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7439338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8-03-10 10:56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排气管结构具有:排气管,来自发动机的排气流过所述排气管;连通部,其在与被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上的催化装置相比靠所述排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处被形成在所述排气管的下表面侧,且将所述排气管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多孔质体,其被配置在所述连通部中,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将所述排气管的内部的水分向所述排气管的外部引导。

Exhaust pipe structure

The invention of the exhaust pipe structure with exhaust pipe, exhaust flow from the engine exhaust pipe; the communicating part, which is formed on the lower surface side of the exhaust pipe on the downstream side compared with the catalytic device is arranged in the exhaust pipe on the flow direction of the exhaust on at will and the exhaust pipe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nectivity; porous material, which is arranged on the connecting part, and through the capillary phenomenon of the exhaust pipe to the outside the water inside the exhaust pipe guid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排气管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排气管结构。
技术介绍
在日本特开平10-131745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燃烧式加热器的排气管结构,其在排气管的最低点处形成排水孔,并通过将废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生成的水分从排水孔排出,从而使所凝结出的水分难以滞留在排气管内。在上述技术中,由于在排气管上仅形成有排水孔,且排水孔将排气管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因此存在有废气也从排水孔被排出的可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到上述事实,提供一种能够从将排气管的内部与外部连通的连通部排出水分、并能够抑制废气的排出的排气管结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的排气管结构具有:排气管,来自发动机的排气流过所述排气管;连通部,其在与被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上的催化装置相比靠所述排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处被形成在所述排气管的下表面侧,且将所述排气管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多孔质体,其被配置在所述连通部中,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将所述排气管的内部的水分向所述排气管的外部引导。在该排气管结构中,在与催化装置相比靠排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处形成有连通部。虽然在连通部中配置有多孔质体,但是由于多孔质体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将排气管的内部的水分向排气管的外部引导,因此能够使排气管的内部的水分通过连通部而向排气管的外部排出。由于在连通部中配置有多孔质体,因此能够对排气从连通部朝向排气管的外部被排出的情况进行抑制。第二方式的排气管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连通部为贯穿所述排气管的管壁的贯穿孔,所述排气管结构具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从排气管的外侧对所述多孔质体进行支承。作为连通部,只要形成贯穿排气管的管壁的贯穿孔即可,从而连通部的结构较为简单。并且,由于通过支承部件从排气管的外侧对多孔质体进行支承,因此能够抑制多孔质体的脱落。第三方式的排气管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连通部具有:贯穿孔,其贯穿所述排气管的管壁;突出筒,其在所述贯穿孔的位置处向所述排气管的内部突出。由于连通部具有贯穿孔和突出筒,因此能够通过贯穿孔和突出筒的任意一方或者双方而对多孔质体进行保持。并且,能够根据突出筒的长度、内径而对从排气管的内部朝向外部排出的排气的量进行调节。第四方式的排气管结构为,在第三方式中,所述多孔质体具有:筒内部分,其位于所述突出筒的内部;延伸部分,其在所述排气管的内部从所述筒内部分起向下方延伸。由于多孔质体的延伸部在排气管的内部从突出筒起向下方延伸,因此与不具有延伸部的多孔质体相比,能够将位于更低位置的水分通过多孔质体的毛细管现象而向排气管的外部排出。第五方式的排气管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排气管具有被相互连结的多个连结管,多个所述连结管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为所述连通部。由于能够将连通部作为多个连结管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而形成,因此不需要在排气管上形成贯穿孔等来作为连通部,从而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附图说明图1为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的排气管的结构的侧视图。图2为将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的排气管局部放大而表示的剖视图。图3为将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的排气管局部放大而表示的剖视图。图4为将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的排气管局部放大而表示的剖视图。图5为将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的排气管局部放大而表示的剖视图。图6为将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的排气管局部放大而表示的剖视图。图7为表示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的排气管的结构的侧视图。图8为将应用了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的排气管局部放大而表示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对应用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排气管结构12的排气管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在车辆的未图示的发动机上连接有排气管14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14A。在发动机中产生的排气流过排气管14,并从排气管14的长度方向上的另一端14B朝向外部被排出。在附图中,通过箭头符号F1来表示排气的流动方向。以下,在仅称为“上游”、“下游”时,分别是指该排气的流动的上游、下游。排气管1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整体而被形成为圆筒状,排气管14的截面形状为圆形。在附图中,通过中心线CL来表示排气管14的中心。如图1所示,排气管14也可以与车辆的结构、车辆的各种部件的配置等对应而在预定位置处弯曲。此外,排气管14为,通过连结部16(接头)而将多个连结管14相互连结的结构。在排气管14的中途设置有催化装置18。当排气通过催化装置18时,排气中的特定的物质被去除,从而排气被净化。在催化装置18的下游侧,且在排气管14中的下表面侧、即与中心线CL相比靠下侧处,形成有贯穿孔22。在排气管14于与催化装置18相比靠下游侧的预定位置处被弯曲的结构中,在排气管14中存在有相对性地位于较高位置处(位于上侧处)的部分14P以及位于较低位置处(位于下侧处)的部分14Q。在该情况下,贯穿孔22被形成在相对性地位于下侧处的部分14Q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贯穿孔22为,具有比排气管14的内径14N小的内径22N并在厚度方向上贯穿排气管14的管壁14W的孔。通过贯穿孔22而在排气管14的厚度方向上将排气管14的内部与外部连通。贯穿孔22为连通部20的一个示例。在贯穿孔22中配置有纤维材料24。纤维材料24由玻璃棉、陶瓷棉、不锈钢棉、岩棉、碳纤维等形成。并且,纤维材料24具有润湿性高至当水分LW与纤维材料24的一部分接触时会通过毛细管现象而使该水分LW湿润纤维材料24并扩散的程度的物性,换而言之,纤维材料24具有水分LW的接触角较小的物性。而且,纤维材料24具有即使作用有排气的热量但上述的物性、形状实质上也不产生变化的程度的耐热性。例如,在对构成纤维材料24的纤维涂敷有粘合剂的结构中,能够稳定地维持作为纤维材料24的物性、形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纤维材料24被压入至贯穿孔22内,被压缩的纤维材料24与贯穿孔22的内表面紧贴。虽然当排气流过排气管14时,排气管14的内部的压力变高,但是由于纤维材料24与贯穿孔22的内表面紧贴,因此能够抑制纤维材料24的脱落。如图2所示,若采用纤维材料24在与贯穿孔22相比靠排气管14的内侧处扩宽的结构,则扩宽部分24H与贯穿孔22的内径22N相比而扩宽,因此能够更有效地抑制自贯穿孔22的脱落。接下来,对第一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流过排气管14的排气中所包含的水蒸气有时会由于流过排气管14的途中的排气的温度降低等而凝结(液化),从而在排气管14内产生水分LW。在排气管14上形成有贯穿孔22,从而排气管14的内部与外部被连通。并且,在贯穿孔22中配置有纤维材料24。因此,排气管14内的水分LW通过纤维材料24的毛细管现象而渗润至纤维材料24中,并向排气管14的外部被排出。虽然贯穿孔22将排气管14的内部与外部连通,但是由于设置有纤维材料24,因此能够对排气管14内的排气穿过贯穿孔22而向排气管14的外部被排出的情况进行抑制。还能够对由于排气通过贯穿孔22而引起的异常声音的产生等现象进行抑制。尤其是,在纤维材料24通过毛细管现象而被水分LW渗透的情况下,纤维材料24的细孔(纤维间)被水分LW堵塞。因此,对排气通过纤维材料24的细孔而向排气管14的外部流出的情况进行抑制的效果较高。在排气中包含有炭烟等异物的情况下,由于纤维材料24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排气管结构

【技术保护点】
一种排气管结构,具有:排气管,来自发动机的排气流过所述排气管;连通部,其在与被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上的催化装置相比靠所述排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处被形成在所述排气管的下表面侧,且将所述排气管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多孔质体,其被配置在所述连通部中,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将所述排气管的内部的水分向所述排气管的外部引导。

【技术特征摘要】
2016.08.26 JP 2016-1658821.一种排气管结构,具有:排气管,来自发动机的排气流过所述排气管;连通部,其在与被设置于所述排气管上的催化装置相比靠所述排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处被形成在所述排气管的下表面侧,且将所述排气管的内部与外部连通;多孔质体,其被配置在所述连通部中,并通过毛细管现象而将所述排气管的内部的水分向所述排气管的外部引导。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结构,其中,所述连通部为贯穿所述排气管的管壁的贯穿孔,所述多孔质体被压入至所述贯穿孔内并与所述贯穿孔的内表面紧贴。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排气管结构,其中,所述多孔质体在所述排气管的内侧处具备内径宽于所述贯穿孔的扩宽部分。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结构,其中,所述连通部为贯穿所述排气管的管壁的贯穿孔,所述排气管结构具有支承部件,所述支承部件从排气管的外侧对所述多孔质体进行支承。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排气管结构,其中,所述排气管结构还具有第二支承部件,所述第二支承部件从排气管的内侧对所述多孔质体进行支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排气管结构,其中,所述连通部具有:贯穿孔,其贯穿所述排气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村田登志朗香田康彦田边裕树佐藤佑太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日本皮拉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