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升降轨道车及输送流水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90220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10 12:53
为克服现有轨道小车存在影响加工精度和测量精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轨道车,包括底座总成、气流控制阀、第一升降气囊、第二升降气囊、进气管、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气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所述第二升降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气流控制阀,所述气流控制阀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囊和所述第二升降气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包括上述升降轨道车的输送流水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升降轨道车结构简单,运用气囊实现轨道车的上下升降,升降反应灵敏快捷,并且整体上减少了升降轨道车的整体重量。

A lifting rail vehicle and conveying lin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problem that the existing track trolley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machining precision and measurement accuracy,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lifting rail car, which includes a base assembly, a air control valve, a first lifting air bag, a second lift air bag, an air inlet pipe, a first support mechanism and a second support frame. The first support mechanism and the base assembly are between the second lifting airbags located between the second support mechanism and the base assembly,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 airflow control valve, and the air flow control valves are connected to the first lifting air bag and the second lift air bag respectively. The utility model also provides a conveying pipeline including the lifting rail car. The lifting rail car provided by the utility model is simple in structure, uses the air bag to realize the up-down and down of the rail car, is sensitive and fast, and reduces the overall weight of the lift rail car on the who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升降轨道车及输送流水线
本技术属于输送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升降轨道车及输送流水线。
技术介绍
在机械加工领域,经常需要对工件进行流水线加工,对于一些体积较大的工件,则需要设置有轨道小车对工件进行支撑,设置预定轨道,通过轨道小车带动工件在预定轨道上进行传输,以降低其输送难度,保证工件在各个工位间快速转移。在进行一些特殊的加工或测量时,要求工件具有固定的角度,比如对板状结构测其对角线时,要求板状结构处于水平状态等。现有的轨道小车结构较为简单,仅起到运输和固定作用,在进行测量时,由于轨道本身或轨道小车的高度差问题,可能对工件所呈的角度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加工精度和测量精度。现有一类升降功能的轨道小车,通过螺纹传动机构进行升降,升降的速度缓慢,不利于在需要快速升降的场合使用,且需要较大的外力驱动。同时,长时间的机械传动磨损将导致螺纹传动机构的稳定性变差。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轨道小车存在影响加工精度和测量精度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升降轨道车及输送流水线。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升降轨道车,包括底座总成、气流控制阀、第一升降气囊、第二升降气囊、进气管、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气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相对所述底座总成的升降;所述第二升降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对所述底座总成的升降;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气流控制阀,所述气流控制阀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囊和所述第二升降气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气囊和所述第二升降气囊的充气和放气。可选地,所述气流控制阀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阀门设置有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所述第三阀门设置有第六接口和第七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囊,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为出气口,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进气管,所述第六接口连接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七接口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气囊;所述第一阀门具有可相互切换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一阀门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阀门导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当所述第一阀门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阀门阻断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二阀门具有可相互切换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第二阀门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阀门阻断所述第四接口,并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当所述第二阀门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阀门阻断所述第五接口,并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三阀门具有可相互切换的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当所述第三阀门处于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三阀门导通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七接口;当所述第三阀门处于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三阀门阻断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七接口。可选地,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均为二位二通电磁阀,所述第二阀门为二位三通电磁阀;当所述第一阀门通电时,所述第一阀门处于第一位置;当所述第一阀门断电时,所述第一阀门处于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二阀门通电时,所述第二阀门处于第三位置;当所述第二阀门断电时,所述第二阀门处于第四位置;当所述第三阀门通电时,所述第三阀门处于第五位置;当所述第三阀门断电时,所述第三阀门处于第六位置。可选地,所述出气口处设置有消声结构。可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外部工件的第一定位机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顶部设置有用于固定外部工件的第二定位机构。可选地,所述升降轨道车还包括第一导向机构和第二导向机构;所述第一导向机构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的升降进行导向;所述第二导向机构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用于对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的升降进行导向。可选地,所述第一导向机构包括固定于所述底座总成上的多个第一滑道和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底部的多个第一滑轨,多个所述第一滑道环绕所述第一升降气囊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滑轨和多个所述第一滑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滑道上开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滑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导向槽中;所述第二导向机构包括并固定于所述底座总成上的多个第二滑道和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底部的多个第二滑轨,多个所述第二滑道环绕所述第二升降气囊设置,多个所述第二滑轨和多个所述第二滑道一一对应设置,所述第二滑道上开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滑轨滑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导向槽中。可选地,所述第一滑道的侧壁上开有连通所述第一导向槽的第一条形孔,所述第一滑轨上设置有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导向机构还包括插入所述第一条形孔并连接所述第一螺纹孔的第一螺钉;所述第二滑道的侧壁上开有连通所述第二导向槽的第二条形孔,所述第二滑轨上设置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导向机构还包括插入所述第二条形孔并连接所述第二螺纹孔的第二螺钉。可选地,所述底座总成的底部两侧设置有多个滚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设置了用于支撑工件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通过第一升降气囊和第二升降气囊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的升降,实现升降轨道车左右两侧的独立升降,进而对位于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顶部的工件进行角度调整,消除轨道本身或升降轨道小车对工件造成的角度误差,从而保证测量和加工的精度。同时本技术提供的升降轨道车结构简单,运用气囊实现轨道车的上下升降,升降反应灵敏快捷,并且整体上减少了升降轨道车的整体重量。另一方面,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输送流水线,包括轨道以及至少一个上述的升降轨道车,所述升降轨道车可在所述轨道上滑行。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其底座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其第一滑轨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其气流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其气流控制阀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其气流控制阀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其气流控制阀的第三工作状态示意图;图8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其气流控制阀的第四工作状态示意图;图9是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升降轨道车其气流控制阀的第五工作状态示意图。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1、气流控制阀;11、第一阀门;111、第一接口;112、第二接口;12、第二阀门;121、第三接口;122、第四接口;123、第五接口;13、第三阀门;131、第六接口;132、第七接口;14、消声结构;15、第八接口;16、第一电连接线;17、第二电连接线;18、第三电连接线;19、地线;2、第一支撑机构;21、第一定位机构;3、第二支撑机构;31、第二定位机构;4、第一导向机构;41、第一滑轨;411、第一螺纹孔;42、第一滑道;421、第一导向槽;422、第一条形孔;43、第一螺钉;5、第二导向机构;51、第二滑轨;52、第二滑道;521、第二导向槽;522、第二条形孔;53、第二螺钉;6、第一升降气囊;7、第二升降气囊;8、底座总成;81、滚轮;9、进气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升降轨道车及输送流水线

【技术保护点】
一种升降轨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总成、气流控制阀、第一升降气囊、第二升降气囊、进气管、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气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相对所述底座总成升降;所述第二升降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对所述底座总成升降;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气流控制阀,所述气流控制阀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囊和所述第二升降气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气囊和所述第二升降气囊的充气和放气。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升降轨道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总成、气流控制阀、第一升降气囊、第二升降气囊、进气管、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气囊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机构相对所述底座总成升降;所述第二升降气囊位于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和所述底座总成之间,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支撑机构相对所述底座总成升降;所述进气管连接所述气流控制阀,所述气流控制阀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囊和所述第二升降气囊,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升降气囊和所述第二升降气囊的充气和放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升降轨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控制阀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和第三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有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二阀门设置有第三接口、第四接口和第五接口,所述第三阀门设置有第六接口和第七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气囊,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四接口为出气口,所述第五接口连接所述进气管,所述第六接口连接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七接口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气囊;所述第一阀门具有可相互切换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一阀门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第一阀门导通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当所述第一阀门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阀门阻断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二阀门具有可相互切换的第三位置和第四位置,当所述第二阀门处于第三位置时,所述第二阀门阻断所述第四接口,并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五接口;当所述第二阀门处于第四位置时,所述第二阀门阻断所述第五接口,并连通所述第三接口和所述第四接口;所述第三阀门具有可相互切换的第五位置和第六位置,当所述第三阀门处于第五位置时,所述第三阀门导通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七接口;当所述第三阀门处于第六位置时,所述第三阀门阻断所述第六接口和所述第七接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升降轨道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三阀门均为二位二通电磁阀,所述第二阀门为二位三通电磁阀;当所述第一阀门通电时,所述第一阀门处于第一位置;当所述第一阀门断电时,所述第一阀门处于第二位置;当所述第二阀门通电时,所述第二阀门处于第三位置;当所述第二阀门断电时,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杰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