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叉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590449 阅读: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31 05: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包括与液力变矩器连接的第一支座、与变速箱本体连接的第二支座、与第一支座连接的支撑架、设置于支撑架上且为圆环形的支撑环和设置于支撑环中且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支座连接的减震垫总成,减震垫总成包括圆环形的护套、设置于护套中的减震垫本体和设置于减震垫本体中且用于让第一螺栓穿过的轴套,第一螺栓的轴线与软连接变速箱的轴向相平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减震效果好,减轻了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身及方向盘振动,从而减轻了操作者工作时的身体及手臂振动,提高了叉车驾驶员工作时的舒适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叉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叉车
本技术属于叉车
,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叉车。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发展,叉车驾驶员对驾驶条件提出更高的要求,如驾驶的舒适性,操纵机构的布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低噪音及低震动等。小吨位的叉车上选用软连接变速箱,软连接变速箱可以减小车身振动、降低噪声、提高驾驶舒适性。现有叉车上的软连接变速箱的液力变矩器与变速箱之间的减震垫是轴向布置的,因减震垫布置不当,发动机在运转的时候,不但不能降低整车震动,反而会加剧震动,影响驾驶员操作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叉车,目的是提高减震效果。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包括与软连接变速箱的液力变矩器连接的第一支座、与软连接变速箱的变速箱本体连接的第二支座、与第一支座连接的支撑架、设置于支撑架上且为圆环形的支撑环和设置于支撑环中且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支座连接的减震垫总成,减震垫总成包括圆环形的护套、设置于护套中的减震垫本体和设置于减震垫本体中且用于让第一螺栓穿过的轴套,第一螺栓的轴线与软连接变速箱的轴向相平行。所述护套、所述支撑环和所述轴套的材质为金属。所述护套插入所述支撑环中且与支撑环为紧配合。所述支撑架包括与所述第一支座连接的底板和设置于底板上的筋板,所述支撑环设置于筋板上。所述筋板设置多个,筋板与所述支撑环和所述底板固定连接。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叉车,包括上述的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所述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设置两个且两个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分别位于所述液力变矩器的一侧。本技术的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安装、减震效果好,减轻了发动机振动引起的车身及方向盘振动,从而减轻了操作者工作时的身体及手臂振动,提高了叉车驾驶员工作时的舒适性。附图说明本说明书包括以下附图,所示内容分别是:图1是本技术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与叉车软连接变速箱的分解示意图;图2是叉车软连接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叉车软连接变速箱的侧视图;图4是减震垫总成与支撑架和支撑环的装配示意图;图中标记为:1、液力变矩器;2、第一支座;3、减震垫总成;31、护套;32、轴套;33、减震垫本体;4、变速箱本体;5、第二支座;6、第一螺栓;7、螺母;8、底板;9、筋板;10、支撑环。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目的是帮助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构思、技术方案有更完整、准确和深入的理解,并有助于其实施。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包括与软连接变速箱的液力变矩器1连接的第一支座2、与软连接变速箱的变速箱本体4连接的第二支座5、与第一支座2连接的支撑架、设置于支撑架上且为圆环形的支撑环10和设置于支撑环10中且通过第一螺栓6与第二支座5连接的减震垫总成3,减震垫总成3包括圆环形的护套31、设置于护套31中的减震垫本体33和设置于减震垫本体33中且用于让第一螺栓6穿过的轴套32,第一螺栓6的轴线与软连接变速箱的轴向相平行。具体地说,如图1至图3所示,软连接变速箱是由液力变矩器1和变速箱本体4连接组成,液力变矩器1和变速箱本体4沿轴向依次设置,变速箱本体4通过花键轴与液力变矩器1连接,变速箱本体4与叉车上的发动机连接,实现动力传递。第一支座2固定设置于液力变矩器1的一端,第二支座5固定设置于变速箱本体4的一端,支撑架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一支座2固定连接,安装在支撑架上的减震垫总成3通过第一螺栓6与第二支座5连接,第一支座2并位于减震垫总成3的下方。如图1和图4所示,支撑环10、轴套32和护套31均为两端开口、内部中空的圆环形构件,支撑环10与轴套32和护套31为同轴设置且支撑环10的轴线与软连接变速箱的轴线相平行。护套31、支撑环10和轴套32的材质均为金属,减震垫本体33为橡胶垫且为圆柱体,减震垫本体33与护套31和轴套32硫化成一体。护套31的作用是用于在减震垫总成3与支撑环10装配时防止减震垫本体33发生变形,轴套32的作用是控制减震垫装配时挤压减震垫本体33。如图1和图4所示,支撑架包括通过第二螺栓与第一支座2固定连接的底板8和设置于底板8上的筋板9,支撑环10固定设置于筋板9上。筋板9设置于底板8上,筋板9的下端与底板8固定连接,筋板9的上端设有容纳支撑环10的凹槽,该凹槽为C型槽且该凹槽在筋板9的顶面上形成开口,该凹槽为沿筋板9的板厚方向贯穿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筋板9设置两个且两个筋板9相平行,两个筋板9与支撑环10和底板8固定连接,筋板9对支撑环10提供支撑。支撑环10的轴线与筋板9相垂直,轴套32的直径小于护套31的直径,护套31嵌入支撑环10中且护套31的外圆面与支撑环10的内圆面接触,护套31与支撑环10为紧配合。减震垫本体33上设有空腔和凸台,其作用是控制减震垫本体33的预压缩程度,用于消除发动机绕轴向运转时的震动。如图1和图4所示,第二支座5为U型结构,筋板9的上端、支撑环10和减震垫总成3插入第二支座5的内腔中,第一螺栓6穿过第二支座5和减震垫总成3的轴套32,第一螺栓6的六角头部位于第二支座5的外侧,第一螺栓6的另一端伸出至第二支座5的外侧且第一螺栓6的该端穿过螺母7,拧紧第一螺栓6,实现第二支座5与减震装置的连接。螺母7预先设置于第二支座5上,螺母7与第二支座5为固定连接,螺母7不会松动,可以提高第二支座5与减震垫总成3之间连接的可靠性。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叉车,包括上述的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此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的具体结构可参照图1至图4,在此不再赘述。由于本技术的叉车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所以其具有上述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的所有优点。如图1至图3所示,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设置两个且两个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分别位于液力变矩器1的一侧,两个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处于与叉车的软连接变速箱的轴线相垂直的同一直线上。以上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技术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是采用了本技术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技术的上述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及具有其的叉车

【技术保护点】
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软连接变速箱的液力变矩器连接的第一支座、与软连接变速箱的变速箱本体连接的第二支座、与第一支座连接的支撑架、设置于支撑架上且为圆环形的支撑环和设置于支撑环中且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支座连接的减震垫总成,减震垫总成包括圆环形的护套、设置于护套中的减震垫本体和设置于减震垫本体中且用于让第一螺栓穿过的轴套,第一螺栓的轴线与软连接变速箱的轴向相平行。

【技术特征摘要】
1.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与软连接变速箱的液力变矩器连接的第一支座、与软连接变速箱的变速箱本体连接的第二支座、与第一支座连接的支撑架、设置于支撑架上且为圆环形的支撑环和设置于支撑环中且通过第一螺栓与第二支座连接的减震垫总成,减震垫总成包括圆环形的护套、设置于护套中的减震垫本体和设置于减震垫本体中且用于让第一螺栓穿过的轴套,第一螺栓的轴线与软连接变速箱的轴向相平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护套、所述支撑环和所述轴套的材质为金属。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叉车软连接变速箱减震装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永志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安徽工业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