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武汉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水溶性杂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技术

技术编号:1744539 阅读:2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茯苓菌丝体水溶性杂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用玉米浆为主要成分配制成培养基,由野生茯苓菌种深层发酵培养出茯苓菌丝体。分别用生理盐水和热水从菌丝体中提取出两种水溶性杂多糖,从菌丝体的培养液中提取出一种水溶性杂多糖。三种杂多糖主要由α-D-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和不同含量的蛋白质组成。体内活性实验表明,这些水溶性杂多糖对植入小鼠体内的Sarcoma180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且无毒副作用。体外活性实验表明,该类多糖对人体急性白血病毒细胞(HL-60)的增殖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而且不会破坏正常猴肾细胞的增殖。上述水溶性杂多糖可用作抗肿瘤药物或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保健品。(*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茯苓菌丝体水溶性杂多糖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它属于高分子化学领域,也属于分子生物学领域。
技术介绍
8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真菌多糖对多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免疫紊乱、癌症、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肺炎等都具有显著的疗效。Chihara的研究认为该多糖类化合物是一种免疫调节剂,它能够增强巨噬细胞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诱导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素,从而提高人体的免疫机能,而且对正常细胞没有毒副作用(Intern.J.Orient.Med.17,57,1992)。茯苓是生长在松树根上的一种真菌,由于生长条件所限,主要产于东方如中国、日本。其作为我国特产资源,长期用于中药配方,在传统医学上被用作灵丹妙药。Narui等人(Carbohydr.Res.87,161,1980)和Kanayama等人(Yakugaku Zasshi,106,307,1986)分别报道了从茯苓菌核和菌丝体中碱提取的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活性。但是由于茯苓人工栽培受地理条件限制大而较为困难,而且生长周期长,难以保存和运输,使得由菌核制得的茯苓多糖难以推广。另外碱提取多糖的水不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水溶性杂多糖,由下法制得:采用野生茯苓菌种(Poria cocos)在含玉米浆的液体培养基中深层发酵培养出茯苓菌丝体,将茯苓菌丝体依次用乙酸乙酯、丙酮进行索氏提取去除脂肪;然后浸泡在生理盐水中,离心,收集提取液;提取液浓缩后,用H↓[2]O↓[2]脱色,用Sevag法除去游离的蛋白质直至紫外检测无280nm的蛋白质吸收峰,然后透析、冷冻干燥得多糖纯品。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俐娜金勇陈莉张玫张志强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