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轮毂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8097584 阅读: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6-03 01:53
一种后轮毂,包括轮毂本体,轮毂本体内设置有依次相通的内轴承孔、圆孔、外轴承孔,圆孔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轴承定位凸台、外轴承定位凸台,内轴承定位凸台与外轴承定位凸台之间设置有环形凹槽,内轴承定位凸台、外轴承定位凸台上均设置有多个切槽,轮毂本体上设置有轮毂盘部与半轴安装孔外圈,轮毂本体的外壁与轮毂盘部的端面之间设置有一号曲面,一号曲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一号凹槽,轮毂盘部与半轴安装孔外圈之间设置有二号曲面,二号曲面上设置有多个二号凹槽。本设计不仅重量轻、润滑效果好,而且安装与拆卸简便、结构强度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后轮毂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轮毂,主要适用于降低重量、提高润滑效果。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商用车中,后桥动力总成相比进口车普遍要重一些,主要是现有的汽车后轮毂普遍为铸件,大多采用QT500-7材料。轮毂结构特征多为拉伸、切除结构,沟槽较多,铸造成型工艺复杂,残次品多,生产成本高,且轮毂重量较重,不符合目前轻量化趋势。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205553773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9月7日的技术公开了一种花盘式汽车车桥后轮毂,包括轮毂主体,轮毂主体上从前往后依次设有小端轴承位、轮毂盘部及大端轴承位,小端轴承位处设有汽车半轴安装孔外圈,轮毂盘部为花盘式结构,由多个瓣块组成,每个瓣块上均设有螺栓孔和定位凸台,大端轴承位与制动鼓的端面过渡配合,制动鼓通过瓣块上的螺栓孔与轮毂主体螺纹连接。虽然该技术能降低成本,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该技术仅通过将圆盘式后轮毂改为花盘式后轮毂来降低轮毂自重,降重程度有限,且轮毂内部无储存润滑物空间,使得润滑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重量重、润滑效果差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重量轻、润滑效果好的后轮毂。为实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后轮毂,包括轮毂本体,所述轮毂本体内设置有内轴承孔与外轴承孔,所述内轴承孔与外轴承孔通过圆孔相通,所述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内轴承孔的部位设置有内轴承定位凸台,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外轴承孔的部位设置有外轴承定位凸台,所述内轴承定位凸台与外轴承定位凸台之间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内轴承定位凸台上设置有多个一号切槽,所述外轴承定位凸台上设置有多个二号切槽。所述轮毂本体内设置有内油封孔与外油封孔,所述内油封孔位于内轴承孔远离内轴承定位凸台的一侧,所述外油封孔位于外轴承孔远离外轴承定位凸台的一侧。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润滑油或者润滑脂。所述轮毂本体上设置有轮毂盘部与半轴安装孔外圈,所述轮毂盘部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螺栓孔,所述轮毂本体的外壁与轮毂盘部远离半轴安装孔外圈的端面之间设置有一号曲面,所述一号曲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一号凹槽,所述一号凹槽位于相邻两个螺栓孔之间,一号凹槽在一号曲面上间隔分布。所述半轴安装孔外圈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半轴安装孔,所述轮毂盘部与半轴安装孔外圈之间设置有二号曲面,所述二号曲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二号凹槽,所述二号凹槽位于相邻两个半轴安装孔之间,二号凹槽在二号曲面上间隔分布。所述轮毂盘部靠近半轴安装孔外圈的端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与轮毂盘部的端面垂直连接,定位板靠近半轴安装孔外圈的一侧与二号曲面相连接。所述轮毂盘部上设置有多个制动鼓定位螺纹孔。所述轮毂本体上位于内油封孔外侧的部位设置有齿圈安装位。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本专利技术一种后轮毂中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内轴承孔的部位设置有内轴承定位凸台,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外轴承孔的部位设置有外轴承定位凸台,内轴承定位凸台与外轴承定位凸台之间设置有环形凹槽,增设环形凹槽,在降低后轮毂自重的同时,可增大后轮毂内腔储油或储脂空间,以改善轴承单元润滑状况。因此,本专利技术重量轻、润滑效果好。2、本专利技术一种后轮毂中内轴承定位凸台上设置有多个一号切槽,外轴承定位凸台上设置有多个二号切槽,增设切槽,可使轴承单元拆卸方便;轮毂本体内设置有内油封孔与外油封孔,使得密封效果好;轮毂盘部靠近半轴安装孔外圈的端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定位板,定位板靠近半轴安装孔外圈的一侧与二号曲面相连接,轮毂盘部上设置有多个制动鼓定位螺纹孔,轮毂本体上位于内油封孔外侧的部位设置有齿圈安装位,这样的设计不仅安装简便、可靠性高,而且重量轻。因此,本专利技术安装与拆卸简便、可靠性高、重量轻、密封效果好。3、本专利技术一种后轮毂中轮毂本体的外壁与轮毂盘部远离半轴安装孔外圈的端面之间设置有一号曲面,一号曲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一号凹槽,一号凹槽位于相邻两个螺栓孔之间,一号凹槽在一号曲面上间隔分布,轮毂盘部与半轴安装孔外圈之间设置有二号曲面,二号曲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二号凹槽,二号凹槽位于相邻两个半轴安装孔之间,二号凹槽在二号曲面上间隔分布,在后轮毂的两面分别增设曲面,并在曲面上开设凹槽,使得提高后轮毂结构强度的同时降低自重。因此,本专利技术结构强度高、重量轻。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后轮毂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中一号曲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中二号曲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轮毂本体1、内轴承孔11、外轴承孔12、内轴承定位凸台13、外轴承定位凸台14、环形凹槽15、一号切槽16、二号切槽17、内油封孔18、外油封孔19、轮毂盘部2、螺栓孔21、制动鼓定位螺纹孔22、半轴安装孔外圈3、半轴安装孔31、一号曲面4、一号凹槽41、二号曲面5、二号凹槽51、定位板6、齿圈安装位7。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说明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参见图1至图3,一种后轮毂,包括轮毂本体1,所述轮毂本体1内设置有内轴承孔11与外轴承孔12,所述内轴承孔11与外轴承孔12通过圆孔相通,所述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内轴承孔11的部位设置有内轴承定位凸台13,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外轴承孔12的部位设置有外轴承定位凸台14,所述内轴承定位凸台13与外轴承定位凸台14之间设置有环形凹槽15。所述内轴承定位凸台13上设置有多个一号切槽16,所述外轴承定位凸台14上设置有多个二号切槽17。所述轮毂本体1内设置有内油封孔18与外油封孔19,所述内油封孔18位于内轴承孔11远离内轴承定位凸台13的一侧,所述外油封孔19位于外轴承孔12远离外轴承定位凸台14的一侧。所述环形凹槽15内设置有润滑油或者润滑脂。所述轮毂本体1上设置有轮毂盘部2与半轴安装孔外圈3,所述轮毂盘部2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螺栓孔21,所述轮毂本体1的外壁与轮毂盘部2远离半轴安装孔外圈3的端面之间设置有一号曲面4,所述一号曲面4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一号凹槽41,所述一号凹槽41位于相邻两个螺栓孔21之间,一号凹槽41在一号曲面4上间隔分布。所述半轴安装孔外圈3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半轴安装孔31,所述轮毂盘部2与半轴安装孔外圈3之间设置有二号曲面5,所述二号曲面5上均匀设置有多个二号凹槽51,所述二号凹槽51位于相邻两个半轴安装孔31之间,二号凹槽51在二号曲面5上间隔分布。所述轮毂盘部2靠近半轴安装孔外圈3的端面上均匀设置有多个定位板6,所述定位板6与轮毂盘部2的端面垂直连接,定位板6靠近半轴安装孔外圈3的一侧与二号曲面5相连接。所述轮毂盘部2上设置有多个制动鼓定位螺纹孔22。所述轮毂本体1上位于内油封孔18外侧的部位设置有齿圈安装位7。本专利技术的原理说明如下:本设计一种轻量化后轮毂,轻量化后轮毂采用凹槽交替错位式大曲面成型结构,轴承轴向定位凸台增加凹槽结构,并适当减小车轮安装定位止口(定位板)的厚度和数量,在满足强度可靠性的前提下,相比现有技术方案,制动、转向工况下强度分别提升9.5%、3.1%,单个轮毂减重2kg,6*4牵引车减重8kg,成本减少9元/件。轻量化后轮毂通过改变特征结构,即正、反两面分别通过5个凹槽去除材料,凹槽交替错位形成大曲面成型结构,使得整个轮毂壁厚均匀;改变车轮安装定位止口的壁厚和数量,降低轮毂重量;轮毂内、外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后轮毂

【技术保护点】
一种后轮毂,包括轮毂本体(1),所述轮毂本体(1)内设置有内轴承孔(11)与外轴承孔(12),所述内轴承孔(11)与外轴承孔(12)通过圆孔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内轴承孔(11)的部位设置有内轴承定位凸台(13),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外轴承孔(12)的部位设置有外轴承定位凸台(14),所述内轴承定位凸台(13)与外轴承定位凸台(14)之间设置有环形凹槽(15)。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轮毂,包括轮毂本体(1),所述轮毂本体(1)内设置有内轴承孔(11)与外轴承孔(12),所述内轴承孔(11)与外轴承孔(12)通过圆孔相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内轴承孔(11)的部位设置有内轴承定位凸台(13),圆孔的内壁上位于靠近外轴承孔(12)的部位设置有外轴承定位凸台(14),所述内轴承定位凸台(13)与外轴承定位凸台(14)之间设置有环形凹槽(1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轴承定位凸台(13)上设置有多个一号切槽(16),所述外轴承定位凸台(14)上设置有多个二号切槽(17)。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后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本体(1)内设置有内油封孔(18)与外油封孔(19),所述内油封孔(18)位于内轴承孔(11)远离内轴承定位凸台(13)的一侧,所述外油封孔(19)位于外轴承孔(12)远离外轴承定位凸台(14)的一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环形凹槽(15)内设置有润滑油或者润滑脂。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后轮毂,其特征在于:所述轮毂本体(1)上设置有轮毂盘部(2)与半轴安装孔外圈(3),所述轮毂盘部(2)上均匀设置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乾杜喜阳陈泽希何晗彭玺张忠雷窦桂忠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