循环油泵5与淬火液冷却箱6之间相连接的管道设置为波纹管14;淬火液冷却箱6的底面和炉体1的底面之间连接有至少四个均匀分布的支杆15,相邻的支杆15之间分别连接有弹簧16;第二循环油泵7的底面与炉体1的底面之间连接有两个侧支板17,两个侧支板17之间设置有“Z”字形的支架18,支架18的顶面与第二循环油泵7的底面相接触,支架18的底面与炉体1的底面相接触;支架18上均匀分布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筋19;炉体1设置在放置槽20内,放置槽20的下面设置有底板21,底板21的底面上设置有防滑垫22。可见,本实施例的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通过提升架9能够移动除杂箱3,滑轮10能够使得除杂箱3避免与炉体1内壁产生摩擦破碎,转轴8能够起到配合移动的作用。波纹管14具有良好的伸缩能力。内杆11和套管12能够起到调节长度的作用,定位螺栓13能起到定位作用。支杆15和弹簧16能够起到支撑和缓冲的作用。侧支板17和支架18能够起到减震支撑的作用。加强筋19能够提高强度。底板21和放置槽20能够起到防护作用。防滑垫22能够起到防滑作用。本技术的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还可以进一步包括如下结构,防滑垫22的底面上设置有防滑条纹。防滑条纹设置为波纹状。底板21的内部设置有减重腔。减重腔内设置有重力块。重力块的底面上设置有滚轮。放置槽20的内壁设置为波纹状。炉体1设置为矩形箱体状。提升架9的上部设置为弧形结构。转轴8的两端分别设置有挡板。挡板分别设置为圆形挡板。提升架9的上部设置有提升套。提升套上设置有防滑纹理层。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主要对上述结构进行了改进,其他未提及的功能、部件及结构,在需要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相应功能的部件及结构进行实施。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技术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技术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技术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包括炉体(1),其特征在于,炉体(1)内设置有相连通连接的淬火箱(2)和除杂箱(3),除杂箱(3)的底部设置有过滤网(4),除杂箱(3)的底部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油泵(5)相连接,第一循环油泵(5)通过管道与淬火液冷却箱(6)相连接,淬火液冷却箱(6)通过管道与第二循环油泵(7)相连接,第二循环油泵(7)通过管道与淬火箱(2)的底部相连接;除杂箱(3)的左侧侧壁和右侧侧壁分别通过转轴(8)与提升架(9)的两端相连接,提升架(9)的上端通过炉体(1)顶面上的通孔伸出到炉体(1)的外部;提升架(9)的右侧侧壁上设置有滑轮(10),滑轮(10)与炉体(1)的右侧内壁相接触;第一循环油泵(5)的底面上连接有内杆(11),内杆(11)的下部伸入到套管(12)内,套管(12)固定在炉体(1)的底面上,内杆(11)和套管(12)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定位螺孔,定位螺孔内设置有定位螺栓(13);第一循环油泵(5)与淬火液冷却箱(6)之间相连接的管道设置为波纹管(14);淬火液冷却箱(6)的底面和炉体(1)的底面之间连接有至少四个均匀分布的支杆(15),相邻的支杆(15)之间分别连接有弹簧(16);第二循环油泵(7)的底面与炉体(1)的底面之间连接有两个侧支板(17),两个侧支板(17)之间设置有“Z”字形的支架(18),支架(18)的顶面与第二循环油泵(7)的底面相接触,支架(18)的底面与炉体(1)的底面相接触;支架(18)上均匀分布地设置有至少两个加强筋(19);炉体(1)设置在放置槽(20)内,放置槽(20)的下面设置有底板(21),底板(21)的底面上设置有防滑垫(2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循环式金属构件淬火炉,包括炉体(1),其特征在于,炉体(1)内设置有相连通连接的淬火箱(2)和除杂箱(3),除杂箱(3)的底部设置有过滤网(4),除杂箱(3)的底部通过管道与第一循环油泵(5)相连接,第一循环油泵(5)通过管道与淬火液冷却箱(6)相连接,淬火液冷却箱(6)通过管道与第二循环油泵(7)相连接,第二循环油泵(7)通过管道与淬火箱(2)的底部相连接;除杂箱(3)的左侧侧壁和右侧侧壁分别通过转轴(8)与提升架(9)的两端相连接,提升架(9)的上端通过炉体(1)顶面上的通孔伸出到炉体(1)的外部;提升架(9)的右侧侧壁上设置有滑轮(10),滑轮(10)与炉体(1)的右侧内壁相接触;第一循环油泵(5)的底面上连接有内杆(11),内杆(11)的下部伸入到套管(12)内,套管(12)固定在炉体(1)的底面上,内杆(11)和套管(12)的侧壁上分别设置有定位螺孔,定位螺孔内设置有定位螺栓(13);第一循环油泵(5)与淬火液冷却箱(6)之间相连接的管道设置为波纹管(14);淬火液冷却箱(6)的底面和炉体(1)的底面之间连接有至少四个均匀分布的支杆(15),相邻的支杆(15)之间分别连接有弹簧(16);第二循环油泵(7)的底面与炉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贯鲁
申请(专利权)人:济宁市技师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