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型搅笼法渣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72780 阅读:3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炉炉渣处理系统。环保型搅笼法渣处理装置包括红渣沟(1)、粒化箱(24)、粒化槽(44)、搅笼池(41)、粒化循环水管(15)、螺旋机(13)、运渣皮带机(14),红渣沟(1)的输出端位于粒化槽(44)的的输入端的上方,红渣沟(1)的输出端与粒化槽(44)的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粒化箱(24),粒化箱(24)上设有喷水孔(28);粒化槽(44)的渣入口处设内罩(43),粒化槽(44)的水渣出口(45)由管道(42)与搅笼池(41)相连通,其特征在于:粒化槽(44)处设有蒸汽冷凝装置,粒化槽(44)位于蒸汽冷凝装置的冷凝塔(11)内的下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环境保护效果好的特点。(*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冶金炼铁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炉炉渣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的搅笼法高炉炉渣处理系统主要由红渣沟、粒化箱、冲渣沟、搅笼池(内设有螺旋机、溢流沟、过滤器)、水泵、粒化循环水管、运渣皮带机等组成,红渣沟内盛熔渣,红渣沟的输出端位于冲渣沟的输入端上方,红渣沟的输出端与冲渣沟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粒化箱,粒化箱上设有喷水孔,当红渣沟的熔渣落入冲渣沟时,粒化箱内的高压水经喷水孔喷出,将熔渣用高压水冲碎水淬成水渣,渣水混合物经过有一定坡度的冲渣沟,流入搅笼池的底部,然后随着螺旋输送机构(螺旋机)的转动,其叶片将搅笼池底部的水渣向上输送,水则借重力以及机械搅动两重脱水作用,自动向下回流,从而使渣水得到分离,水渣经脱水离开螺旋输送机构后,通过胶带机(运渣皮带机)送至水渣堆场或渣仓。粒化水收集到搅笼池经溢流沟至过滤器对粒化水进一步过滤,再过滤后的水进入热水池用粒化泵至粒化箱循环使用;细渣收集到过滤器中间的管道内用反冲水冲入搅笼池斜坡处再次过滤脱水。主要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这种传统的冲渣工艺中熔渣在水淬过程中产生大量含硫化物蒸汽,污染环境,腐蚀高炉钢结构并对工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环境保护效果好的环保型搅笼法渣处理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一是环保型搅笼法渣处理装置,它包括红渣沟1、粒化箱24、粒化槽44、搅笼池41、粒化循环水管15、螺旋机13、运渣皮带机14,红渣沟1的输出端位于粒化槽44的的输入端的上方,红渣沟1的输出端与粒化槽44的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粒化箱24,粒化箱24上设有喷水孔28;红渣沟1内的熔渣与粒化箱24喷出的水在粒化槽44的水液面处相遇水淬粒化,进入水中进一步冷却,粒化槽44的渣入口处设内罩43,将冲渣过程中产生的蒸汽压入水中;粒化槽44的水渣出口45由管道42与搅笼池41相连通,渣水混合物经管道42进入搅笼池41,搅笼池41内设有螺旋机13、溢流沟40、过滤器10,螺旋机13末端设有运渣皮带机14;过滤器10末端设滤水输出口39,滤水输出口39与粒化循环水管15的输入端相连,粒化循环水管15的输出端与粒化箱24相连通,粒化循环水管15上设有第三水泵16;其特征在于粒化槽44处设有蒸汽冷凝装置,粒化槽44位于蒸汽冷凝装置的冷凝塔11内的下部,对冲渣过程产生的蒸汽进行冷凝。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之二是环保型搅笼法渣处理装置,它包括红渣沟1、粒化箱24、冲渣沟9、搅笼池41、粒化循环水管15、螺旋机13、运渣皮带机14,红渣沟1的输出端位于冲渣沟9的输入端上方,红渣沟1的输出端与冲渣沟9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粒化箱24,粒化箱24上设有喷水孔28;冲渣沟9的输出端与搅笼池41相连通,渣水混合物经冲渣沟9的输出端进入搅笼池41,搅笼池4l内设有螺旋机13、溢流沟40、过滤器10,螺旋机13末端设有运渣皮带机14;过滤器10末端设滤水输出口39,滤水输出口39与粒化循环水管15的输入端相连,粒化循环水管15的输出端与粒化箱24相连通,粒化循环水管15上设有第三水泵16;其特征在于红渣沟1的输出端、冲渣沟9的输入端、粒化箱24处设有蒸汽冷凝装置,红渣沟1的输出端、冲渣沟9的输入端、粒化箱24分别位于蒸汽冷凝装置的冷凝塔11的下部。所述的冷凝塔11与封闭罩12的上端部相连接,封闭罩12的下端部与冲渣沟9相连接。设置封闭罩12的作用是防止含硫化物蒸汽外泄。所述的蒸汽冷凝装置包括冷水管2、回收水管3、缓冲罐4、第一水泵5、第二水泵6、冷却塔7、冷凝塔11,冷凝塔11的接水装置23的集水管19与回收水管3的输入端相连,回收水管3的输出端与冷却塔7的输入端相连,回收水管3上依次设有缓冲罐4、第一水泵5冷却塔7的输出端与冷水管2的输入端相连,冷水管2的输出端与供水集管21相连,冷水管2上设有第二水泵6冷凝塔11包括供水集管21、接水装置23、冷凝塔体25、冷凝喷嘴26、放散阀20,冷凝塔体25的顶部设有放散阀20,供水集管21位于冷凝塔体25内的上部并与冷凝塔体25固定连接,供水集管21上设有冷凝喷嘴26,接水装置23位于冷凝塔体25内的中部并与冷凝塔体25固定连接。接水装置23包括集水管19、第一接水盘30、第二接水盘31、第三接水盘32、连接杆33,第一接水盘30成V形,第一接水盘30的第一接水盘底35设有出水口并与集水管19相连通,第二接水盘31成 形,第二接水盘31的中部为孔,第一接水盘30的底部位于第二接水盘31的中部,第二接水盘31的中部孔与第一接水盘30的底部之间形成蒸汽通道34,第二接水盘31的第二接水盘底36设有出水口并与集水管19相连通,第一接水盘30与第二接水盘31的上部由连接杆33固定连接第三接水盘32成 形,第三接水盘32的中部为孔,第二接水盘31的底部位于第三接水盘32的中部,第三接水盘32的中部孔与第二接水盘31的底部之间形成蒸汽通道38,第三接水盘底37设有出水口并与集水管19相连通。所述的粒化循环水管15上依次设有粒化冷却塔17、第四水泵18,粒化冷却塔17位于第四水泵18与第三水泵16之间。所述的冷凝塔体25内上部的供水集管21纵向(上、中、下)三根一组,并排2组每组的上根供水集管的冷凝喷嘴向下,中根供水集管的上部冷凝喷嘴向上,中根供水集管的下部冷凝喷嘴向下,下根供水集管的上部冷凝喷嘴向上,每组高压喷嘴相对出水,水柱在中间相碰,形成水雾。本技术采用上述结构,粒化槽44处设有蒸汽冷凝装置,粒化槽44位于蒸汽冷凝装置的冷凝塔11内的下部或者,红渣沟1的输出端、冲渣沟9的输入端、粒化箱24处设有蒸汽冷凝装置,封闭冲渣点。水冲渣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蒸汽气流向上,穿过冷凝塔11中部的接水装置,到中上部与冷凝喷嘴产生的水雾相遇,受冷凝结成水,与冷凝喷水一起落至接收盘中被收集,经冷却塔冷却后循环使用。对冲渣过程中产生的有害蒸汽进行回收,从而减少含硫化物蒸汽对大气的污染,能满足较高的环保要求,杜绝对大气的污染,从而带来较好的社会效益,具有环境保护效果好的特点。设有放散阀20,当内部气压过高时可自动打开,放散蒸汽。采用粒化循环水管15上依次设有粒化冷却塔17、第四水泵18,对粒化回水冷却后再循环使用,保证了冷凝和冲渣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高炉炉渣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高炉炉渣处理系统的工艺流程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的冷凝塔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的冷凝塔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6沿A-A线的剖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接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接水装置的剖视图图中1-红渣沟,2-冷水管,3-回收水管,4-缓冲罐,5-第一水泵,6-第二水泵,7-冷却塔,8-第一检修人孔,9-冲渣沟,10-过滤器,11-冷凝塔,12-封闭罩,13-螺旋机,14-运渣皮带机,15-粒化循环水管,16-第三水泵,17-粒化冷却塔,18-第四水泵,19-集水管,20-放散阀,21-供水集管,22-第二检修人孔,23-接水装置,24-粒化箱,25-冷凝塔体,26-冷凝喷嘴,27-检修平台,28-喷水孔,29-人梯,30-第一接水盘,31-第二接水盘,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环保型搅笼法渣处理装置,它包括红渣沟(1)、粒化箱(24)、粒化槽(44)、搅笼池(41)、粒化循环水管(15)、螺旋机(13)、运渣皮带机(14),红渣沟(1)的输出端位于粒化槽(44)的的输入端的上方,红渣沟(1)的输出端与粒化槽(44)的的输入端之间设有粒化箱(24),粒化箱(24)上设有喷水孔(28);粒化槽(44)的渣入口处设内罩(43),粒化槽(44)的水渣出口(45)由管道(42)与搅笼池(41)相连通,搅笼池(41)内设有螺旋机(13)、溢流沟(40)、过滤器(10),螺旋机(13)末端设有运渣皮带机(14);过滤器(10)末端设滤水输出口(39),滤水输出口(39)与粒化循环水管(15)的输入端相连,粒化循环水管(15)的输出端与粒化箱(24)相连通,粒化循环水管(15)上设有第三水泵(16);其特征在于:粒化槽(44)处设有蒸汽冷凝装置,粒化槽(44)位于蒸汽冷凝装置的冷凝塔(11)内的下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强刘谭璟柳萌郭俊
申请(专利权)人: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