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试管和套装在内试管上的外试管构成,内试管和外试管之间为可套合或拉开的抽拉式结构并设有防拉脱机构,所述内试管管体上均布有透气孔,且在内试管的内管壁上布有微孔滤膜;所述微孔滤膜可阻止微生物通过但不限制营养物质流通。所述外试管管体可确保内外试管处于套合状态时,内试管中的基质不泄漏到装置以外,并便于携带。此装置可放在含水的自然环境中用于微生物的富集和培养,能够提供尽可能接近于环境的营养条件,提高环境中微生物的可培养效率,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携带、转移和易清理的特点,易于批量生产。不失为一种具有推广价值的微生物培养器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微生物培养
,具体是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传统的分离培养方法为微生物的菌种资源获取和应用开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随着稀释分离法、显微操作分离法和平板分离方法的出现,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种类也越来越多。但目前环境中细菌可培养效率仅1%左右,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微生物的研究进展,尤其是在实验室条件下采取纯培养方法获得的微生物种类,更是十分有限。1982年徐怀恕等通过对霍乱弧菌和大肠杆菌存活规律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了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这种状态是细菌用常规方法培养不能使其生长繁殖,但仍具有代谢活性的假死状态。目前已发现微生物类群52个,但其中近半数为未培养或处于“活的非可培养”状态。尽可能地提供微生物接近于自然生境的营养物质或条件的近自然培养,或者在自然生境下原位培养,是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效率的首要途径。目前,近自然培养方法中,有改善营养条件,如:适当降低培养基质中营养成分浓度、添加酰基碳链长度各异的氮酰高丝氨酸内酯等信号分子和添加过氧化氢酶或丙酮酸钠等减少毒害作用,或通过高通量培养、延时培养的方法,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微生物的可培养效率。但是,现有这些近自然培养的方法都有同一缺陷,即无法得到确切的全部原始营养成分,并阻断了微生物间的信息交流。在不清楚培养物所需的准确物质时,自然生境是最好的培养基质。原位培养即就是在自然生境的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其典型代表是Rossi-Cholodny埋片法和细胞包囊法。原位培养,不仅提供了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自然营养外,还确保了菌种间的相互作用。此方法对提高微生物的培养效率的效果不言而喻。目前,原位培养的装置有扩散盒、分离芯片和流式细胞仪三种,各具特点,因使用范围和成本等尚未推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正是基于上述现有技术状况而专门设计的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即提供一种自然环境下原位培养微生物的试管,该结构的试管,能够提供自然环境的营养条件,并尽可能地提高环境样品的微生物可培养效率,结构牢靠,使用方便,清洗便利。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包括内试管和套装在内试管上的外试管构成,内试管和外试管之间为可套合或拉开的抽拉式结构并设有防拉脱机构,所述内试管管体上均布有透气孔,且在内试管的内管壁上布有微孔滤膜。所述微孔滤膜的孔径为0.22μm,该孔径的微孔滤膜可阻止微生物通过但不限制营养物质流通。所述防拉脱机构是由设在内试管上端沿处向外延伸的外凸沿和设在外试管下端向内延伸的内凸沿构成。所述外凸沿和内凸沿上均包裹有环形橡胶材料,以防止内外试管套合时营养基质泄漏至装置以外。所述内试管的外壁上设有容积刻度,以便于观察管内培养基的体积变化,同时其最低刻度还确保试管装置在培养后的套合状态时,内管管体内有足够的培养基。所述内试管和外试管均由聚乙烯材料制作。使用时,当装置处于套合状态,两试管的内、外凸沿上包裹的环形橡胶材料可以防止内试管管体中的基质流出装置以外;当装置处于拉开状态时,内试管管壁均布有孔,并内衬有微孔滤膜,可以保证环境中营养物质的内外流通,同时防止内试管中的微生物细胞外泄。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有以下有益效果:此装置能够提供尽可能接近于环境的营养条件,从而提高环境中微生物的可培养效率。在培养结束后,外管管体阻止内管管体的基质不泄漏,并便于携带。装置在不用的时候外管管体和内管管体可以套合,以减小试管摆放时空间。总之,本技术微生物培养装置,与近自然培养方法比较,提供了更全的营养物质成分并保证了物种间相互作用的优点,提高微生物可培养效率;与原位培养装置比较,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携带、转移和易清理的特点,易于批量生产。附图说明图1:内外试管处于套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内外试管处于拉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硅胶试管塞;2、外试管;3、内凸沿;4、外凸沿;5、内试管;6、透气孔;7、微孔滤膜;8、刻度。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以下结合附图做进一步描述:如图1、2所示: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包括内试管5和套装在内试管上的外试管2构成,内试管和外试管之间为可套合或拉开的抽拉式结构并设有防拉脱机构,该防拉脱机构是由设在内试管上端沿处向外延伸的外凸沿4和设在外试管下端向内延伸的内凸沿3构成,并且外凸沿和内凸沿上均采用环形橡胶材料包裹,以防止内外试管套合时营养基质泄漏至整个装置以外。所述内试管5管体上均布有透气孔6,且在内试管的内管壁上布有微孔滤膜7,该孔径的微孔滤膜孔径为0.22μm,可阻止微生物通过但不限制营养物质流通。所述内试管5的外壁上设有容积刻度8,以便于观察管内培养基的体积变化,同时其最低刻度还确保试管装置在培养后的套合状态时,内管管体内有足够的培养基。使用时,装置处于套合状态如图1,向内试管5中加培养基,然后进行灭菌后接种或加入环境样品菌悬液。培养时,将其放入自然环境中,并使之处以拉开状态,如图2。培养结束后,可在培养环境中,将内试管推回外试管2中,使其处于套合状态,便于携带。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依次穿过透气孔6和微孔滤膜7供给给微生物,而内试管5中的微生物由于微孔滤膜的阻拦而不能流出。此外,内试管5上的容积刻度8除了方便观察管内体积外,其最低刻度确保培养基在培养后的套合状态,内试管中的培养基不会剩余过少。使用结束后,将内外试管管体拆卸开来,进行清洗,以防止装置间隙中存有残留物质。存放时可以使装置处于套合状态,减少占用面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试管和套装在内试管上的外试管构成,内试管和外试管之间为可套合或拉开的抽拉式结构并设有防拉脱机构,所述内试管管体上均布有透气孔,且在内试管的内管壁上布有微孔滤膜。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试管和套装在内试管上的外试管构成,内试管和外试管之间为可套合或拉开的抽拉式结构并设有防拉脱机构,所述内试管管体上均布有透气孔,且在内试管的内管壁上布有微孔滤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滤膜的孔径为0.22μm,该孔径的微孔滤膜可阻止微生物通过但不限制营养物质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近自然环境培养的原位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拉脱机构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建航,张璐洁,翟丹丹,李海峰,贾峰,王金水,胡元森,张帅兵,屈凌波,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工业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