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7585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5 22: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包括:传动组件、内减振块和橡胶垫,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轮和外减振块,传动轮与外减振块固定连接;传动轮和外减振块分别设有连通的安装孔;内减振块的一端为连接端,内减振块的另一端为固定端;连接端固定于安装孔内,固定端固定在曲轴的端部;橡胶垫的内壁与连接端固定连接,橡胶垫的外壁与安装孔固定连接。通过将传动轮和外减振块固定在一起进行使用,可以简化减振器的结构;传动轮组件可以共同充当减振块,作用在前端轮系的扭振可以直接消除,大大提高了减振效果。将橡胶垫横置可使橡胶垫水平振动方向作用面增大,橡胶垫磨损小,进一步提高了减振器的可靠性。

An engine rubber damper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n engine rubber damper, including: transmission component, internal damping block and rubber pad. The transmission component includes the drive wheel and external damping block, the drive wheel is connected with the external vibration damping block, the transmission wheel and the external damping block have connected installation holes, and the end of the inner vibration damping block is connected and the vibration damping is inside. The other end of the block is fixed end; the connecting end is fixed in the installation hole, the fixed end is fixed at the end of the crankshaft; the inner wall of the rubber pad is fixed to the connecting end, and the outer wall of the rubber pad is fixed to the installation hole. The structure of the damper can be simplified by fixing the drive wheel and external vibration damping block together. The drive wheel component can act as a damping block together, and the torsional vibration can be eliminated directly in the front wheel system, and the effect of vibration reduction is greatly improved. When the rubber pad is transverse, the action surface of the rubber pad horizontal vibration direction increases, and the rubber pad wear is small, which further improves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hock absorb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
技术介绍
发动机橡胶减振器装在发动机自由端,能够大大降低发动机自由端扭振,提高发动机可靠性与整车舒适性。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橡胶减振器,包括:传动轮1'和减振组件2',传动轮1'和减振组件2'固定连接,减振组件2'包括:外减振块21'、橡胶垫22'和内减振块23',橡胶垫22'位于外减振块21'和内减振块23'之间。发动机扭振经过曲轴传递到内减振块23',通过外减振块21'振动的固有频率与内减振块23'扭振的相位差,经过橡胶垫22'达到降低扭振的目的。该减振器未能直接降低传动系扭振,且部件较多,故减振效果较差,成本相对比较高。同时,橡胶垫22'竖置布置,橡胶垫22'的水平振动方向作用面较小,易磨损,导致减振器的可靠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解决现有技术中减振器结构复杂,以及橡胶垫水平减振效果差、易磨损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其中,包括:传动组件、内减振块和橡胶垫,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轮和外减振块,所述传动轮与所述外减振块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轮和所述外减振块分别设有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内减振块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内减振块的另一端为固定端;所述连接端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固定端固定在曲轴的端部;所述橡胶垫的内壁与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垫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连接端和所述安装孔为曲面配合。优选地,所述外减振块上设有多个平衡孔。优选地,所述平衡孔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所述平衡孔等间距、环形设置。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为一体成型。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通过将传动轮和外减振块固定在一起进行使用,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单独活动的部件,进而可以简化减振器的结构;同时,传动轮组件可以共同充当减振块,作用在前端轮系的扭振可以直接消除,大大提高了减振效果。另外,将橡胶垫横置可使橡胶垫水平振动方向作用面增大,橡胶垫磨损小,进一步提高了减振器的可靠性。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橡胶减振器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发动机橡胶减振器的示意图;图3为图2的剖视图。附图标记如下:1'-传动轮、2'-减振组件、21'-外减振块、22'-橡胶垫、23'-内减振块、1-传动组件、11-传动轮、12-外减振块、121-平衡孔、13-安装孔、2-内减振块、21-连接端、22-固定端、3-橡胶垫。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如图2和图3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其中,包括:传动组件1、内减振块2和橡胶垫3。传动组件1包括:传动轮11和外减振块12,传动轮11与外减振块12固定连接;传动轮11和外减振块12分别设有连通的安装孔13。优选地,传动组件1为一体成型,同时方便成型安装孔13,提高精度。内减振块2的一端为连接端21,内减振块2的另一端为固定端22;连接端21固定于安装孔13内,固定端22固定在曲轴的端部。橡胶垫3的内壁与连接端21固定连接,橡胶垫3的外壁与安装孔13固定连接。该减振器的工作原理为发动机扭振经过曲轴传递到内减振块2,传动轮11和外减振块12共同充当减振块功能,发动机前端轮系的扭矩直接作用到传动轮11上进行减振,通过传动轮11振动的固有频率与内减振块2扭振的相位差,经过橡胶垫3达到降低扭振的目的。由于发动机传动轮11和外减振块12固定在一起进行使用,相当于减少了一个单独活动的部件,进而可以简化减振器的结构;同时,传动轮11组件可以共同充当减振块,作用在前端轮系的扭振可以直接消除,大大提高了减振效果。另外,将橡胶垫3横置可使橡胶垫3水平振动方向作用面增大,橡胶垫3磨损小,进一步提高了减振器的可靠性。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连接端21和安装孔13为曲面配合,可使连接端21、橡胶垫3和传动组件1连接更加可靠,避免发生横向窜动,同时,曲面的配合结构可同时提供水平和竖直两个方向提供减振作用,有利于提高减振效果。进一步地,外减振块12上设有多个平衡孔121,可参考图2所示,能够有效降低发动机的振动。优选地,平衡孔121的数量为四个,且四个平衡孔121等间距、环形设置。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技术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但本技术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技术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轮和外减振块,所述传动轮与所述外减振块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轮和所述外减振块分别设有连通的安装孔;内减振块,所述内减振块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内减振块的另一端为固定端;所述连接端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固定端固定在曲轴的端部;橡胶垫,所述橡胶垫的内壁与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垫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橡胶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传动轮和外减振块,所述传动轮与所述外减振块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轮和所述外减振块分别设有连通的安装孔;内减振块,所述内减振块的一端为连接端,所述内减振块的另一端为固定端;所述连接端固定于所述安装孔内,所述固定端固定在曲轴的端部;橡胶垫,所述橡胶垫的内壁与所述连接端固定连接,所述橡胶垫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固定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彪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