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5545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6 0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包括支撑机构和压紧机构;压紧机构与支撑机构活动连接;支撑机构包括两个转接块、两个侧支撑块、底支撑块及底座;压紧机构包括动轮、压杆、第一传动杆、两个第二传动杆、左侧压紧块、右侧压紧块、滑槽块及手柄。本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机构与压紧机构的配合,实现了对U型件底边的夹紧外,还同时对U型件的两侧竖边实现夹紧及定位,能够有效的避免U型件两侧边的变形。

A clamping tooling for U type parts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 clamping device for U type parts, including a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a pressing mechanism, the pressing mechanism is connected with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includes two transfer blocks, two side support blocks, a bottom support block, and a base, and the pressing mechanism includes a moving wheel, a press rod, a first transmission rod, two second transmission poles, and a left compression block. The right pressing block, the slide block and the handle. This technical scheme, through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and the pressing mechanism, realizes the clamping of the bottom edge of the U type parts, and the clamping and positioning of the two sides of the U type parts at the same time, and can effectively avoid the deformation of the sides of the U type par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
本专利技术属于夹具
,特别是指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
技术介绍
汽车车身零部件在焊接过程中,需要利用辅助工装用以保证零部件的定位精度并为不同零部件的搭接面提供压紧力,辅助工装的设计需匹配各种不同的零部件进行差异化设计,以达到最优的定位效果。在现有技术中,U型件的定位过程如图1所示,通常选用U型件02下面作为定位基础,使用定位夹紧机构夹紧01是这样的夹紧定位导致U型件的两侧立面极易发生变形,而且常规的夹紧定位机构不能有效的控制U型件两侧立面的变形。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以解决现有技术对U型件进行夹紧固定中,容易导致U型件两个侧面变形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包括支撑机构和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与所述支撑机构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转接块、两个侧支撑块、底支撑块及底座;两个所述转接块均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支撑块固定于所述底座上;两个所述侧支撑块一一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转接块上;在两个所述转接块的上端均设置有U型槽口;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动轮、压杆、第一传动杆、两个第二传动杆、左侧压紧块、右侧压紧块、滑槽块及手柄;所述动轮的旋转轴与一个所述U型槽口旋转连接;所述动轮与所述压杆的一端滑动连接;所述压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U型槽口旋转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上端与所述压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下端与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上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下端分别与左侧压紧块及所述右侧压紧块之间一一对应转动连接;所述左侧压紧块与所述右侧压紧块之间均与所述滑槽块滑动连接;所述手柄与所述动轮活动式插接;所述滑槽块的下底面与被夹U型件的内表面接触。两个所述转接块的结构相同,均为L型,包括横边与竖边,所述横边固定于所述底座上,在所述竖边的上端均设置有L型缺口;所述U型槽口设置于所述L型缺口的靠近上端处,所述U型槽口的开口面向另一个所述转接块。两个所述转接块上的L型缺口的方向相反。所述动轮包括圆形动轮本体,在所述动轮本体的圆形周边上设置有多个手柄插孔,所述手柄能够与每个所述手柄插孔插接配合;在所述动轮本体的一侧面向外延伸有一圈圆形滑槽;在所述动轮本体上设置有旋转轴孔;所述旋转轴孔的中心与所述动轮本体的中心不重合。所述左侧压紧块与所述右侧压紧块的结构相同,均为T型结构;所述滑槽块为长方体结构,在所述滑块上设置有贯通的T型凹槽;所述左侧压紧块与所述右侧压紧块均滑动设置于所述T型凹槽内。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方案通过支撑机构与压紧机构的配合,实现了对U型件底边的夹紧外,还同时对U型件的两侧竖边实现夹紧及定位,能够有效的避免U型件两侧边的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U型件的夹紧定位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U型件夹紧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U型件夹紧工装结构示意图;图4为支撑结构示意图;图5为夹紧结构示意图;图6为动轮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01定位夹紧机构,02U型件,1U型件,100支撑机构,200压紧机构,101转接块,102侧支撑块,103底支撑块,104底座,105U型槽口,106L型缺口,1011横边,1012竖边,201动轮,202压杆,203第一传动杆,204手柄,205第二传动杆,206左侧压紧块,207滑槽块,2011动轮本体,2012手柄插孔,2013圆形滑槽,2014旋转轴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下的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仅能用来解释和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不能解释为是对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如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应用在U型件1夹紧过程中,在夹紧U型件的过程中可同时兼顾对U型件侧壁的校正。如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支撑机构100置于压紧机构200之上,在使用过程中,压紧机构200固定安装在底座上,U型件放置于压紧机构200之间,此后再通过压紧机构200将U型件压紧在支撑机构100之上。如图4所示,支撑机构包括两个转接块101、两个侧支撑块102、底支撑块103及底座104;支撑机构100的整体均固定于底座104之上,其中底支撑块103和两个转接块101均直接固定安装于底座104之上,两个侧支撑块102分别安装在两个转接块101的内侧;另两个转接块101的上端均开有U型槽口105,用以固定压紧机构200。在本实施例中,两个转接块101的结构相同,均为L型,包括横边1011与竖边1012,横边固定于底座上,在竖边的上端均设置有L型缺口106。U型槽口设置于L型缺口的靠近上端处,U型槽口的开口面向另一个转接块。两个转接块上的L型缺口的方向相反。如图5所示,动轮201的旋转轴与支撑机构100的转接块101顶端U型槽口105之间旋转连接,动轮201的圆形滑槽2013与压杆202之间滑动连接,压杆202的另一端与另一个转接块101上端的U型槽口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203与压杆202的中间部位转动连接,第一传动杆203的下端与两个第二传动杆205之间均为转动连接;左右两个第二传动杆205分别与左侧压紧块206及右侧压紧块之间亦为转动连接,左侧压紧块206及右侧压紧块均为T型结构,其与滑槽块207之间为滑动连接;手柄204插入在动轮201周围的手柄插孔2012内,二者为固定连接。动轮201包括圆形动轮本体2011,在动轮本体的圆形周边上设置有多个手柄插孔2012,手柄能够与每个手柄插孔插接配合。在动轮本体的一侧面向外延伸有一圈圆形滑槽;在动轮本体上设置有旋转轴孔2014。旋转轴孔的中心与动轮本体的中心不重合。左侧压紧块与右侧压紧块的结构相同,均为T型结构。滑槽块207为长方体结构,在滑块上设置有贯通的T型凹槽;左侧压紧块与右侧压紧块均滑动设置于T型凹槽内。如上,支撑机构100的底支撑块103和两个侧支撑块102与U型件的外表面相接触,压紧机构200通过转接块101顶端的U型槽口实现与支撑机构100之间的固定连接,此时滑槽块207的底面与U型件的上底面相接触,左侧压紧块206和右侧压紧块的位置随动轮201的转动而发生变化。动轮201在旋转过程中,压杆202与动轮201的接触点距离动轮201的自身U旋转点的距离发生周期性变化,当二者距离最大时,两个第二传动杆205呈水平状态,此时左侧压紧块206及右侧压紧块恰好与U型件的侧内壁相接触。如上,在动轮201的旋转运动过程中,可实现左侧压紧块206及右侧压紧块不断与U型件的侧壁挤压接触进而实现对其校正的功能,另当左侧压紧块206及右侧压紧块接触U型件的侧壁时,此时第二传动杆205为水平状态构成四点机构,可作为压紧机构使用。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形,本专利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极其等同限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

【技术保护点】
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和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与所述支撑机构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转接块、两个侧支撑块、底支撑块及底座;两个所述转接块均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支撑块固定于所述底座上;两个所述侧支撑块一一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转接块上;在两个所述转接块的上端均设置有U型槽口;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动轮、压杆、第一传动杆、两个第二传动杆、左侧压紧块、右侧压紧块、滑槽块及手柄;所述动轮的旋转轴与一个所述U型槽口旋转连接;所述动轮与所述压杆的一端滑动连接;所述压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U型槽口旋转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上端与所述压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下端与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上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下端分别与左侧压紧块及所述右侧压紧块之间一一对应转动连接;所述左侧压紧块与所述右侧压紧块之间均与所述滑槽块滑动连接;所述手柄与所述动轮活动式插接;所述滑槽块的下底面与被夹U型件的内表面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U型件的夹紧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机构和压紧机构;所述压紧机构与所述支撑机构活动连接;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转接块、两个侧支撑块、底支撑块及底座;两个所述转接块均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底支撑块固定于所述底座上;两个所述侧支撑块一一对应固定于两个所述转接块上;在两个所述转接块的上端均设置有U型槽口;所述压紧机构包括动轮、压杆、第一传动杆、两个第二传动杆、左侧压紧块、右侧压紧块、滑槽块及手柄;所述动轮的旋转轴与一个所述U型槽口旋转连接;所述动轮与所述压杆的一端滑动连接;所述压杆的另一端与另一个所述U型槽口旋转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上端与所述压杆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的下端与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上端转动连接;两个所述第二传动杆的下端分别与左侧压紧块及所述右侧压紧块之间一一对应转动连接;所述左侧压紧块与所述右侧压紧块之间均与所述滑槽块滑动连接;所述手柄与所述动轮活动式插接;所述滑槽块的下底面与被夹U型件的内表面接触。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瑞魏庆丰陈小泉桑大群黄星丽汪小霞陈明洁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