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连河专利>正文

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844325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5-03 22: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包括主梁、滚线筒、固定板、行走滚轮以及限位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通过将滚线筒上开设滚线槽,且对滚线筒与滚线槽进行详细的设定,使此新型结构工作效率快,且可以快速地进行分解力,减少滚线的磨损率,通过将液压撑杆设置为气弹簧,以及对液压杆与行走滚轮进行实际限定,不仅使液压杆工作目的详细,也使此新型结构稳定性增大,卸力性增强,通过将行走滚轮设置为阶梯式,在其上表面设置限位齿,且对滑轨以及行走滚轮进行详细限定,使此新型结构在使用时行走稳定,且力的分散性更强,通过在连接杆II上设置限位杆,且对限位杆以及其与挂钩的关系进行限定,使此新型结构的受力性更强,分解力的目的更明确。

A lifting structure of a crane

The utility model discloses a lifting structure group of a crane, which includes a main beam, a rolling line tube, a fixed plate, a walking roller and a limit bar. The utility model has a rolling line slot on the roller tube, and a detailed setting of a roll line tube and a rolling line slot, so that the new structure is fast in working efficiency and can be quickly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reduce the wear rate of the rolling line, the hydraulic pole is set to a gas spring, and the hydraulic rod and the walking roller are limited. It not only makes the working purpose of the hydraulic rod in detail, but also increases the stability of the hydraulic rod and increases the unloading capacity. By setting the walking roller as a ladder type, the upper surface is set to the limit. The position tooth, and the detailed limit of the slide rail and the walking roller, makes the new structure walking stable and the force is more dispersive. By setting the limit bar on the connecting rod II, and limi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mit pole and the connection of the hook, the new structure has stronger force and clearer purpose of decomposing for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
本技术涉及起重机起升机构组相关
,具体为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
技术介绍
起升机构是起重机的一部分,其主要包括执行电机、滚线筒、挂钩等,各个结构通过各自对应的安装方法设置于小车架上,在对应的装配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对小车架的结构形状产生影响。而起重机小车中包括起升机构、小车运行机构和小车架,小车架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主梁,传统的小车架由钢板拼装焊接而成,小车架在制造过程中,焊接量大,也会容易导致小车架产生变形,这样的布置方式会导致起重小车在运行过程中,小车的四个车轮受力很不均匀,严重的话,甚至能导致小车架侧翻,并且,现实生产中,小车是做间歇性的循环运动,其上设置的滚线筒多为单卷筒的形式,这样的单卷筒结构使滚线在卷筒上多次缠绕,如果是在起重高度较大的工作场地,很容易引发安全事故,而且单卷筒的提升速度慢,更加影响了工作效率,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用于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包括主梁、滚线筒、固定板、行走滚轮以及限位杆,所述主梁设置有两个,行走滚轮设置于主梁内部,且主梁基于固定板对称设置,所述固定板呈平板状,其两侧边设置有凹槽,凹槽内部设置有连接杆,且连接杆滑动连接液压杆上端,所述液压杆设置有四个,基于固定板对称设置,且下端滑动连接圆杆,所述圆杆设置于行走滚轮左侧,行走滚轮外表面设置有限位齿,且行走滚轮滑动连接滑轨,所述固定板上表面两端设置有连接板II,两连接板II相对设置,且内壁上固定有两个滚线筒,所述滚线筒基于挂钩对称设置,其两侧到中端具有一定弧度,且外表面设置有呈螺旋状的滚线槽,左端设置有传动轴,该传动轴固定连接执行电机,且所述滚线筒上设置有滚线,滚线自贴近行走滚轮一端伸出,且依次接触滚线筒、滚线槽、限位杆、固定板以及挂钩,所述限位杆两端依次连接有限位板、销轴以及连接板I,该限位板与限位杆同轴固定连接,且销轴铰接于连接板I。优选的,所述液压杆为气弹簧液压杆,其与行走滚轮左侧的圆杆呈一定角度,且角度范围在十度到三十度之间。优选的,所述行走滚轮设置为阶梯状,其外端设置有间隔距离相等的限位齿,该限位齿呈等腰梯形状,其限位齿的最大长度小于行走滚轮宽度,且滑轨内部相对限位齿设置有多个限位槽,其限位槽的最大长度小于行走滚轮宽度,最大高度小于限位齿的高度。优选的,所述连接板I以及限位板基于滚线对称设置,限位杆两侧到中端具有一定弧度,且限位板朝向限位杆端设置为圆弧面,滚线与限位板以及限位杆滑动连接。优选的,所述挂钩内部转动销的宽度大于两限位板之间的最小距离。优选的,所述滚线槽的开槽深度要大于滚线的半径长度,且两端的线槽与中端的线槽之间,最高点的相差距离要小于滚线的半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结构通过将滚线筒设置有两个,在滚线筒上开设滚线槽,且对滚线筒的形状与滚线槽的形状、位置、以及开槽深度进行详细的设定,使此新型结构在使用时,不仅工作效率快,而且工作时,可以快速地进行分解力,减少滚线的磨损率,通过将液压撑杆设置为气弹簧,以及对液压杆与行走滚轮之间形成的角度进行实际限定,不仅使液压杆工作目的详细,也使此新型结构在进行工作时,稳定性增大,卸力性增强,通过将行走滚轮设置为阶梯式,在其上表面设置限位齿,且对滑轨以及行走滚轮进行空间位置以及开槽深度的详细限定,使此新型结构在使用时,不仅行走稳定,而且力的分散性更强,通过在连接杆II上设置限位杆,且对限位杆进行结构以及其与挂钩的关系限定,使此新型结构的受力性更强,分解力的目的更明确。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结构侧视图;图3为图1中A处放大侧视图。图中:1主梁、2执行电机、3传动轴、4滚线筒、5滚线、6滚线槽、7滑轨、8行走滚轮、9液压杆、10固定板、11连接杆、12限位板、13销轴、14连接板I、15挂钩、16限位齿、17限位杆、18圆杆、19连接板II。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包括主梁1、滚线筒4、固定板10、行走滚轮8以及限位杆17,主梁1设置有两个,行走滚轮8设置于主梁1内部,且主梁1基于固定板10对称设置,固定板10呈平板状,其两侧边设置有凹槽,凹槽内部设置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滑动连接液压杆9上端,液压杆9为气弹簧液压杆,其与行走滚轮8左侧的圆杆呈一定角度,且角度范围在十度到三十度之间,液压杆9设置有四个,基于固定板10对称设置,且下端滑动连接圆杆18,圆杆18设置于行走滚轮8左侧,行走滚轮8外表面设置有限位齿16,且行走滚轮8滑动连接滑轨7,行走滚轮8设置为阶梯状,其外端设置有间隔距离相等的限位齿16,该限位齿16呈等腰梯形状,其限位齿的最大长度小于行走滚轮8宽度,且滑轨7内部相对限位齿16设置有多个限位槽,其限位槽的最大长度小于行走滚轮8宽度,最大高度小于限位齿16的高度,固定板10上表面两端设置有连接板II19,两连接板II19相对设置,且内壁上固定有两个滚线筒4,滚线筒4基于挂钩15对称设置,挂钩15内部转动销的宽度大于两限位板12之间的最小距离,滚线筒4两侧到中端具有一定弧度,且外表面设置有呈螺旋状的滚线槽6,左端设置有传动轴3,该传动轴3固定连接执行电机2,且滚线筒4上设置有滚线5,滚线5自贴近行走滚轮8一端伸出,且依次接触滚线筒4、滚线槽6、限位杆17、固定板10以及挂钩15,滚线槽6的开槽深度要大于滚线5的半径长度,且两端的线槽与中端的线槽之间,最高点的相差距离要小于滚线5的半径长度,连接板I14以及限位板12基于滚线5对称设置,限位杆17两侧到中端具有一定弧度,且限位板12朝向限位杆17端设置为圆弧面,滚线5与限位板12以及限位杆17滑动连接,限位杆17两端依次连接有限位板12、销轴13以及连接板I14,该限位板12与限位杆17同轴固定连接,且销轴13铰接于连接板I14。工作原理:开始工作时,行走滚轮8与滑轨7进行滑动连接,由于行走滚轮8设置为阶梯式,在其上表面设置了限位齿16,且对滑轨7以及行走滚轮8进行了空间位置以及开槽深度的详细限定,使行走滚路8运动稳定,执行电机2开始工作,带动传动轴3以及滚线筒4,滚线5开始运动,挂钩15准备工作,当物体挂在挂钩15上时,由于滚线筒4上开设滚线槽6,且对滚线筒4的形状与滚线槽6的形状、位置、以及开槽深度进行了详细的设定,且对液压杆9与行走滚轮8之间形成的角度进行实际限定,并且滚线5自滚线筒6的外侧伸出,经过限位杆17的内侧,到达挂钩15,该挂钩15的内部转动销的宽度大于两限位板17之间的最小距离,使在工作时,小车受到的力分散均匀,滚线筒6的磨损率到达最小。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圆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

【技术保护点】
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包括主梁(1)、滚线筒(4)、固定板(10)、行走滚轮(8)以及限位杆(17),所述主梁(1)设置有两个,行走滚轮(8)设置于主梁(1)内部,且主梁(1)基于固定板(10)对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0)呈平板状,其两侧边设置有凹槽,凹槽内部设置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滑动连接液压杆(9)上端,所述液压杆(9)设置有四个,基于固定板(10)对称设置,且下端滑动连接圆杆(18),所述圆杆(18)设置于行走滚轮(8)左侧,行走滚轮(8)外表面设置有限位齿(16),且行走滚轮(8)滑动连接滑轨(7),所述固定板(10)上表面两端设置有连接板II(19),两连接板II(19)相对设置,且内壁上固定有两个滚线筒(4),所述滚线筒(4)基于挂钩(15)对称设置,其两侧到中端具有一定弧度,且外表面设置有呈螺旋状的滚线槽(6),左端设置有传动轴(3),该传动轴(3)固定连接执行电机(2),且所述滚线筒(4)上设置有滚线(5),滚线(5)自靠近行走滚轮(8)一端伸出,且依次接触滚线筒(4)、滚线槽(6)、限位杆(17)、固定板(10)以及挂钩(15),所述限位杆(17)两端依次连接有限位板(12)、销轴(13)以及连接板I(14),该限位板(12)与限位杆(17)同轴固定连接,且销轴(13)铰接于连接板I(1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起重机起升结构组,包括主梁(1)、滚线筒(4)、固定板(10)、行走滚轮(8)以及限位杆(17),所述主梁(1)设置有两个,行走滚轮(8)设置于主梁(1)内部,且主梁(1)基于固定板(10)对称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板(10)呈平板状,其两侧边设置有凹槽,凹槽内部设置有连接杆(11),且连接杆(11)滑动连接液压杆(9)上端,所述液压杆(9)设置有四个,基于固定板(10)对称设置,且下端滑动连接圆杆(18),所述圆杆(18)设置于行走滚轮(8)左侧,行走滚轮(8)外表面设置有限位齿(16),且行走滚轮(8)滑动连接滑轨(7),所述固定板(10)上表面两端设置有连接板II(19),两连接板II(19)相对设置,且内壁上固定有两个滚线筒(4),所述滚线筒(4)基于挂钩(15)对称设置,其两侧到中端具有一定弧度,且外表面设置有呈螺旋状的滚线槽(6),左端设置有传动轴(3),该传动轴(3)固定连接执行电机(2),且所述滚线筒(4)上设置有滚线(5),滚线(5)自靠近行走滚轮(8)一端伸出,且依次接触滚线筒(4)、滚线槽(6)、限位杆(17)、固定板(10)以及挂钩(15),所述限位杆(17)两端依次连接有限位板(12)、销轴(13)以及连接板I(14),该限位板(12)与限位杆(17)同轴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连河
申请(专利权)人:李连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