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炉煤气旋风除尘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72779 阅读:61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旋风除尘器。高炉煤气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气管(2)、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导流锥罩(10)、旋转导流叶片(11)、集灰反射锥罩(12)、反射锥体(14),椭圆封头顶盖(4)上端的中部固定一排气管(2),排气管(2)侧边的椭圆封头顶盖(4)的上端部设有进气管(3);旋转导流叶片(11)安装在导流锥罩(10)的大头端的圆柱体与除尘器筒体(6)围成的环缝内,反射锥体(14)位于集灰反射锥罩(12)的空腔内,集灰反射锥罩(12)的下端与反射锥体(14)的下端之间的缝隙形成环形灰缝(1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占地面积小、除尘效率高等特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旋风除尘器,适于对气流温度高、流量大、含尘多的高炉煤气进行除尘处理。
技术介绍
在冶金行业,传统的高炉炼铁工艺粗煤气除尘通常采用重力除尘器,这种除尘器体积大,占地多,而且由于除尘效率低,无法减少煤气清洗系统产生的大量污泥,不利于环保和降低能耗。传统重力除尘器的除尘效率仅为40~50%。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的高炉煤气旋风除尘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高炉煤气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气管2、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导流锥罩10、旋转导流叶片11、集灰反射锥罩12、反射锥体14,椭圆封头顶盖4上端的中部固定一排气管2,排气管2的排气出口9位于椭圆封头顶盖4外,排气管2侧边的椭圆封头顶盖4的上端部设有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的下端与导流锥体5的大头端固定连接,导流锥体5的小头端与除尘器筒体6的上端固定连接,除尘器筒体6的下端与灰仓锥体7的大头端固定连接,灰仓锥体7的小头端设有排灰口8,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内为空腔并相互连通;排气管2的进气口位于除尘器筒体6内并位于旋转导流叶片11的下方,导流锥罩10位于导流锥体5内,导流锥罩10的上部小头端与排气管2固定连接,导流锥罩10的下部大头端为圆柱体,旋转导流叶片11安装在导流锥罩10的大头端的圆柱体与除尘器筒体6围成的环缝内,旋转导流叶片11与除尘器筒体6固定连接;旋转导流叶片11采用花瓣式圆周均布,旋转导流叶片11为24~40片,旋转导流叶片11的水平倾角为25~35°;集灰反射锥罩12固定在除尘器筒体6的中部,集灰反射锥罩12为上大下小的倒置锥台形,集灰反射锥罩12内为空腔结构,集灰反射锥罩12上下端开口,反射锥体14位于集灰反射锥罩12的空腔内,反射锥体14固定在集灰反射锥罩12的底部横梁16上,集灰反射锥罩12的下端与反射锥体14的下端之间的缝隙形成环形灰缝13,反射锥体14的上部尖端位于排气管2的进气口的下方。本技术的结构分三个区域上部导流区a,中部旋流除尘区b,下部贮灰区c(见图2),高炉煤气从下降总管1到进气管3经椭圆封头顶盖4进入上部导流区(导流锥体5和导流锥罩10起导流作用),然后经过旋转导流叶片11进入中部旋流除尘区;煤气流在旋转导流叶片11的导向作用下形成旋转气流,气流中的尘粒因离心力作用向除尘器筒体6的内壁运动,并在自重和气流的作用下沿除尘器筒体6的内壁下滑,经旋流除尘区底部环形灰缝13缝落入下部贮灰区;气流则在集灰反射锥罩、反射锥体14的共同作用下改向,形成上旋气流通过中间的排气管2排出,灰仓内的粉尘由灰仓锥体7下部排灰口8排出。本技术采用反转式排气方式,即下降气流在集灰反射锥罩、反射锥体14的导向作用下折转向上由排气管2排出。本技术采用离心力原理除尘,所需筒体的体积小,与传统的重力除尘器相比,本技术占地面积小,除尘效率高。应用于高炉生产,除尘效率可达80~90%,不仅能有效减轻后续煤气洗涤工艺的污泥处理量,有利于环保和高炉长寿,还能减轻煤气洗涤系统的设备维护量,降低运行成本。本技术适于对气流温度高、流量大、含尘多的高炉煤气进行除尘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外部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沿B-B线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用于安装导流叶片11的法兰箱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下降总管,2-排气管,3-进气管,4-椭圆封头顶盖,5-导流锥体,6-除尘器筒体,7-灰仓锥体,8-排灰口,9-排气出口,10-导流锥罩,11-旋转导流叶片,12-集灰反射锥罩,13-环形灰缝,14-反射锥体,15-法兰箱体,16-横梁,a-导流区,b-旋流除尘区,c-贮灰区。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图4所示,高炉煤气旋风除尘器,它包括排气管2、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导流锥罩10、旋转导流叶片11、集灰反射锥罩12、反射锥体14,椭圆封头顶盖4上端的中部固定一排气管2,排气管2的排气出口9位于椭圆封头顶盖4外,排气管2两侧的椭圆封头顶盖4的上端部设有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的下端与导流锥体5的大头端固定连接,导流锥体5的小头端与除尘器筒体6的上端固定连接,除尘器筒体6的下端与灰仓锥体7的大头端固定连接,灰仓锥体7的小头端设有排灰口8,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内为空腔并相互连通;排气管2的进气口位于除尘器筒体6内并位于旋转导流叶片11的下方,导流锥罩10位于导流锥体5内,导流锥罩10的上部小头端与排气管2固定连接,导流锥罩10的下部大头端为圆柱体,旋转导流叶片11安装在导流锥罩10的大头端的圆柱体与除尘器筒体6围成的环缝内,为了安装更换方便,旋转导流叶片11通过法兰箱体15与除尘器筒体6固定连接;旋转导流叶片11采用花瓣式圆周均布,根据不同的圆周大小布置24~40片不等,旋转导流叶片11的水平倾角为25~35°;集灰反射锥罩12固定在除尘器筒体6的中部,集灰反射锥罩12为上大下小的倒置锥台形,集灰反射锥罩12内为空腔结构,集灰反射锥罩12上下端开口,反射锥体14位于集灰反射锥罩12的空腔内,反射锥体14固定在集灰反射锥罩12的底部横梁16上,横梁16与除尘器筒体6固定连接,所述的反射锥体14与集灰反射锥罩12的夹角β为50~60°,集灰反射锥罩12的下端与反射锥体14的下端之间的缝隙形成环形灰缝13,反射锥体14的上部尖端位于排气管2的进气口的下方。权利要求1.高炉煤气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气管(2)、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导流锥罩(10)、旋转导流叶片(11)、集灰反射锥罩(12)、反射锥体(14),椭圆封头顶盖(4)上端的中部固定一排气管(2),排气管(2)的排气出口(9)位于椭圆封头顶盖(4)外,排气管(2)侧边的椭圆封头顶盖(4)的上端部设有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的下端与导流锥体(5)的大头端固定连接,导流锥体(5)的小头端与除尘器筒体(6)的上端固定连接,除尘器筒体(6)的下端与灰仓锥体(7)的大头端固定连接,灰仓锥体(7)的小头端设有排灰口(8),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内为空腔并相互连通;排气管(2)的进气口位于除尘器筒体(6)内并位于旋转导流叶片(11)的下方,导流锥罩(10)位于导流锥体(5)内,导流锥罩(10)的上部小头端与排气管(2)固定连接,导流锥罩(10)的下部大头端为圆柱体,旋转导流叶片(11)安装在导流锥罩(10)的大头端的圆柱体与除尘器筒体(6)围成的环缝内,旋转导流叶片(11)与除尘器筒体(6)固定连接;旋转导流叶片(11)采用花瓣式圆周均布,旋转导流叶片(11)为24~40片,旋转导流叶片(11)的水平倾角为25~35°;集灰反射锥罩(12)固定在除尘器筒体(6)的中部,集灰反射锥罩(12)为上大下小的倒置锥台形,集灰反射锥罩(12)内为空腔结构,集灰反射锥罩(12)上下端开口,反射锥体(14)位于集灰反射锥罩(12)的空腔内,反射锥体(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高炉煤气旋风除尘器,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排气管(2)、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导流锥罩(10)、旋转导流叶片(11)、集灰反射锥罩(12)、反射锥体(14),椭圆封头顶盖(4)上端的中部固定一排气管(2),排气管(2)的排气出口(9)位于椭圆封头顶盖(4)外,排气管(2)侧边的椭圆封头顶盖(4)的上端部设有进气管(3);椭圆封头顶盖(4)的下端与导流锥体(5)的大头端固定连接,导流锥体(5)的小头端与除尘器筒体(6)的上端固定连接,除尘器筒体(6)的下端与灰仓锥体(7)的大头端固定连接,灰仓锥体(7)的小头端设有排灰口(8),椭圆封头顶盖(4)、导流锥体(5)、除尘器筒体(6)、灰仓锥体(7)内为空腔并相互连通;排气管(2)的进气口位于除尘器筒体(6)内并位于旋转导流叶片(11)的下方,导流锥罩(10)位于导流锥体(5)内,导流锥罩(10)的上部小头端与排气管(2)固定连接,导流锥罩(10)的下部大头端为圆柱体,旋转导流叶片(11)安装在导流锥罩(10)的大头端的圆柱体与除尘器筒体(6)围成的环缝内,旋转导流叶片(11)与除尘器筒体(6)固定连接;旋转导流叶片(11)采用花瓣式圆周均布,旋转导流叶片(11)为24~40片,旋转导流叶片(11)的水平倾角为25~35°;集灰反射锥罩(12)固定在除尘器筒体(6)的中部,集灰反射锥罩(12)为上大下小的倒置锥台形,集灰反射锥罩(12)内为空腔结构,集灰反射锥罩(12)上下端开口,反射锥体(14)位于集灰反射锥罩(12)的空腔内,反射锥体(14)固定在集灰反射锥罩(12)的底部横梁(16)上,集灰反射锥罩(12)的下端与反射锥体(14)的下端之间的缝隙形成环形灰缝(13),反射锥体(14)的上部尖端位于排气管(2)的进气口的下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小钢周强喻道明刘菁秦涔方明新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