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硼、硅、铝共渗渗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10221 阅读:2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硼、硅、铝共渗渗剂,主要用于钢铁材料表面化学热处理,它的化学成分(重量%)为Al↓[2]O↓[3]50~80%,Fe-Si5~15%,B↓[4]C5~15%,本发明专利技术经1100℃高温共渗,保温4小时可获得5mm以上的B-Al-Si渗层。(*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金属材料热处理
,特别涉及化学热处理多元共渗技术的渗剂制备。对钢铁材料可进行渗硼或硼、铝共渗,有关文献《金属合金化学热处理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1986,P15,《热加工工艺》1991(2),《金属热处理》1988(2)均报道了硼及硼铝共渗技术,所采用的渗剂一般是以B4C,KBF4为供硼剂,Al粉、FeAl粉作为供铝剂,例如配方50%B4C+43%Al2O3+3%KBF4+4%NaCl,但采用这些配方与方法所获渗层均较浅(30~40μm),日本专利特公59-35988和特公55-82769公开了获得较厚渗层的渗硼或硼铝共渗技术,但所获渗层均在1mm左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在钢铁材料表面获得渗层厚度达5mm以上的硼、硅、铝共渗渗剂,它能有效地改善钢铁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本专利技术以由下技术方案实现在一定温度、浓度条件下,如果能设法降低钢铁材料表面熔点会大大加快渗速,因此本专利技术采用重量百分比(下同)为5~10%Al粉作为渗Al剂,5~15%的Fe-Si粉作为渗Si剂,5~15%B4C作为渗B剂,50~80%Al2O3作为填充剂,2~4%的稀土及3~4%的NH4Cl作催渗剂。在一定温度下渗剂中产生的活性原子渗入钢铁材料表面降低了熔点,随后Al、Si、B等原子大量渗入可获得10mm左右的渗层。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效果和优点在于渗入的硼化物可形成菊花状,小块状等形态,且分布均匀,提高了材料的韧性,经一定温度处理后可获得厚度为5mm以上的硼、硅、铝渗层,从而大大改善了钢铁材料物理化学性能,达到实用要求。本专利技术的附图说明图1为T10钢B-Al-Si渗层照片图2为T10钢B-Al-Si渗层金相组织照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如下,取50%的Al2O3,10%的Al,15%的B4C,15%的Fe-Si制成粉末状,加入5%的稀土元素,3%的NH4Cl,2%的Na8AlF8混合均匀,装入容器内,然后将工件放入粉末之中,用盖将容器封好放入电阻加热炉中,加热到1100℃,保温4小时,获得6mm左右的B-Al-Si渗层,如附图1所示,渗层金相组织如图2所示。权利要求1.一种硼、硅、铝共渗渗剂,其特征在于化学成份(重量%)为Al粉5~10%,Fe-Si粉5~15%,B4C粉5~15%,Al2O3粉50~80%,Na3AlF64~5%,NH4Cl3~4%,稀土元素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硼、硅、铝共渗渗剂,其特征在于Fe-Si中Si的含量为75%。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硼、硅、铝共渗渗剂,主要用于钢铁材料表面化学热处理,它的化学成分(重量%)为Al文档编号C23C12/00GK1129745SQ9511141公开日1996年8月28日 申请日期1995年6月26日 优先权日1995年6月26日专利技术者杨川, 吴大兴, 高国庆 申请人:西南交通大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硼、硅、铝共渗渗剂,其特征在于化剂成份(重量%)为:Al粉5~10%,Fe-Si粉5~15%,B↓[4]C粉5~15%,Al↓[2]O↓[3]粉50~80%,Na↓[3]AIF↓[6]4~5%,NH↓[4]Cl3~4%,稀土元素2~4%。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川吴大兴高国庆
申请(专利权)人:西南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1[中国|四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