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560877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28 11: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层槽体,用于容纳固态培养基,包括下层框架以及设置在底部的多个容纳凹槽;以及上层盖体,具有多个换气筒以及将多个换气筒围合的上层框架,该上层框架的形状与下层框架的形状相匹配,其中,上层框架上设置有环形的凸起条,下层框架上设置有与环形凸起条相匹配的环形的凹陷槽,凸起条和凹陷槽相互压合以实现上层盖体与下层槽体的密封,换气筒的上部分为圆筒,下部分为与圆筒相连通的腔室,多个腔室之间相互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微生物培养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取出菌体的过程简单方便;易成型,适用于工业生产。

Microbiological culture container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 microbial culture vessel, which is characterized in that: the lower body, including for containing the solid medium, including the lower frame and is arranged in a groove for accommodating the bottom; and the upper cover body, a plurality of heat pump and a plurality of ventilation tube around the upper frame together with the upper frame. The shape and the lower frame shape matching, which has an annular convex strip set upper frame, lower frame arranged on the ring groove matched with the annular convex strips and convex strips and concave grooves are pressed together to achieve sealing cover and the lower part of the tank, pump for change the cylinder, the lower part is communicated with the chamber of the cylinder is communicated with a plurality of chambers. The utility model improves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promotes the scale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microorganism culture. The process of removing bacteria is simple and convenient, and it is easy to form and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生物培养容器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用具
,属于微生物培养领域。
技术介绍
微生物培养瓶是细菌、真菌类微生物培养实验中常用的器具之一。而利用培养瓶采用固体培养基进行微生物培养存在一定的缺陷:每个培养瓶能容纳培养基的量是有限的,因此当进行大规模的微生物培养时,就需要使用大量的培养瓶。在此情况下,填装和取出培养基这一操作的工作量大,使得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另外,由于培养瓶的特殊结构使得取出菌体时需小心缓慢地取出,即便如此,也不能保证取出的菌体是完整的、不被破坏的;此外,培养瓶用量大,使得材料成本增加,而且自动化程度低使得人工成本相对较高。如上所述,这些缺陷也正是限制目前的微生物培养产业化应用的重要原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培养容器。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微生物培养容器,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下层槽体,用于容纳固态培养基,包括下层框架以及设置在底部的多个容纳凹槽;以及上层盖体,具有多个换气筒以及将多个换气筒围合的上层框架,该上层框架的形状与下层框架的形状相匹配,其中,上层框架上设置有环形凸起条,下层框架上设置有与环形凸起条相匹配的环形凹陷槽,凸起条和凹陷槽相互压合以实现上层盖体与下层槽体的密封,换气筒的上部分为圆筒,下部分为与圆筒相连通的腔室,多个腔室之间相互连通。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圆筒的高度为6~8cm,圆筒的端口的内径为8~10cm,腔室的高度为3~5cm。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层盖体还包含多个用于密封端口的端盖,该端盖的内壁具有内螺纹,端口的外壁具有与内螺纹相螺合的外螺纹。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组合式分隔片,设置在下层槽体的内部,用于将多个容纳凹槽划分为预定面积的多个区域。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下层槽体的底部的外表面设置有加强筋,用于加强下层槽体的底部的负荷承载能力。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每个容纳凹槽的底部均设置有用于排水通气的底部通孔以及与底部通孔相匹配的通孔塞。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层盖体还具有:多个侧向通气孔,设置在圆筒的侧壁上,用于容器内外的气体流通;以及排状孔塞,用于密封侧向通气孔,具有与多个侧向通气孔相匹配的多个塞头。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个卡扣,用于在上层盖体与下层槽体压合密封后进行固定。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层框体上设置有3n个定位圆柱,下层框体上设置有凸起固定块,每个卡扣均具有用于嵌套定位圆柱的三个贯穿圆孔以及与凸起固定块相卡合的凹陷固定块。在本技术提供的微生物培养容器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上层盖体的中间位置处设置有第一结合件,下层槽体在与第一结合件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结合件,第一结合件的上表面呈盲孔结构,该盲孔结构供用户进行抓握及按压,第一结合件的下表面呈凸起结构,第二结合件的上表面呈与凸起结构相匹配的凹陷结构。技术的作用与效果根据本技术所涉及的微生物培养容器,因为包括下层槽体以及上层盖体,下层槽体的底部的具有多个容纳凹槽,上层盖体具有多个换气筒,上层盖体与下层槽体通过相互压合实现密封,所以,本技术的微生物培养容器可以同时放置多组培养基,而且下层槽体处于开放状态时便于机械化的添加培养基,因此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微生物培养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其次,由于上层盖体与下层槽体可拆卸,使得取出菌体的过程变得简单方便;再者,本技术的微生物培养容器结构简单、易成型,适用于工业生产,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需要使用大量培养瓶的情况,本技术可有利于节省材料。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微生物培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下层槽体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上层盖体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排状孔塞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上层盖体与下层槽体的密封卡合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图2在B-B处和图3在C-C处的局部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微生物培养容器作具体阐述。附图中比例非实际比例,并不以此为限制,附图仅为示意图。图1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微生物培养容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上层盖体的俯视图以及图3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下层槽体的俯视图。如图1所示,微生物培养容器100包括下层槽体10、上层盖体20以及卡扣30(图5示出)。如图1~2所示,下层槽体10包括下层框架11、容纳凹槽12、组合式分隔片13以及加强筋(图未示)。下层框架11为矩形边框。矩形边框的边缘厚度为2~3cm。容纳凹槽12设置在下层槽体10的底部,用于容纳固态培养基。在本实施例中,容纳凹槽12的数量为16个,以4×4的矩形阵列排布。如图2所示,容纳凹槽12的底部设置有排水通气的底部通孔121以及与底部通孔121相匹配的通孔塞(图未示)。组合式分隔片13具有多个矩形的塑料片131。如图2中局部细节A-A所示,塑料片131的上下设置有供卡合的卡槽。两个塑料片131通过该卡槽卡合成“十”字形,多个塑料片131相互交叉拼成“井”字形,端部可拆卸地嵌入下层槽体10内壁上的卡合槽里面,这样就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16个容纳凹槽12划分为预定面积的多个区域。如2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采用组合式分隔片13划分成与容纳凹槽12数目相等的16个区域,但不以此为限制,在实际情况中,用户也可划分2区域、4个区域等。垂直交叉的加强筋设置在下层槽体10的底部的外表面,用于加强下层槽体的底部的负荷承载能力。如图1和图3所示,上层盖体20包括换气筒21、上层框架22、端盖(图未示)以及排状孔塞23(图4示出)。换气筒21的上部分为圆筒211,该圆筒211为圆台形的圆筒,其上端口的口径小于下端连通部分的口径。换气筒21的下部分为与圆筒211相连通的腔室212。圆筒211的数量为16个,与16个容纳凹槽12对应设置。圆筒的高度为6~8cm,端口的内径为8~10cm。腔室212之间相互连通。腔室的高度为3~5cm。这样的尺寸设置利于菌体的通气。上层框架22为矩形边框,其边缘厚度为2~3cm。上层框架22用于将换气筒21围合。该上层框架22的形状与下层框架11的形状相匹配。端盖的数量为16个。端盖与圆筒211的端口相匹配,用于密封圆筒端口。端盖的内壁具有内螺纹,圆筒211的端口的外壁具有与内螺纹相螺合的外螺纹。图4是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排状孔塞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4所示,圆筒211的侧壁上设置有多个侧向通气孔211a。该侧向通气孔用于容器内外的气体流通。如图4所示,排状孔塞23用于密封侧向通气孔211a,具有与多个侧向通气孔211a相匹配的多个塞头23a。在本实施例中,一侧面设置有4个侧向通气孔,该4个侧向通气孔的位置处于同一水平线上,排状孔塞2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微生物培养容器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生物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层槽体,用于容纳固态培养基,包括下层框架以及设置在底部的多个容纳凹槽;以及上层盖体,具有多个换气筒以及将多个所述换气筒围合的上层框架,该上层框架的形状与所述下层框架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所述上层框架上设置有环形的凸起条,所述下层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凸起条相匹配的环形的凹陷槽,所述凸起条和所述凹陷槽相互压合以实现所述上层盖体与所述下层槽体的密封,所述换气筒的上部分为圆筒,下部分为与所述圆筒相连通的腔室,多个所述腔室之间相互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层槽体,用于容纳固态培养基,包括下层框架以及设置在底部的多个容纳凹槽;以及上层盖体,具有多个换气筒以及将多个所述换气筒围合的上层框架,该上层框架的形状与所述下层框架的形状相匹配,其中,所述上层框架上设置有环形的凸起条,所述下层框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环形凸起条相匹配的环形的凹陷槽,所述凸起条和所述凹陷槽相互压合以实现所述上层盖体与所述下层槽体的密封,所述换气筒的上部分为圆筒,下部分为与所述圆筒相连通的腔室,多个所述腔室之间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圆筒的高度为6~8cm,所述圆筒的端口的内径为8~10cm,所述腔室的高度为3~5cm。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层盖体还包含多个用于密封所述端口的端盖,该端盖的内壁具有内螺纹,所述端口的外壁具有与所述内螺纹相螺合的外螺纹。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组合式分隔片,设置在所述下层槽体的内部,用于将多个所述容纳凹槽划分为预定面积的多个区域。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上层盖体还具有:多个侧向通气孔,设置在所述圆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艾连中王光强洪益秋洪仁狄龙济宇夏永军
申请(专利权)人:熹农生物科技涟源有限公司上海理工大学湖南忠食农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