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7479849 阅读: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7 02: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气囊、导流结构;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车顶边框钣金与车顶棚之间设置导流结构,并通过顶盖、侧壁、底板、弹性翻转壁围绕形成放置气囊的容纳腔,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气囊挤压使得弹性翻转壁围绕弹性翻转壁与底板的连接处向车顶棚方向翻转,气囊从弹性翻转壁与顶盖之间开口弹出并挤压车顶棚,最终进入汽车前舱内进行安全防护;通过导流结构对气囊弹出方向进行导向,而且,通过弹性翻转壁对气囊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实现气囊对车顶棚的冲击力的调整,进而实现同款气体发生器与气囊适用于多款不同车型,安装使用方便,且大大节省专门设计侧气帘发生装置的成本。

A side air curtain generator

The invention discloses a side air curtain generating device, which comprises a gas generator, air bag, diversion structure; the diversion structure is arranged between the roof frame and sheet metal roof of a vehicle, and around the roof by the side wall and bottom plate, elastic, flip wall forming cavity balloon catheter, when inflated inflatable balloon, balloon compression the elastic wall around the elastic connection flip flip wall and floor to ceiling car flip, flip between the wall and the elastic air bag from the top opening pop-up and squeeze the car roof, eventually entering the car forehold security; through the guiding structure of direction and orientation, the airbag pops, buffer by elastic turning impact force on the wall the air bag, so as to realize the impact of the adjustment of the airbag car roof, and then realize the application with a gas generator and air bag in a variety of different Car type, easy to install and use, and greatly save the cost of designing the device for the side air curtai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气囊领域,特别是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汽车安全越来越重视。安全、节能和环保也成为了当今汽车工程领域的三大设计主题。对于大多数的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均有气囊、安全带的保护,减少乘客受到的二次伤害。侧气帘是侧面碰撞中对人体起到很大保护作用的安全部件。当侧面碰撞达到一定程度时侧气帘展开,将乘客与侧面车身隔离开避免出现乘客受到二次碰撞的伤害。现有的侧气帘发生装置设置有导流板,导流板与车顶位于气囊的两侧,通过气体发生器对气囊充气,气囊之后直接挤压车顶,并从车顶与连接柱(车顶与前舱的连接柱,如B柱、C柱)之间进入汽车前舱内展开。但该结构存在以下问题:由于气体发生器对气囊的充气气压一般是固定不变的,而该气体发生器只对应特定款车型,一旦应用到其他款式车型,即由于充气气压不同而无法通用,需要专门设计另外的气体发生器,因此,现有技术的侧气帘发生装置通用性不强,使用不便,且导致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它能够适用于不同车型,使用方便,且成本较低。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气囊、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设置在车顶边框钣金与车顶棚之间,气体发生器设置在车顶边框钣金上远离车顶棚的一侧,导流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顶盖、侧壁、底板、弹性翻转壁,且弹性翻转壁还与顶盖相贴,顶盖、侧壁、底板、弹性翻转壁围绕形成容纳腔,气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侧壁与车顶边框钣金固定连接,弹性翻转壁位于靠近车顶棚的一侧;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气囊挤压使得弹性翻转壁围绕弹性翻转壁与底板的连接处向车顶棚方向翻转,气囊从弹性翻转壁与顶盖之间开口弹出并挤压车顶棚。作为优选,所述顶盖包括顶板部和边沿部,顶板部一端与侧壁垂直连接,另一端与边沿部垂直连接,弹性翻转壁一端与底板连接,另一端与边沿部的外侧相贴。作为优选,车顶棚与汽车前舱通过连接柱连接,弹性翻转壁与底板的连接处不低于车顶棚与连接柱的搭接处。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包括至少两层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地板层,不同地板层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且相邻两层地板层之间存在间隙。作为优选,所述底板包括两层地板层,下层地板层的两端与上层地板层的两端分别连接,两层地板层均为两端向上弯曲的弧形地板层。作为优选,下层地板层的弯曲弧度为55-65度。作为优选,下层地板层上设置有多个通槽。作为优选,弹性翻转壁为橡胶板。作为优选,侧壁与车顶棚的切线平行。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车顶边框钣金与车顶棚之间设置导流结构,并通过顶盖、侧壁、底板、弹性翻转壁围绕形成放置气囊的容纳腔,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气囊挤压使得弹性翻转壁围绕弹性翻转壁与底板的连接处向车顶棚方向翻转,气囊从弹性翻转壁与顶盖之间开口弹出并挤压车顶棚,最终进入汽车前舱内进行安全防护;通过导流结构对气囊弹出方向进行导向,而且,通过弹性翻转壁对气囊的冲击力进行缓冲,从而实现气囊对车顶棚的冲击力的调整,进而实现同款气体发生器与气囊适用于多款不同车型,安装使用方便,且大大节省专门设计侧气帘发生装置的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结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结构安装在车顶边框钣金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导流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侧气帘发生装置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车顶边框钣金,2-导流结构,21-顶盖,22-顶板部,23-边沿部,24-侧壁,25-底板,26-弹性翻转壁,27-通槽,3-车顶棚,4-连接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解释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如图1所示,也可参见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包括气体发生器、气囊、导流结构2;导流结构2设置在车顶边框钣金1与车顶棚3之间,气体发生器设置在车顶边框钣金1上远离车顶棚3的一侧,导流结构2包括依次连接的顶盖21、侧壁24、底板25、弹性翻转壁26,且弹性翻转壁26还与顶盖21相贴,顶盖21、侧壁24、底板25、弹性翻转壁26围绕形成容纳腔,气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侧壁24与车顶边框钣金1固定连接,弹性翻转壁26位于靠近车顶棚3的一侧;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气囊挤压使得弹性翻转壁26围绕弹性翻转壁26与底板25的连接处向车顶棚3方向翻转,气囊从弹性翻转壁26与顶盖21之间开口弹出并挤压车顶棚3。其中,车顶边框钣金1为车顶棚3边缘处的边框钣金,用于固定导流结构2等;可在侧壁24上设置安装孔,通过螺栓等进行连接;顶盖21、侧壁24、底板25、弹性翻转壁26的料厚一般为1.5-2.5mm。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车顶边框钣金1与车顶棚3之间设置导流结构2,并通过顶盖21、侧壁24、底板25、弹性翻转壁26围绕形成放置气囊的容纳腔,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气囊挤压使得弹性翻转壁26围绕弹性翻转壁26与底板25的连接处向车顶棚3方向翻转,气囊从弹性翻转壁26与顶盖21之间开口弹出并挤压车顶棚3,最终进入汽车前舱内进行安全防护;本专利技术通过导流结构2对气囊弹出方向进行导向,而且,通过弹性翻转壁26对气囊的冲击力进行缓冲衰减,提供多层次、线性的发生器气压,从而实现气囊对车顶棚3的冲击力的调整,以配合不同车型所需的发生器气压值,进而实现同款气体发生器与气囊适用于多款不同车型,安装使用方便,且大大节省专门设计侧气帘发生装置的成本;另外,还可根据不同车型对气压的不同要求,通过设置导流结构2材料的不同厚度或不同材料,使得导流结构2本身的缓冲强度进行灵活调整,从而适应不同车型,而不用更换气体发生器及气囊,大大降低成本以及安装便利性;如在车顶棚3和B柱上布置压力传感器测出气囊展开时其收到的压力,若压力较小则可以选用料厚小、长切槽尺寸大的导流结构2,这样其只可以起到导向作用;若压力较大甚至打碎了B柱或车顶棚3,则可以选用受力承面料厚大、长切槽尺寸小或无长切槽的结构,起到衰减和导向双重作用。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所述顶盖21包括顶板部22和边沿部23,顶板部22一端与侧壁24垂直连接,另一端与边沿部23垂直连接,弹性翻转壁26一端与底板25连接,另一端与边沿部23的外侧相贴。其中,顶盖21除了包括上部的顶板部22,顶板部22边缘处向下弯曲,即形成边沿部23,如此设置,出于对气囊弹出方向进行导向的考虑,防止气囊向上弹出,使得气囊只能朝右下方的弹性翻转壁26处弹出。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车顶棚3与汽车前舱通过连接柱4连接,弹性翻转壁26与底板25的连接处不低于车顶棚3与连接柱4的搭接处。其中,车顶棚3与连接柱4搭接,连接柱4与车身连接;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如此设置,目的在于使得弹性翻转壁26受气囊挤压,弹性翻转壁26向外翻转后形成的开口不低于车顶棚3与连接柱4的搭接处,即使得气囊弹出后不与下方的连接柱4接触,从而对气囊进入前舱内部形成阻碍;而是气囊弹出导流结构2后直接与车顶棚3或车顶棚3与连接柱4的搭接处接触,便于气囊顺利进入汽车前舱内部。如图1所示,作为优选,所述底板25包括至少两层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地板层,不同地板层的两端均分别连接,且相邻两层地板层之间存在间隙。作为优选,所述底板25包括两层地板层,下层地板层的两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发生器、气囊、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设置在车顶边框钣金与车顶棚之间,气体发生器设置在车顶边框钣金上远离车顶棚的一侧,导流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顶盖、侧壁、底板、弹性翻转壁,且弹性翻转壁还与顶盖相贴,顶盖、侧壁、底板、弹性翻转壁围绕形成容纳腔,气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侧壁与车顶边框钣金固定连接,弹性翻转壁位于靠近车顶棚的一侧;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气囊挤压使得弹性翻转壁围绕弹性翻转壁与底板的连接处向车顶棚方向翻转,气囊从弹性翻转壁与顶盖之间开口弹出并挤压车顶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侧气帘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体发生器、气囊、导流结构;导流结构设置在车顶边框钣金与车顶棚之间,气体发生器设置在车顶边框钣金上远离车顶棚的一侧,导流结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顶盖、侧壁、底板、弹性翻转壁,且弹性翻转壁还与顶盖相贴,顶盖、侧壁、底板、弹性翻转壁围绕形成容纳腔,气囊设置在所述容纳腔内,侧壁与车顶边框钣金固定连接,弹性翻转壁位于靠近车顶棚的一侧;当气囊充气膨胀时,气囊挤压使得弹性翻转壁围绕弹性翻转壁与底板的连接处向车顶棚方向翻转,气囊从弹性翻转壁与顶盖之间开口弹出并挤压车顶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气帘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包括顶板部和边沿部,顶板部一端与侧壁垂直连接,另一端与边沿部垂直连接,弹性翻转壁一端与底板连接,另一端与边沿部的外侧相贴。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气帘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车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小林崔鑫方梅赵应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