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培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463048 阅读:1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1-20 14: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一混合槽、多个透明培养槽、一泵体以及多个阀门,所述多个透明培养槽通过连接管道并联,每个透明培养槽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对应连接一阀门,所述多个阀门通过连接管道与泵体串联,所述混合槽通过阀门与泵体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微生物培养装置无需使用传统的玻璃管作为输送管道,大大减小了培养装置的体积,既简化了结构,又利于日常维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微生物培养
,特别涉及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微生物培养装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开放式培养装置,另一类是密闭式培养装置。由于开放式培养装置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且存在被污染的可能性,因此应用范围不是很广泛,不适于连续稳定地培养微生物。而密闭式培养装置也存在一些缺点:1、培养槽必须为透明材质,且为了保证透光性,体积不易过小,因此制作成本相应较高;2、现有培养装置由大量又长又弯的玻璃管组成,培养槽体积越大,这些玻璃管占用的空间也相对越大,且增大了结构的复杂性,不易维护。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一混合槽、多个透明培养槽、一泵体以及多个阀门,所述多个透明培养槽通过连接管道并联,每个透明培养槽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对应连接一阀门,所述多个阀门通过连接管道与泵体串联,所述混合槽通过阀门与泵体连接。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透明培养槽上设有光源。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槽上设有进料口。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管道为塑胶软管。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微生物培养装置无需使用传统的玻璃管作为输送管道,大大减小了培养装置的体积,既简化了结构,又利于日常维护。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混合槽;2、3、4-透明培养槽;5-泵体;6、7、8、9-阀门;10-塑胶软管;11-进料口;12-光源。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微生物培养装置,包括一个混合槽1、三个透明培养槽2、3、4,一个泵体5以及四个阀门6、7、8、9。透明培养槽2、3、4通过塑胶软管10并联,塑胶软管10代替了传统的玻璃管,由于塑胶软管10的可塑性高,且不会破碎,因此有利于简化结构和缩小体积。透明培养槽2、3、4均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分别对应连接阀门6、7、8,阀门6、7、8通过塑胶软管10与泵体5串联,混合槽1通过阀门9与泵体5连接。透明培养槽2、3、4内均盛有微生物制剂和培养液,泵体5能够使培养液在混合槽1与透明培养槽2、3、4之间循环流动,配合阀门6、7、8、9可以使透明培养槽2、3、4中的微生物制剂和培养液流至混合槽1内进行混合,再通过塑胶软管10输送回透明培养槽2、3、4中。混合槽1上设有进料口11,可以根据需要向混合槽1内添加其他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的物质,例如微生物营养液等。透明培养槽2、3、4上设有光源12(例如LED灯),即使是在阴雨天或夜间,也可以根据需要调节光线强度进行微生物培养。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混合槽、多个透明培养槽、一泵体以及多个阀门,所述多个透明培养槽通过连接管道并联,每个透明培养槽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对应连接一阀门,所述多个阀门通过连接管道与泵体串联,所述混合槽通过阀门与泵体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培养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混合槽、多个透明培养槽、一泵体以及多个阀门,所述多个透明培养槽通过连接管道并联,每个透明培养槽通过进液管和出液管对应连接一阀门,所述多个阀门通过连接管道与泵体串联,所述混合槽通过阀门与泵体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杰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点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