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60884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4-04 02: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包括:一输入轴,其具有一第一端,所述输入轴的第一端连接至一转向轴,其中一扭矩传感器附着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表面;一输出轴,其具有一第一端,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入轴的第二端,所述输出轴的第二端连接至一小齿轮轴,其中一蜗轮耦接至所述输出轴的外周表面;一扭杆,所述扭杆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耦接至所述输入轴的内周表面和所述输出轴的内周表面;以及一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耦接至所述输入轴的第二端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的内周表面。

Steering column for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尤其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能够减小整个体积和重量,同时确保输入轴和输出轴不会被扭转(twisted),也不会脱离在一部位内的常规位置(regularposition),在该部位上,提供一来自马达、扭矩传感器等的转向辅助力的蜗杆轴和蜗轮相耦接。
技术介绍
通常,用于车辆的转向装置使用一助力转向系统作为辅助助力机构,以减小驾驶员所施加的作用力。助力转向系统分为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和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其中所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通过使用一引擎力来操作一液压泵,从而使用液压来辅助一转向力;所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使用电动马达。所述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是通过检测方向盘的旋转,并且使用从一引擎所接收到的扭矩来操作一液压泵,以及将液压传送至一例如为汽缸且设置在齿条杆或转向轴上的驱动单元,从而协助驾驶员的转向力。所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通过检测方向盘的旋转,以操作一安装在齿条或转向轴上的马达,从而协助旋转运动,于是,能够平稳地操作转向装置。所述电动助力系统通常分为齿条辅助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rackassisttypeelectricpowersteeringsystem,简称R-EPS)以及柱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columntypeelectricpowersteeringsystem,简称C-EPS)。以下,将结合参考一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来进行描述。图1是一种传统车辆转向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一种传统车辆转向柱的局部剖视图。如图所示,传统车辆转向装置包括:一转向系统100和一辅助助力装置120,所述转向系统100从方向盘101延伸至相对的车轮108;所述辅助助力装置120给所述转向系统100提供转向辅助力。所述转向系统100包括:一转向轴102,所述转向轴102的一端连接至方向盘101,并且与方向盘101一起旋转,所述转向轴102的另一端通过一对万向节103连接至小齿轮轴104。另外,所述小齿轮轴104通过一齿条齿杆机构105连接至一齿条杆,在所述齿条杆的相对两端通过横拉杆106和转向节臂107连接至车轮108。所述齿条齿杆机构105是由彼此相啮合的小齿轮111和齿条112所构成的,其中所述小齿轮111形成在所述小齿轮轴104上,所述齿条112形成在所述齿条杆的外周表面的一侧。因此,当驾驶员操作方向盘101时,在所述转向系统100内会产生一扭矩,车轮108通过齿条齿轮机构105和横拉杆106所传送的扭矩而转向。所述辅助助力装置120包括:一扭矩传感器125,所述扭矩传感器125用于检测驾驶员施加在方向盘101上的扭矩,并且输出一与所检测到的扭矩成比例的电信号;一电子控制单元123(electroniccontrolunit,简称ECU),所述电子控制单元123用于根据所述扭矩传感器125所传送的电信号而生成一控制信号;一马达130,所述马达130用于根据所述电子控制单元123所传送的控制信号而产生一辅助助力;以及一减速器140,所述减速器140包括一蜗轮141和一蜗杆轴143,所述减速器140用于将所述马达130所产生的辅助助力传送至所述转向轴102。另外,所述转向轴102包括:一输入轴215、一下转向轴210和一上转向轴205,其中所述下转向轴210通过一销225耦接至所述输入轴215,所述上转向轴205耦接至所述下转向轴210。该些轴为彼此耦接,并且对准到相同的中心轴。所述上转向轴205连接至所述方向盘(图中未示)。所述输入轴215压配至所述输出轴220,以传送所述方向盘的转向力。所述下转向轴210的下端插入至所述输入轴215,并且通过所述销225耦接至所述输入轴215和一扭杆230。将形成在所述下转向轴210上端的外周表面上的锯齿235和形成在所述上转向轴205的内周表面上的锯齿235紧密配合,并且使所述锯齿235塑料成型,以至所述锯齿235彼此耦接,通过上述方式使得所述下转向轴210的上端与所述上转向轴205相耦接。如上所述的传统车辆的转向柱存在以下问题:输入轴和输出轴会被扭转或偏离在一区域中的常规位置,在该区域上,提供一来自马达、扭矩传感器等的转向辅助力的蜗杆轴和蜗轮相耦接。这样,就不能够提供一正确的转向辅助力。另外,由于难以改变耦接至所述转向柱的所述辅助助力机构或类似结构的位置,且不易减小所述转向柱的体积,鉴于这样的转向柱的结构,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转向柱,以减小转向柱的体积和重量。
技术实现思路
尤其特别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能够减小整个体积和重量,同时确保输入轴和输出轴不会被扭转,也不会脱离在一部位内的常规位置,在该部位上,提供一来自马达、扭矩传感器等的转向辅助力的蜗杆轴和蜗轮相耦接。进一步,本专利技术的方面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通过以下描述而清楚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其他未述方面。为了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包括:一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一第一端,所述输入轴的第一端连接至一转向轴,其中一扭矩传感器附着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表面;一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具有一第一端,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入轴的第二端,所述输出轴的第二端连接至一小齿轮轴,其中一蜗轮耦接至所述输出轴的外周表面;一扭杆,所述扭杆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耦接至所述输入轴的内周表面和所述输出轴的内周表面;以及一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耦接至所述输入轴的第二端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的内周表面。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能够减小整个体积和重量,同时确保输入轴和输出轴不会被扭转,也不会脱离在一部位内的常规位置,在该部位上,提供一来自马达、扭矩传感器等的转向辅助力的蜗杆轴和蜗轮相耦接。附图说明结合参考以下的附图和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的目的、特性和优势,其中:图1是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装置的透视图;图2是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5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图7是图4所示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参考附图,将具体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在添加附图标记给每一附图中的构件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显示在不同的附图中,但是它们表示相同或相似的构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下文描述中,如果并入本文的已知功能和配置的详细描述会使本专利技术的主题变得不清楚,那么将其省略。另外,在描述本专利技术的构件时,可以使用术语,例如第一、第二、A、B、(a)、(b)等类似词。这些术语仅是为了将一结构构件与其他结构构件区别出来,并且一相应结构构件的属性、次序、顺序等不应受限于该术语。应当指出,当在说明书中描述一个构件与另一个构件“连接”“耦接”“接合”时,虽然说明第一个构件可以直接地与第二个构件“连接”“耦接”“接合”,一第三个构件也可能在第一个构件与第二构件之间“连接”“耦接”“接合”。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的一部分的局部剖视图。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用于车辆的转向柱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一第一端,所述输入轴的第一端连接至一转向轴,其中一扭矩传感器附着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表面;一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具有一第一端,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入轴的一第二端,所述输出轴的第二端连接至一小齿轮轴,其中一蜗轮耦接至所述输出轴的外周表面;一扭杆,所述扭杆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耦接至所述输入轴的内周表面和所述输出轴的内周表面;以及一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耦接至所述输入轴的第二端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的内周表面。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辆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包括:一输入轴,所述输入轴具有一第一端,所述输入轴的第一端连接至一转向轴,其中一扭矩传感器附着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周表面;一输出轴,所述输出轴具有一第一端,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连接至所述输入轴的一第二端,所述输出轴的第二端连接至一小齿轮轴,其中一蜗轮耦接至所述输出轴的外周表面;一扭杆,所述扭杆具有一第一端和一第二端,所述扭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耦接至所述输入轴的内周表面和所述输出轴的内周表面;以及一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耦接至所述输入轴的第二端的外周表面和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的内周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包括:一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为轴向突出;所述输入轴包括:一第一小直径部,所述输入轴在与所述扭矩传感器座接的外周表面的直径是减小的,以形成所述第一小直径部,使得所述突出部耦接至所述第一小直径部的外周侧;以及所述输入轴包括:一第二小直径部,所述输入轴在所述第一小直径部的一顶端的直径是减小的,以形成所述第二直径部,使得所述支撑组件耦接在所述输出轴的内周表面和所述第二小直径部的外周表面之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的第一端包括:一增大直径部,所述输出轴在一所述扭杆所插入的插入孔内的直径为径向向外扩大,以形成所述增大直径部,使得所述支撑组件耦接在所述增大直径部的内周表面和所述第二小直径部的外周表面之间。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向柱,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轴包括:一第一阶状部,所述第一阶状部在所述突出部一顶端的外周表面上径向地突出,以使所述蜗轮的一侧端被...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权铉飞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万都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韩国,KR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